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胡質墓誌拓片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胡質墓誌拓片(局部)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1

「書學興盛」「承隋啟唐」——太宗、高宗時期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胡儼墓誌拓片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胡儼墓誌拓片(局部)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唐故處士余君墓誌拓片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還有一種刻意復古的隸書墓誌。如貞觀十三年(639)十一月四日的《大唐故張騷之墓銘》,其書法已經不是純粹的隸書風貌了,點畫裝飾性較多,既有楷書的結體和用筆,也有隸書的橫畫波磔,兼及帶有篆書的部首與結構,看上去有不倫不類之感,但又不屬於典型的破體書。這種書風當屬於書手的復古行為(抑或是墓主家人的要求),書手極力地去強調隸書的特徵,故而雁尾都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強化,但由於書手對於隸書內在規定性的生疏,使得楷書標準的鉤畫、挑畫、折筆及捺畫夾雜其間,極其雜亂無章。就點畫的字口來看,刊刻者基本上可以做到鋒穎畢現,其牽絲及出鋒均能表達得很清楚,也就是說,這種風格並不是刊刻者所為。也正是由於刊刻者的水平之高,在某種程度上真實地反映出了書丹者的隸書書寫水平。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一時期的墓誌書法中還出現了「破體書」現象,與一般破體書不同的是,這一時期有多種書體在單字內雜糅現象,既有楷書的方折,也有隸書的波挑,或者也存有篆書的字形。這種現象可以追溯到東魏,自北朝延續至隋唐。

貞觀五年(631)二月十六日的《君禕墓志銘》,屬於破體書。其將篆、隸、楷三種書體雜糅在一方墓誌之中,彼此較為獨立,通篇看來並無美感,倒是十分新奇。志文中多追求裝飾性與美術化的效果,對於書法的好壞,基本無從談起。文中一些別字,例如「青」字中的「月」寫成了「丹」;「無」字中四個豎畫寫在了長橫上;「曰」字的橫折鉤寫成了橫折折折鉤等。

對於此類墓誌的出現,楊慶興曾言:

造成書體雜糅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新、舊字體更迭期間的一種正常現象。新的字體尚未完全成熟、通用,舊的字體依然通行,磨合期出現混用現象是很正常的,也是能接受的。或者是個別書家,別出心裁,整出個新舊混用的作品,炫耀一下,也是可以理解的。沒必要不管事之大小,都非要往複雜里考慮不行。

筆者並不認為如此。眾所周知,書體演變發展到唐代,篆、隸、楷、行、草五體皆已成熟,而「新的字體尚未完全成熟」應是一個書體的書法風格變化,其與書體雜糅不能混淆,其與楷、隸之間的銘石書更不能混淆。其在得到此結論之前引了康有為、啟功及華人德的三個觀點,並做出了「沒必要不管事之大小,都非要往複雜里考慮不行」的論斷。筆者認為著實不妥。其應是沒有看到前朝此類碑刻的數量及面貌,而只見一兩方墓誌而談之。此言論著力點較小,論據不足。筆者倒是較為贊同啟功對於此類墓誌的看法:

自真書同行以後,篆隸都已成為古體,在尊崇古體的思想支配下,在一些鄭重用途上,出現了集中變態的字體。

因為唐代書學的要求明確表示《三體石經》乃學生臨寫、閱讀的對象,作為儒家的經典,《三體石經》一直以來均為學習的課本、典範,那麼也可以說此類雜糅碑誌的出現是有受《三體石經》影響的。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三體石經拓片(局部) 原石藏於陝西西安碑林博物館

2

「武后造字」「褚風激揚」——武后時期

為了方便研究,除了武后在位的光宅年間至長安年間,筆者將中宗嗣聖年間至睿宗的延和年間均歸到這一時期。這一時期有兩大特點,其一是武周造字影響下的墓誌撰寫,具有強烈的時代風貌;其二是名家書法開始影響墓誌書法,其中不乏名家開始參與墓誌的撰文與書丹。就其書法而言,這一時期,褚遂良書風開始影響墓誌書法,更有宰相狄仁傑及「別敕選」韓筠所書丹墓誌,足見這一時期的士風。此外,據館藏唐代墓誌所見,可以說在武后時期出現了仕宦書丹並署名這一現象。而在天授二年(691)便有文林郎齊州歷城縣尉董履素書丹署名。此時期唯一刻工者署名為內供奉南陽張元敬,其是為瀛洲文安縣令王德表所鐫墓誌,更為難得的是,此志的撰文者為當朝宰相薛稷。

