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那麼多,但如果不殺功臣會怎麼樣?
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那麼多,但如果不殺功臣會怎麼樣?
中國封建社會朝代更替非常快,除了南北宋加起來勉強立國超過三百年外,就沒有一個朝代能夠立國超過三百年了(兩漢之間存在一個新朝,屬於兩個朝代),就連最強大的唐朝也僅僅享國二百八十九年,這也導致我國古代有非常多的朝代,不算小王朝就連大一統的王朝也有好幾個。而這些朝代的大好江山勢必是開國皇帝帶領他那一幫兄弟辛辛苦苦打下來的,但中國有一句古話叫「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是記錄在《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里的一句話,可見自古以來皇帝或者諸侯王身邊能患難的兄弟很多,但是能共享福的就很少了。歷史上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有很多,最有名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了,由於這兩人都是布衣出身,所以當上皇帝後與那些本就出身貴族的開國皇帝不同,心理變化會比較大,害怕有人威脅皇權,就殺死了許多開國功臣。
劉邦稱帝後先後殺了臧荼,韓信,盧綰,彭越,英布等人,其中韓信、彭越、英布都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為了守住劉家的天下,肯定是不會允許異姓諸侯王存在的。朱元璋稱帝後殺的開國功臣就更多了,李善長、劉基、胡惟庸、藍玉、馮勝、宋濂、傅友德等都被朱元璋誅殺,尤其是藍玉案就連坐處死了一萬五千人,實在是令人嘆息。
不過雖然劉邦和朱元璋殺了這麼多開國功臣,但也確實是有原因的。首先就是劉邦殺的韓信、彭越、英布三個異姓諸侯王都是被人告發他們謀反的,不論真假,既然消息傳出劉邦不可能坐視不理,況且異姓諸侯王的存在確實會對漢朝的統治造成威脅,且不說異姓了。就是同姓諸侯王在漢景帝時期都聯合起來發動了「七國之亂」,可見劉邦殺他們是為了自己江山永固,雖然手段殘忍,但作為帝王不能心慈手軟。
再說說朱元璋,本來如果太子朱標不死,那麼朱標是有能力鎮住這些開國功臣的,因為朱標在朱元璋還是吳王時就被立為世子,朱元璋稱帝後又立刻立朱標為太子,朱標有一定的威信,而且做了這麼多年的儲君有自己的政治基礎,朱元璋給朱標留的班底也是馮勝、傅友德、藍玉、王弼等人,但是朱標英年早逝了,朱元璋又立了年幼的朱允炆為儲君。一個二十歲出頭的毛頭小子肯定是鎮不住這幫開國大佬的,朱元璋為了孫兒未來皇位能坐得穩當,自然要幫朱允炆把這些刺剔除,然後留給朱允炆的班底是方孝儒、黃子澄和齊泰,這三人跟開國功臣肯定沒得比。朱元璋殺功臣的舉動也是為了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可他沒有想到自己的兒子朱棣會造反,但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殺的差不多了,朝廷沒有良將可用,朱允炆最終還是沒把皇位坐穩,輸給了朱棣。這是朱元璋失算了,但是朱元璋殺功臣的出發點與劉邦是相似的。不僅這兩人是如此的,歷史上所有殺開國功臣的皇帝都是為了自己的皇位能夠坐穩,為了皇權不落入他人手中。
雖然殺開國功臣的皇帝有很多,但也有不殺的,比如秦始皇、漢光武帝和唐太宗就沒有殺開國功臣,反而這三人的皇位都坐得很穩,也都有一番成就,得以名垂千史。秦始皇稱帝後就覺得只靠自己一個人來管理領土面積激增的秦朝已經力不從心了,他就將手中的權力分了下去,把跟隨自己的功臣封了官,協助自己治理國家。漢光武帝更是不殺功臣的典範,他在還沒稱帝時就許諾那些支持他的世家大族以高官厚祿,而且劉秀用人不疑,對自己手下的兄弟非常仗義,深得軍心,後來劉秀命人將跟隨自己打天下的大將畫下來,稱為「雲台二十八將」。李世民效仿劉秀也搞了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並且李世明任用賢能,而且用人不拘小節。對於太子舊臣魏徵,李世民非但不殺,反而還重用他,從這麼個細節就可以看出李世民寬廣的胸襟。況且李世民是唐朝統一天下的最大功臣,登基後自然不怕開國功臣會功高震主,沒有殺他們的必要。
不論是殺開國功臣,還是不殺開國功臣,目的都是穩固皇權。可如果真的有人要造反了,皇帝才不會管你是不是開國功臣,畢竟謀反在古代是十惡之首,無法饒恕。
※攻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有實力稱帝,為何他沒有這麼做?
※李享只比唐玄宗多活了十三天,若沒有安史之亂,李享還能登基嗎?
TAG:風塵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