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掘4000年前遺址,陶碗底部有殘留物,打破了一項歷史

發掘4000年前遺址,陶碗底部有殘留物,打破了一項歷史

我們所熟知的歷史,通常都是沒錯的,但是,隨著許多考古工作的進行,一些歷史常常會被推翻。諸如我們的文字,人們常常認為今天的漢字是甲骨文、金文、篆書演化而來。實際上,甲骨文是很成熟的文字,在甲骨文之前,肯定還有源頭。

通過對新石器時代的考古發現,不但有比甲骨文早幾千年的陶文(刻畫在陶器上的符號),而且有些陶文與甲骨文幾乎一致,甚至自成體系,比如丁公陶文、龍虯庄陶文等。只不過西方學者不承認,劍橋中國史甚至直接從秦漢開始,彷彿夏商周不存在(或者不真實)一樣。

2002年,考古專家在對喇家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時,再次推翻了一個記錄。

喇家遺址位於青海省民和縣,是一處新石器時代聚落遺址,距今超過4000年。與以往的遺址不同,喇家遺址是由地震、泥石流等災難造成的。當時,部落人們正在吃飯,忽然出現了地震,很多人死於非命。地震之後,山洪和黃河大洪水又接踵而至,最終把這個部落埋在地下數千年。

在現場發掘時,不但出現了很多具骨骼,還出現了許多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等。但專家並沒有被吸引,當他們把一隻倒扣著的套碗翻過來時,忽然看到了碗中陶土上有一樣東西,細細長長,就像麵條一樣。

但當時人們還不確定,只是進行大量多角度的拍照。

後來經過高科技機器分析這個麵條狀的東西,人們才確定,這就是麵條。4000年前的苗條,這再次打破了中國麵條起源時間的記錄。此前,人們一直以為,東漢文獻中的「水溲餅」「煮餅」是麵條的起源,距今不到2000年。

可以說,碗底麵條的發現,直接把中國麵條出現的時間,往前推了2000多年。

陶碗碗底的麵條,屬於細面,長約50厘米,直徑約0.3厘米,看起來黃黃的,很像中國西北部小麥粉做成的拉麵。但據分析,這份麵條的材料並不是小麥面,而是粟米粉和少量黍粉混合成的面。

為了驗證結果,專家用粟粉和黍粉製作麵條。但用現在人製作麵條的方法並不能成功,多次試驗後,才發現正確的步驟:首先把粟和黍研磨成粉,有少許帶殼穀粒;其次室溫水浸泡12小時以上,然後錘砸成麵糰,放置1小時;第三步,捶砸麵糰2小時多,加熱約15 分鐘再繼續捶砸麵糰;最後再壓制細長的麵條。

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製作如此細長的麵條。這同時證明了,早在四千多年前,人們就能用粟(小米)做麵條了。

當時有這個條件嗎?答案是肯定的。因為早在七千年前,人們就製作出了研磨穀物的石墨盤是石磨棒,至於蒸煮食物用的鼎、鬲、甗等也已出現。

同時,專家還認為,這場洪水就是大禹後來治的水。因為洪水太大,直接導致整個北方地區,也即是當時的華夏文明地,被洪水淹沒,所以夏朝才遷到河南二里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我們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此高麗人本是奴隸,官至輔國大將軍,因得罪太監被皇帝殺死
老祖宗有多聰明?步槍上的瞄準器,2000多年前中國就用過

TAG:我們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