在武則天在位期間,其將洛陽改名為神都,並長駐於此。直至中宗李顯在洛陽複位,將神都更名回東都。自古以來洛陽邙山被奉為喪葬的風水寶地,而館藏唐代墓誌皆為邙山一帶所出,此時期不僅有仕宦墓誌,更有宮人及庶民墓誌,加之此時的墓誌書法正處於規範化的時期,因此,武后時期的館藏墓誌就顯得格外有研究價值。

據施安昌考證:

洛陽含嘉倉是隋唐時東都的大糧倉。近年發掘糧窖時,出土有帶字磚(又稱銘刻磚),上刻糧食品種、來源、數量、入庫年月等,在當時起「賬簿」作用。其中凡武后時期的,均用改字。

不僅如此,武后所造新字在這一時期的墓誌中有全面的呈現。按,武后所造新字並不是一日完全頒布,但墓誌中與地上所見新字的頒布時序幾無所差,除有些新字會被訛寫。誠如葉昌熾云:

當時群臣章奏及天下書契咸用其字……余所見武周碑不下數百通,窮鄉僻壤,緇黃工匠,無不奉行維謹。尤可異者:巴里坤有萬歲通天造像(今歸端午橋制府);敦煌有柱國李公舊龕碑,在莫高窟;廖州刺史韋敬辨智城碑,在廣西龍州關外;河東刺史王仁求碑,在雲南昆陽縣;龍龕道場銘,在廣東羅定州,皆唐時邊遠之地。文教隔絕,乃紀元年月亦皆用新制字,點畫不差累黍。雖秦漢之強,聲靈遠訖,何以加焉。

由於唐太宗李世民對於「書」「言」「身」「判」銓選機制的推崇,加之其對書法的大力推崇、提倡,儘管這種政策沒有直接影響當時的墓誌書法,但在武周時期,這種政風開始下移,並影響了墓誌書手,這在墓誌書法中體現了出來。被尊為「廣大教化主」的褚遂良在此時為代表人物,其在洛陽龍門刊刻了《伊闕佛龕碑》,使得民眾可以近距離了解褚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唐蔣國夫人墓誌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神龍二年(706)七月一日的《唐甘基墓誌》為贈官墓誌,據志文載,其子甘元柬為鴻臚卿上柱國丹陽郡開國公,因功卓著遂贈其父為太子中舍人。此志書丹十分精美,刊刻精細,有十足的褚遂良筆意。又志主之子官至鴻臚卿,其掌管皇室的禮賓事務以及大臣的凶儀,所以其父的墓誌應為當朝最好的書丹及刻工所制,可以反映出武周時期唐代宮廷內部的墓誌書法面貌。

隨著時代流轉,加之名家書風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墓誌書法較貞觀時期北朝風格的墓誌數量有所減少,而有了較多的歐、虞「端莊灑落」的影子。

久視元年(700)十月二十八日的《大周故袁公瑜墓誌》,為河北道安撫大使狄仁傑所撰並書。其為狄仁傑70歲所書,亦是史書載其卒年(另有其於701年卒的說法)。此志書風似虞世南,結體開張,工整秀麗,溫文爾雅。用筆含蓄,結字雅正,宛如彬彬君子,閑適自然。志文中有武后所造新字,且有些字用楷書處理,與志文融為一體,但仍有些字,例如「載」,還是用篆書的結體處理。

雖然從唐太宗開始便一直推崇「二王」,而且唐代草書書法的發展如此的突飛猛進,孫過庭已然成為時代的草書代表人物。但是在墓誌書法中還是未見草書入志的現象,可能是民眾對於碑誌的敬畏所致。偶爾會在墓誌中出現單個的草字,但此種情況甚為少見。

久視元年(700)九月二十日的《大周故囗建達墓誌》,其墓誌無題,所以只知其名,不知其姓氏。志文載,其「隱居朝市,怡然養性」,所以這是一方庶人墓誌。其書丹及刻工均不佳,但可以從草書字法看出,民間當時對於草書應是有一定的了解,但部分草字在墓誌中出現說明其應並不熟悉所有字的草法,也就是在一些熟悉的字上去使用草書。文中的武后造字有些仍用篆書處理,無法達到統一。此志是館藏墓誌中武后期間的唯一草字較多的墓誌。

