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佛陀果位直接交到我們手上的人是誰呢?
把佛陀的果位直接交到我們手上的人是誰呢?就是我們的敵人。
就像大切喀瓦亦云:無論敵或眷,生煩惱諸境,誰見為知識,任何處亦樂。切喀瓦在這裡就講到:誰能把生起煩惱的對境視為善知識,他不管生於何處,處於何時都會很快樂。
為什麼這些煩惱境像善知識一樣呢? 譬如親教軌範傳授戒律,成解脫及一切智因,具大恩德 。 我們的親教軌範、傳授戒律的這些上師,引我們出家,給我們傳授戒律,帶我們精進的修行,把我們帶到解脫、成佛的這條道上,對我們有很大的幫助,對我們有無比的大恩。
一樣,我們的慈心、悲心、忍辱也是由這些煩惱境、這些敵人來讓它圓滿的。所以這裡講:依此亦能圓滿忍辱,這裡的忍辱等於包含了整個六度。
忍辱是六度裡面的關鍵所在,如果忍辱好的話,後面的精進、靜慮、智慧也很好,所以忍辱是非常關鍵的。
由於這樣的緣故,忍辱圓滿的話,佛果也能得到,故彼成為大菩提因。成佛的因裡面主要是六度,六度裡面主要是忍辱,現在忍辱是由這個敵人來幫助我們成長,所以他確實是大菩提主要的因。
把它當理由:這樣的緣故,可以說:遇到敵人的時候,就變成「所謂至口妙運,舌勿推除。」這是藏文的一個比喻,意思是說:遇到糖果的時候,如果舌頭把它推出去的話,那就吃不到嘛。
一樣,當我們修行中遇到這些討厭的煩惱敵時,應該要了解:他對我們修行上有很大的幫助,更應該以高興的心態來好好對付自己的煩惱,就要這樣來做。
寂天菩薩也是這樣的觀念,遇到敵人時,也要像至口妙運,舌勿推除。寂天菩薩也是把遇到非常討厭的人,當做是非常難得的機會。入行論云:
「如人無心未搜求,忽得家中大寶藏,
得菩提道勝伴侶,倍應於彼生歡喜。」
又云:
「若人於我作譏毀,或復於我作損惱,
乃至施以罵辱言,願希轉成菩提因。」
我們需要這樣的修行,這樣修行才能成佛。或者說還沒有成佛之前,在輪迴裡面透過這樣的修行呢,我們跟眾生的因緣會變得越來越好,周圍的整個因緣都會變得非常圓滿。
如果現在遇到這些討厭的人時,我們心裡感到不舒服、又討厭、又生氣,一直抱怨,我們不舒服,他也不舒服,這樣的話又種下了新的不順因,來世會更加惡化,問題會變得更嚴重,所以我們也沒有必要這樣做,應該盡量從修自他交換這些菩薩的智慧立場來看待他。
最起碼也要用發願的方式來對他,雖然實際面對的時候一下做不到,但他不在、互相不面對的時候還是要在內心裏面發願、迴向一下,這樣做也可以讓他內心裏面的煩惱凈除,我自己內心裏面的煩惱也是要減少、要祛除,在這方面要祈求,來世這些方面也不要變得更惡化,起碼在這些方面發願一下也好。
如果還可以的話,也要像這裡講的,在面對這些煩惱境的時候,要好好珍惜:我遇到的這個煩惱境,要用它來好好調我自己的煩惱。這樣一來,對我們修行功夫上面也有提升的作用,我們修行的功夫提升之後,也要像寂天菩薩一樣,再以感謝的方式對他作迴向:又云:
「若人於我作譏毀,或復於我作損惱,
乃至施以罵辱言,願希轉成菩提因。」
就連他對我的譏毀、損惱、罵辱我都要加以感謝,為什麼要感謝呢?因為是它讓我成就菩提。由於它讓我成就菩提的緣故呢,他也可以很快成佛,就要有這樣的心態。
在《入菩薩行論》第一品最後那個偈頌中就有講到:即使是惡緣也是緣,我們跟菩薩結一下也是很好的。比如,即使我們對菩薩生氣、罵菩薩,但從菩薩的角度來說,他對我們會更加慈悲,他會想: 願希轉成菩提因。
菩薩對我是這麼想的話,那麼菩薩跟我中間一個好的緣分就結起來了。雖然我對菩薩不好,但菩薩對我所發這個願的結果呢,對我有幫助,由此也結了一個好的緣。
如果我們對菩薩既不禮拜也不供養,也不支持菩薩的事業,甚至連對菩薩生氣的情況都沒有,像這樣與菩薩什麼緣都沒有的話,那麼我們跟菩薩之間的距離的確有點遠啦。
好看點一下 大家都知道
※一個心意渙散的人,就有時刻被煩惱吞噬的危險
※只有具備了這樣的能力,才能稱得上「甚深緣起見」
TAG:唐卡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