青瓷益茶,是真還是假?
青瓷是漢族陶瓷燒制工藝的珍品,作為一種表面施有青色釉的瓷器。青瓷色調的形成,主要是胎釉中含有一定量的氧化鐵,在還原焰氣氛中焙燒所致。但有些青瓷因含鐵不純,還原氣氛不充足,色調便呈現黃色或黃褐色。
青瓷以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著稱於世。漢族勞動人民製作瓷器的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早在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原始青瓷,歷經春秋戰國時期的發展,到東漢有了重大突破。三國兩晉南北朝後,南方和北方所燒青瓷開始各具特色。
青瓷益茶,是真還是假
一直以來,有「青瓷益茶」之說。李剛(杭州人,浙江博物館副館長)認為:「《愛日堂抄》說:『自古陶重青品,晉曰縹瓷,唐曰千峰翠色,柴周曰雨過天青,吳越曰秘色,其後宋器雖具諸色,而汝瓷在宋燒者淡青色,官窯、哥窯以粉青為上,東窯、龍泉其色皆青,至明而秘色始絕。』選擇的傾向性是受視覺器官的生理特性支配的。生物的進化論,蔥鬱的林木,嬌綠的草地,青翠的山巒,蔚藍的天空,蒼碧的河海,因此他們的眼睛適應了環境的青綠色調,這種適應性通過基因遺傳的方式被固定下來。科學研究顯示,人眼在明亮處對波長為555納米的綠色光最為敏感,在黑暗處則對波長為507納米的青色光最為敏感。而歷代青瓷的分光反射率峰值恰好在波動450~ 600納米的範圍之間。」
科學的說法在往昔的青瓷風華中,雖未被拿來探析,但在品茗的歷史中,唐代《茶經》的作者陸羽卻用敏銳的觀察力,體察青瓷益茶的魅力。
壺燒結後的釉藥,使壺之器表產生不同的釉色變化,釉色呈現茶湯表現亦依存著實相關係,唐代陸羽按瓷色來分判窯口出品茶盞的優劣,甚至還留下排行榜,越窯排名第一,究其原因,是越窯青瓷置入煮過有微量氧化的茶湯,可以「吃色」而使茶湯呈綠色,而受到大大讚賞。反觀其他窯口出品的瓷器,則因真實呈現茶湯顏色而被斷定為次級品。其實以色取瓷之優劣,在茶的品飲中也因時代而不同。唐代煮茶,茶湯轉紅,青瓷恰可濾色使茶湯仍呈青色,才有「青瓷益茶」之說。
據包括茶馬世家在內的業內人士介紹,茶具對茶湯的影響,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茶色;二是茶質。茶聖陸羽在《茶經》中極推崇青瓷茶具,「青則益茶」。即青瓷茶具可使茶湯呈綠色;青瓷茶具質地細潤,釉料配比無鉛無鎘,無損茶湯的滋味和香湯;再加上茶具清雅的造型,給人一種極美的視覺享受。
賞析:
器之型——堅挺圓潤
跳刀紋主人杯[編號 : 50681]
歷經數千年,老祖宗們用經驗和智慧造出萬千器具,每一件都歷經推敲,歲月考驗。或圓或方,或大或小,成為人們日常所用器具,裝點的飾物。
堅挺的杯身,圓潤的杯口曲線流暢柔和,杯麵光潔如肌。青瓷翠玉茶器與普通陶器相比,有著細膩光澤的內質,色彩斑斕絢麗,與一般瓷器相比,又更具有粗礦和野性。
器之技——跳刀工藝
手工製作,獨特的陶瓷裝飾工藝,擁有別具一格的風韻和藝術魅力,但因歲月久遠,成品稀少,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它就是曾獨領數代風騷的跳刀工藝。
跳刀,不是一種單純的裝飾技術,它寓於生活之中,以隨行、自然的本性,還原了生活給予的一切。花面紋路精美有序獨具匠心,完美呈現了千年文化的藝術精髓。
器之韻——古樸雅緻
古樸雅緻,瓷質厚重,濃縮著無盡的歷史滄桑,遮不住深厚的文化積澱,即使萬年無語,也會引來芸芸眾生驚羨的目光。
青瓷翠玉茶器,獨具典雅風格和藝術特色,外具怡人心脾之藝術價值,內蘊臻於化境之實際用途。又如體態妖嬈且端莊大方的女子,經歲月曆練,始終是古樸而又獨具韻味,富於遐想。
※2019,為自己選一隻主人杯
※品茗杯的杯壁是厚的好,還是薄的好?
TAG:古盞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