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雜談:振振欲僻地解
「振振欲擗地」解。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講義》釋,「振振欲擗地」為身體振顫、站立不穩而欲仆倒在地之態。
細思原文,站立不穩而欲仆倒對應欲擗地,身體振顫對應身瞤動,如此振振二字其義不明。
考《傷寒論》,有振振連用者,有振字單用者。
單作用者如:「下之後復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亡血家,不可發汗,發汗則寒慄而振。」
「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凡與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複發熱汗出而解」。
振字單用者讀作「zhen四聲」,同震,在以上諸條中,理解為振顫。
振振連用者,讀作「zhen一聲」,音既不同,義必有異。
柳宗元《道州文宣王廟碑》有:「振振薛公,惟德之造。」
毛傳:「振振:仁厚也。」仁厚形容其內在品質、秉性,同樣也可能形容其外在的表情、神態,應理解為沉默、安靜。
82條的振振,形容患者的精神狀態,正好與少陰病之提綱——但欲寐相呼應。
振振即沉默安靜,是但欲寐之輕者。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守正學堂
經方雜談
小程序
因此,不應將振振也理解為振顫。
下面說欲擗地,講義對欲擗地的解釋,本無異議,只是欲擗地是患者自覺癥狀,患者未必會說出「振振欲擗地」。
據臨床所見,患者往往是這樣形容這一癥狀:「腳輕」、「腳如踩棉花」、「如喝醉酒一樣」、「身如架雲」,這些都是振振欲僻地的形象表述。
我們本地的方言則說「幾個摔軲轆子」,也就是說幾乎要摔倒的意思。
從振振欲擗地來看,仲景對癥狀的描述,的確是源於臨床,源於民間。
※25歲的他因一次感冒喪生!你,是否決定從今天開始改變?
※這個春天有「痔」難言?一個小動作,痔瘡一去不復返!
TAG:小道經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