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服!

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服!

1月24日,在人社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2018年民生成績單正式出爐:2018年,15個省(區、市)調整了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實施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中央調劑制度;建立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2019年1月1日起社保大改革正式實施,今年的改革力度和範圍都很大,將影響到每一個人。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保障實現了制度的全面轉型與快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目前社會保障領域仍存在一些問題。要通過深化改革,優化配置社會保障資源,實現社會保障高質量發展,為百姓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作出應有的貢獻。

在全國兩會之際,由中國社會保障學會主辦的「第五屆全國社會保障學術大會」在京舉行,本報記者邀請了多位人大、政協委員,圍繞如何全面提高社會保障制度的建設質量等問題,為本報做出深入的分析與展望。

原文 :《高質量成為新時代社保改革的核心使命》

圖片 |網路

優化體系結構與責任分擔是關鍵

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中央國家機關工委書記、國家行政學院院長華建敏

什麼是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怎樣建設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是對我國新時代追求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性回應,對積極理性推進我國社會保障全面深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從世界各國的發展經驗來看,社會保障不僅是經濟問題和社會問題,還是一個重要的政治議題。社會保障應當從宏觀上促進國民經濟的健康發展,縮小社會不公,調節代際關係、群體關係、地區關係,從微觀上保障和改善每個公民的生活,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儘管我國的社會保障事業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途徑與重要制度安排,但仍然需要看到,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的制度體系還不健全,互助共濟功能仍然較弱,共建共享的原則尚未充分體現,縮小國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效果較為有限。這表明,深化我國社會保障改革的任務依然十分繁重,需要以更大的力度、更科學的規劃與頂層設計、更合理的手段和措施來明確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目標,優化體系結構與責任分擔機制,促進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全面建成。

回顧我國改革開放四十年歷程,可概括總結出四個重要原則,即目標定向、問題導向、試點探索、實踐檢驗,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也應當遵循這十六字原則。社會保障的重要職能包括確保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公民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調節收入分配,提高低收入者的福祉,促進社會和諧;防範化解社會風險,促進社會穩定;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提升社會道德水平,促使我國成為既有高度物質文明,又有高度精神文明的人類社會共同體。

社會保障的根本目標是保國家長治久安、保百姓康壽福安。在當前我國老齡化加速加深的背景下,要努力解決好社會保障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尤其要確保資金與資源的可持續和高效運用,同時還要提高養老、醫療等社會服務的質量。既要解決好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也要未雨綢繆,對將要來臨的重大問題有所防備。作為一項保障和改善所有國民生活的社會事業,社會保障需要人人參與,調動起全社會的積極性,依靠全體社會成員的力量,從而實現我國社會保障事業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

構建兜底有力的社會救助體系

民政部副部長唐承沛

社會救助是一項傳統的民政業務,統籌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困難群眾基本收入是民政部門的重要職責。社會救助是最低線的民政保障職責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明確和加強民政部門的兜底保障職責,必然要求我們不僅要在「量」上下功夫,更要在「質」上提水平。

要加快構建符合時代要求、適應困難群眾需要、城鄉統籌、制度銜接、運行規範、兜底有力的社會救助體系。首先,構建高質量社會救助體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其次,構建高質量社會救助體系是適應社會矛盾變化的必然要求。推進社會救助高質量發展就是要牢牢把握這一主要矛盾,既堅持量力而行,又做到儘力而為,不斷滿足困難群眾追求美好生活的多方面需求。第三,構建高質量社會救助體系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必然要求。

近年來,我國社會救助工作取得了積極的成效,但還面臨不少問題和困難,亟待解決。一是兜底保障能力不足;二是制度資源統籌不夠;三是低保福利捆綁問題;四是支出型貧困問題比較突出;五是規範管理有待加強;六是基層經辦服務能力有待提升。站在新時代的新起點上,要強化兜底理念;增強體系意識,加快構建「梯度分層救助格局」;突出服務保障,積極發展社會救助服務;加強資源統籌,不斷提高社會救助質量。