此時期的隸書墓誌在書學倡導影響下有所進步,相對於貞觀年間的隸書墓誌,這個時期的隸書墓誌更加註重書寫的流暢感,但仍存有魏晉時期的影子。其呈現出來的面貌較為符合同時期的隸書書法。

大足元年(701)八月二十日的《大周故盧行毅墓誌》,為洛州縣尉所撰。此志書法較貞觀時期有所進步,書丹及刻工皆為上品。其書風凝重且秀麗,細節處精緻有加,不僅融入了武后時期的秀美,而且魏晉時期的隸書特點仍然存在。此方墓誌書法統一,是為數不多的可以將武后造字融入其中的墓誌。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唐故張騷之墓誌拓片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3

「字書刊立」「顏筋柳骨」——玄宗至德宗時期

館藏唐代墓誌中,這一時期的楷書墓誌比較強調法度,唐楷風規已經得到深入貫徹。其中《干祿字書》的刊刻更是對德宗及其後的墓誌書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玄宗時期的墓誌較為精美,書丹與刊刻皆為上乘,刊刻潦草或是不書丹直接刻的墓誌比較少。而代宗、德宗之際,墓誌的刊刻與書丹較玄宗時期差了一些。

在玄宗時期,館藏唐代墓誌書法較武后時期有更濃重的歐陽詢筆意。如開元五年(717),《大唐故李氏元思忠墓誌》,此方墓誌為縣主李氏及其丈夫元思忠的合葬墓誌,如此將李氏放在男主人姓名前的墓誌名在唐代甚為罕見,據志文載,原因應是信安縣主李氏為唐太宗李世民的孫女、吳王李恪的第四女。此志撰、書者為「宣德郎行右衛錄事參軍歐陽植」,其與歐陽詢的關係不詳,但是此志的書風十分接近歐陽詢,其中宮緊密、主筆伸長、平正端莊,起收筆處理細緻,嚴謹工整。

如果說在歐陽詢的影響下,唐代墓誌楷書的結構走向端莊、法度化,那麼,褚遂良對於唐代墓誌楷書的影響便是其點畫的形態。褚遂良的楷書點畫跳躍感強,外柔內剛。因此他是拉開隋志與唐志風格的重要人物。在這一時期,褚遂良書風的墓誌較多,如開元十年(722)五月既望(十六日)的《大聖真觀楊法師生(曜)墓誌》,其與褚遂良永輝四年(653)所立《雁塔聖教序》十分相近,墓誌中一些字似乎摹刻一般。開元十四年(720)九月二十二日的《大唐故七品亡宮志文》,據志文載,墓誌為良家晉選入宮。既然為宮人墓誌,那麼其死後應是宮中的專業人員來書丹、刊刻墓誌。此志的橫畫起筆及鉤畫與褚遂良的《雁塔聖教序》很接近,又結合此時期的墓誌書法多像褚遂良,可以說,褚遂良《雁塔聖教序》風格在此時期為皇室及社會庶人的主流書風。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君禕墓志銘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君禕墓志銘(局部)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在德宗時期,楷書墓誌又有了一個新的方向,而引領這個方向的人便是顏真卿。顏真卿多有碑碣流傳於世,而在當時最有影響力的應屬顏真卿所書其伯父顏元孫的《干祿字書》。顏元孫在《干祿字書》中云:

所謂正者,並有憑據,可以施著述、文章、對策、碑碣,將為允當。

其確定了應用的正式場合,將楷體字進行了規範,肯定了漢字的簡化,鞏固了文字統一。而作為示範樣字的顏體字便廣傳開來,據《湖州府志》所存《楊漢公刻跋》記載:

《干祿字樣》鐫於貞石,仍許傳本示諸後生。一二工人,用為衣食業。晝夜不息,剜缺遂多。

可見其所出拓本數量之多。館藏唐代墓誌到了貞元年間也出現了一些顏真卿風格的墓誌,如貞元五年(789)五月二十日《大唐故詹事府司直孫公夫人隴西李氏墓誌》,其撰、書者為第十三侄丞議郎行河南府陸渾縣丞公輔。此志書法有顏真卿的篆籀用筆之感,有些字較為相像,豐腴雄渾、氣勢恢宏。但是這種書風在館藏的貞元年間墓誌中並不多見。

