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戰國時期編成冊,為何要叫「黃帝」內經?

戰國時期編成冊,為何要叫「黃帝」內經?

科教授為喜歡《百家講壇》的朋友們送福利了,點擊下方小程序,就可以用「聽」的方式獲取更多內容。

《黃帝內經》,是我國歷史上一部醫學巨著,被稱為醫之始祖,深刻影響了後世的中醫學發展,至今仍被奉為經典。

《黃帝內經》由《素問》和《靈樞》兩部分組成,其中《素問》主要講陰陽五行、藏象理論、病因病機、養生防病等,而《靈樞》主要內容是針灸、穴位以及臟腑規律等。

而給這部偉大著作冠名的黃帝,是華夏時期的軒轅黃帝,也是古代華夏部落聯盟首領,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

軒轅黃帝像

《黃帝內經》由對話討論組成

情景對話來治病

相傳在遙遠的古代,黃帝與他的大臣們高坐明堂,一問一答討論養生治病的道理。

其中有一位被黃帝尊為「天師」的臣子,岐伯。這位天師上至天文、下至地理,中至人文無所不通,詳細地解答了黃帝提出的各種問題,並詳細闡明中醫理論的基本道理,所以至今民間稱中醫學仍為「岐黃之術」。

岐伯像

《黃帝內經·素問·上古天真論篇》記載:

(黃帝)乃問於天師曰:「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

岐伯對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

此外,與黃帝對話的臣子還有專攻經絡的雷公、內臟專家伯高以及針灸外科的俞跗等,內容涉及到了人體生理、病理、診斷治療以及草藥等學科,有專人將這些討論的內容記載下來,就成為《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

是黃帝時代的嗎?

到漢朝才整理成冊

據考證,黃帝所在的時代已經有了醫療活動,在新石器時代遺址的出土文物中,就已經有了骨針、石斧等器具,其中有的器具非常類似《黃帝內經》所描述的「九針」中的叄棱針與按摩用的錐形針。

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骨針

此外,《黃帝內經·素問》篇與戰國時代的《周禮》,在文字、語言、用詞、以及所涉及到的社會背景等角度,都有許多相同之處,能夠證明兩書是同一時代、同一思想體系的作品。

在內容方面,《黃帝內經·素問》與《史記·扁鵲傳》中也非常相似,但卻樸素、原始得多,而《史記·倉公列傳》中有關醫理的內容卻有所進步,因此有專家推斷:《黃帝內經》應當是扁鵲時代以後、倉公時代之前的作品,也就是戰國時代的作品。

然而在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文字並不統一,直到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後才統一了文字和度量衡,因此戰國時期的書籍都是分散存在的。到了西漢初年漢成帝時,劉向等人才大規模整理和校對古籍。

《黃帝內經》最早見於《漢書·藝文志》,《漢書·藝文志》作者班固是根據《七略》刪其要而成,《七略》中記載了《黃帝內經》和《黃帝外經》的書名。

現在看到的《黃帝內經》是以《素問》和《靈樞》(又稱九卷)的面目出現的,晉代的皇甫謐認為《素問》、《九卷》應該就是《黃帝內經》,並將這種說法延續下來。所以現在看到的《黃帝內經》是不是漢代編輯的版本也仍存在爭議。

百家講壇

解讀《黃帝內經》七情篇

播出時間:3月14日-31日 11:53

監製 / 閆東 主編 /劉銘 黃麗君

編輯 / 張蘭 於毅 李欣(實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央視科教 的精彩文章:

沒有手機,古人如何暗送秋波?
《中國詩詞大會》第四季 董卿唯美開場詞,值得珍藏!

TAG:央視科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