新時代社保只能走結構調整之路

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經濟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高培勇

以七十年的歷史縱深看待社會保障問題,一個重要的觀察線索就是社會保障本身的覆蓋範圍及其保障標準的變遷過程。從覆蓋範圍來看,它是一個由有選擇的覆蓋範圍到一視同仁的全面的覆蓋範圍的演變過程,從保障標準和保障待遇角度來看,是由一種區別對待式的保障標準到一視同仁的保障標準的演變過程。探討「國家財政與社會保障」應聚焦三個問題:第一是國家財政與社會保障之間的關係;第二是社會保障和國家財政當今的地位;第三是以什麼樣的財政理念思想來推進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理解這三個問題,要從新中國成立七十年的歷史跨度來考察,要從財政的運行格局與體制機制及社會保障體系三個環節來探討。

在新時代背景之下,我國的財政運行格局可概括為「收支總量逼近天花板,結構調整幾乎成為唯一線索」,財政體制機制著力於建立現代財政制度,財政的職能定位已經轉向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統一、促進社會公平、實現國家長治久安,新時代的社會保障瞄準的是更高水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有效率的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也只能走結構調整之路。社會保障是典型的公共物品和服務,應當確立並且強化社會保障的公共屬性。新時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面臨著兩項互為關聯的任務:一是要循著公共化的道路繼續強化社會保障的公共屬性定位,二是要以契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優化財政支出結構為主線,全面推進社會保障體系高質量發展。

高質量社保體系需五個「明確」

第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中國社會保障學會會長鄭功成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我國需要一個能夠真正長久地解除人民生活後顧之憂並不斷滿足其美好生活需要的高質量社會保障體系。建設高質量社保體系需做到五個明確:明確「兩免除」「兩保障」「兩促進」的建制目標:質量客觀上已成為新時代社保改革與發展的核心使命。實現「兩免除」——免除生存危機、免除疾病恐懼,這是社保底線;「兩保障」——保障老有所養、保障幼有所育,解除最普遍性的後顧之憂;「兩促進」——促進社會公平、促進位度可持續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明確堅守公平正義、互助共濟、共建共享三大根本原則。這三大原則缺一不可,違一不可,應當貫穿在社保體系建設的始終。

明確「十三五」「十四五」深化改革時間表:當前處於制度優化的最後窗口期,應當爭取「十三五」末基本完成優化現行制度安排的任務,「十四五」全面建成高質量的社會保障體系。如果制度優化遙遙無期,當前面臨的問題與挑戰將日益嚴峻,制度不良的負面影響將會快速顯性化。明確統籌規劃與有序推進路線圖:做好統籌規劃與頂層設計;抓住骨幹項目與關鍵環節深化改革;清晰界定政府的社會保障責任邊界並釐清中央與地方的責任;精準引導市場主體、社會力量、個人及家庭共建社保體系,做到各揚所長、各盡所能、各得其所。

最後,明確建設高質量社保體系重點任務:一是儘快全面優化現行制度安排。特別是優化養老保險、醫療保障、社會救助、養老服務、兒童福利等骨幹項目的結構與功能,促進位度整合併提升統籌層次,調整法定保障制度的責任分擔機制並逐步均衡主體各方的保障責任負擔。二是賦予社會保障制度能夠自我調節的功能,改變政策僵化的局面,運用參數調整手段使之適應人口結構與福利訴求的發展變化。三是將有序構建多層次社保體系提到優先議程,充分運用公共政策、社會機制、市場機制來調動各方參與社保體系建設的積極性,並避免混亂無序、效果對沖的現象發生。四是加快社會保障法制建設步伐,包括制定社會救助法、退役軍人保障法、醫療保障法、兒童福利法等新法,抓緊修訂社會保險法、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等法律,以便使社會保障制度實踐有良法可依並嚴格執法、嚴懲違法,最終讓整個社保制度在法治軌道上健康運行。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8期第1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會科學報 的精彩文章:

《評論彙編》:2019年全球經濟喜憂參半
《衛報》:英國人都不願意學英語了?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