館藏墓誌中這一時期的隸書較武后時期更為豐腴,顯現出雍容華貴的氣象。從這時期的十方隸書墓誌來看,雖然還有一部分有魏晉隸書之遺風,而另一部分則顯示出了一定的唐隸時風,流暢端莊,足見唐隸新風尚的影響。天寶元年(742)《唐故王冷然墓誌》,其書法帶有明顯的魏晉隸書風格,但在筆畫上較為豐腴,是當時隸書墓誌風格轉變的代表。

唐太宗李世民推崇「二王」行書近百年之後,其書風終於在館藏唐代墓誌中出現。行書書寫碑版墓誌可以追溯到唐高祖李淵的《李淵為男世民祈疾造像》,刊刻時間為隋大業二年(606),雖是行楷相雜,然兼融「二王」與北朝遺風,可以視為唐代以行書寫碑版的先河。太宗李世民行書《溫泉銘》等行書書碑的作風或許是得其父之遺風。儘管如此,行書書寫墓誌則出現的較晚,可見墓誌書寫的風尚在某種程度上是落後於上流藝文的發展的。開元十二年(724)二月一日《大唐故趙潔墓誌》中可見,其行草書十分流暢,草字也比較規範,可見書丹者在行草書的書寫上是比較熟悉的。此志有列無行,使得章法上錯落有致。字與字在豎式上相互照應,連接感較強。而在天寶年間,館藏唐代墓誌出現了與懷仁和尚《集王聖教序》相近的墓誌,天寶九年(750)《唐故夫人博陵崔氏墓誌》,其書丹者為前進士隴西李封。前進士為士人應試進士科及第的稱謂。書法在當時是銓選中四科「書」「言」「身」「判」之一,那麼李封作為及第的進士,說明了其書法得到了當時翰林的認可。此志書法與《集王聖教序》比較相近,在一些牽絲的用筆上自然靈動,一些字形也比較準確,整體肅穆流暢。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周故囗建達墓誌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4

「再立石經」「楷范天下」——憲宗至僖宗時期

這一時期主要可以分為憲宗、宣宗階段及懿宗、僖宗階段。其墓誌書丹及刻工較之玄宗時期有所退步,可能是因為大量的經生參與墓誌的製作而導致整體水平的下滑。這個時期除了名家書風對墓誌書法繼續產生影響之外,官方字書的頒布也對墓誌書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亦即隨著《開成石經》的刊刻與頒布,石經的書風對墓誌書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館藏唐代墓誌中,從上一時期的大量褚遂良風格的楷書墓誌到這個時期基本消亡殆盡,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德宗時期開始流行的「顏體」「柳體」風格,或是這兩種風格影響下的結體嚴謹、具有範式性的唐代書風。例如廣明元年(880)十月十四日的《唐柳延宗墓誌》,其為前天雄軍節度判官檢校國子博士侍御史薛纁撰並書,此志書法結體寬博,筆畫豐腴有筋骨,頗有顏真卿體勢及筆韻。

咸通三年(862)十二月二十六日的《渤海李氏一娘子墓誌》,此志書法字形雖瘦,卻清勁有神,點畫瘦勁,頗有柳公權筆意,是此時期館藏似柳公權風格的代表墓誌。

太和四年(830),工部侍郎兼充翰林侍講學士鄭覃上奏唐文宗:

經籍訛謬,博士相沿,難為改正,請召宿儒奧學,校定六籍,准後漢故事,勒石於太學,永代作則,以正其闕。

這個項目便是刊刻《開成石經》。其始刻於文宗太和七年十二月(834),開成二年(837)完成。由艾居晦、陳玠、段絳(另一人名字在刻石上已漫漶不清)等四人用楷書分寫經籍於石。項目真正的啟動在太和七年(834)十二月,皇帝正式下令:

於國子監講論堂兩廊創立石壁九經,並《孝經》《論語》《爾雅》共一百五十九卷。

此刻經乃繼《熹平石經》《正始石經》之後規模最大而且保存最好的刻經,其乃唐代正字運動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明趙崡《石墨鐫華》評價《開成石經》的書法:

