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意渙散的人,就有時刻被煩惱吞噬的危險
講授|雪歌仁寶齊
《入菩薩行論》第八靜慮品第一偈:
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
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今天我們開始講《入菩薩行論》第八品——靜慮品。
先簡單講一下第八品與第七品、第九品的關係。第八品的第一個偈頌是「發起精進已,意當住禪定」,從這裡就可以了解:先生起「精進」,然後以這個力量來生起「禪定」,這是有次第的,所以第七品的內容就講精進。
「精進」跟「禪定」的關係,先從六度的順序或者次第來理解。所有菩薩行都含攝在六度裡面,六度先講布施度,然後持戒度,然後忍辱度,然後精進度,然後靜慮或者禪定度,然後智慧度;所以禪定的前面就是精進。
另外我們平常講的三十七菩提分,講到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和八正道,這裡所謂的「四神足」就是定,它前面的「四正勤」就是精進。所以精進是禪定之前必須要的。
還有為了修「奢摩他」,《辯中邊論》裡面講,要依靠八斷行來對治五過失。五過失的第一個過失就是懈怠,八斷行或者八對治中前面的四個是對治「懈怠」。對治懈怠也可以說修精進,以這個力量才可以達到禪定。
像密勒日巴尊者對他的弟子惹瓊巴也講過:你的修行持續要靠精進,你的定力要靠精進,然後他就把常年打坐長滿老繭的屁股給惹瓊巴看。所以精進非常重要,精進跟定的功夫有這麼一個關係。
我們不可以這麼想,好像輕輕鬆鬆的或者是非常舒服當中就會有一些證悟或者定力,這是不可能的事。
然後第八品跟第九品的關係是什麼呢?這可以從《入菩薩行論》第九品的開頭那裡理解。這裡有這麼一句話「此前諸要目,佛為智慧說」,就是前面的一切目的是為了智慧,前面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靜慮,一切都是為了智慧。
這兩個次第從六度里也看得到,就是第五個叫禪定度,第六個叫智慧度。我們平常講的大小乘共的三學戒定慧,也講到慧是定後面才有的,有定才能生起智慧。
那我們這次為什麼直接學第八品呢?我們不是為了禪定而學習第八品,禪定當然也要修,但是現在第八品裡面不單單是禪定,還有另外一個更重要的是自他交換的菩提心,這是第八品裡面最主要的內容。
可能我們會想,為了第九品的智慧度有禪定就夠了,為什麼還要有自他交換的菩提心呢?菩薩要生起的空正見,叫具足圓滿一切相的空正見,或者可以說無邊正理的空正見,要生起這樣的空正見,必須要有能夠自他交換的圓滿菩提心。
以這個力量我們就會從不同的眾生的立場來思考,頭腦就更靈活、角度更無量無邊,無邊正理的空正見才能生起。所以現在第八品裡面不單單只講禪定,後面部分幾乎都是講自他交換,第八品的內容最重視的也是這一塊,當然戒定慧的定也是很重要。
看下面這兩句「心意渙散者,危陷惑牙間」。
為什麼要修禪定呢?前面說「意當住禪定」,意思說我們應當要修禪定。因為我們沒有定力,心就散亂了。心散亂的一個人,心裡完全沒有自己的位置,整個都會被煩惱吃掉。
也就是我們完全沒有自主,我們的心不是我們的,好像被煩惱吃掉的樣子,就像這裡講的「危陷惑牙間」。
「惑」這個詞就是煩惱,我們就一直在煩惱的牙間,也可以說我們就一直痛苦。當然,這個可能是修行人才有感覺,沒有修行的話,根本沒有感覺煩惱是痛苦的。因為修行了之後心比較細,才認得出來煩惱是非常不舒服的一個東西。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這是達到止惡、成定、開慧最初的關鍵
※學佛的人如果這樣,就無藥可救了
TAG:唐卡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