用筆雖出眾人,不離歐、虞、褚、薛法,要非今人所及。

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在之後有數量極大的一批墓誌類似此石經書法,其出現時間為石經建立之後的開成二年(837)至天祐三年(907),此七十年間,眾人皆以《開成石經》為楷范,墓誌中呈現出《開成石經》似歐陽詢、虞世南的風格。偶爾會有顏真卿、柳公權風格的墓誌在此時期出現,但均不足以影響整體墓誌書法風格的主流。例如咸通三年(862)正月二十二日的《唐故崔府君後夫人盧氏墓誌》,此志為親外侄孫鄉貢進士盧濬書。既然書丹此志者為進士,那麼其書法也應是接近了當時銓選制度的書法標準,也即《開成石經》的書法面貌。此志書法確實與《開成石經》較為相似,規矩、嚴謹,頗有歐、虞之風韻。

德宗之後唐代的政治局面愈發的混亂支離,戰亂頻發。這使得之前的濃厚文化氛圍愈發的散淡。書法賴以生存的環境日趨惡劣,造成了書法水平的頻頻下降。館藏中的隸書墓誌亦能體現,如大中十二年(858)四月一日,《唐故盧宏夫婦墓誌》,此志隸書結體不統一,用筆弱鋒起筆,橫畫波磔過大,使得整體有扭曲感,更有一些筆畫不知是否因刊刻者造成,其呈現出了楷書的摺痕,可知唐代晚期墓誌書法水平較之前有所下降。

除去「二王」的行書風格,此時期較之前又出現了李邕風格的行書墓誌。如太和八年(834)十一月十四日,《唐故崔勗墓誌》,此志為館藏唐代墓誌中為數不多的有李邕風格的行書墓誌。李邕為武后時期的大臣,當時其書法潤筆費用頗高,一字難求。但在行書墓誌中卻鮮見其風格出現。應是墓誌書法與日常書法終為兩條發展軌跡,墓誌書法較日常書法滯後,且一些喪葬禮儀制度的約束使其具有獨特的性質。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唐故李氏元思忠墓誌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唐故李氏元思忠墓誌(局部)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5

結 語

綜上所述,我們對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做了一個大致的分期,這種分期不是按照唐代上流名家書法發展的歷史進行劃段分期的,因為墓誌的發展有其自身的邏輯,就其實用性與功能性而言,墓誌書法的發展較之上流名家書法則有一定的滯後性。儘管如此,從墓誌整個風格的演進我們可以看出,隨著通行文字和書寫的演進,墓誌的書丹字體也逐步演進,不僅在墓誌中有行書的呈現,即便楷書風格也越來越趨向於唐楷,表現出與唐代楷書共時發展的態勢,唐隸風格、「二王」及李邕行書風格的出現也是一種印證。因此,也可以這麼講,如果說唐代前期的墓誌書法與時代書風相較有一定的滯後性,那麼隨著主流書風的逐步盛行,墓誌書法的發展正逐步與其時代同步。(作者單位:南京藝術學院美術學院)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聖真觀楊法師生(曜)墓誌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千唐志齋館藏唐代墓誌書法分期研究


大聖真觀楊法師生(曜)墓誌(局部) 選自文物出版社《千唐志齋藏志》

——文章轉載於公眾號」中國書法雜誌「

轉載聲明:

業務聯繫電話:15899791715(可加微信)

————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台————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台。

投稿及廣告推廣合作請聯繫:

廖偉夫 13510562597(可加微信)

QQ:19689887

郵箱:cmlwf@126.com

往期經典

(直接點擊標題可進入瀏覽)

書畫高清資料

起居何如——米芾手札高清全集

傾仰情深——趙孟頫手札高清大圖全集

起居佳勝——蘇軾手札大全

雖遠為慰——王羲之傳本手札墨跡十三帖

極感遠意——黃庭堅手札大全

名家訪談

【對話名家】補硯齋訪談錄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上)

【名家面對面】系列專訪之一 —— 石開先生訪談 (下)

經典專題

《石渠寶笈》特展布重量級展品搶先看!

「還原大師——何紹基的書法世界」展覽作品欣賞

不愛江山愛丹青——宋徽宗 趙佶 書法專輯

全國第十一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國展學術論壇實況報道

推薦展覽

事茗——東一書畫雅集

陳忠康精品書法展在國家博物館舉辦(最全記錄)

"望岳——南嶽紀游書畫展

傅志偉篆刻展

山房寫字——廖偉夫書法作品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崔寒柏、汪敦銀書法專場
盛世名家|張羽翔小字手卷專場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