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老子:道與人生

老子:道與人生

老子

(約公元前571年-約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春秋時期的思想家,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留給後世的著作叫《老子》,又稱《道德經》。這部經典雖然只有短短5000多字,卻蘊涵了深奧的哲理。「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73次,是他哲學思想的核心。老子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道」是萬物的本原,它永恆存在,卻又聽不到、看不見、摸不著。這樣的「道」會告訴你一切事物都有正反面,它們相反相成,相互轉化。它也會告訴你修道、得道、養生、處世的方法,告訴你取法自然、無為而治的道理。它還會為你描繪一幅「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的社會圖景。老子主張一切順應自然,與老子為友,會懂得更多自然、規律、天下與人生的道理。

道與自然

「我們為何在此?我們從何而來?」被譽為「當代愛因斯坦」的著名科學家霍金曾經這樣叩問世人。有人說是上帝創造了宇宙,有人認為地、水、火、風構成了現在的世界,有人推測宇宙由一種叫做星雲的物質收縮而成,還有人描繪了宇宙經由大爆炸而形成的模樣。老子則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的起源,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律,還是人生的準則。它就像母親一樣,孕育著自然萬物;它無色無味也無形,甚至說不清道不明,但卻無處不在。

道與規律

遙望天際,我們常會看到日升日落;駐足花叢,我們總能欣賞花開花謝;留心四季,我們知道春去了還會回來。老子也早就認識到:萬事萬物無時無刻都在發生著變化;矛盾著的事物既對立統一,又互相轉化。《老子》一書中包含豐富的樸素而精彩的辨證法思想,系統揭示了事物互相對立、依存、轉化的關係。他認為有無、虛實、強弱、剛柔、雌雄、禍福、善惡、美醜、長短、高下、前後等都是對立統一的,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律。「反」既有相反、對立之義,又有返回、歸本之義,老子認為順應規律方能大徹大悟。

道與天下

天空蔚藍如洗,溪水清澈見底,草木、鳥獸與人和平相處;孩童嬉笑玩耍,大人歡快耕作,老人頤養天年;沒有戰爭,沒有勾心鬥角,也沒有憂愁和煩惱。這就是老子所描述的「小國寡民」的淳樸社會。如此寧靜而美好的世界,怎樣才會出現呢?不妨看看老子的建議:「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即生命是遠比一切更重要的東西,只有重視生命的人,才能治理好國家。帝王要以質樸的自然之道治理天下,更要清靜無為。

道與人生

人生本是一次無法重複的選擇,也是一場無法回頭的旅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是說,道與德生長萬物,卻不據為己有;作育萬物,卻不自恃己能;長養萬物,卻不自為主宰,真可稱為微妙深遠的人生意境了。「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給我們描述了這樣的人生圖景:人的一生看似漫長實則短暫,摒除內心雜念,生命的終極意義在於保持赤子之心,不與人爭,謙虛謹慎,知足常樂,尋求一生的安寧。

原文賞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老子·第一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老子·第五章》

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老子·第四十六章》

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老子·第六十三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老子·第六十四章》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老子·第六十四章》

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老子·第八十一章》

參考書目

《老子》,陳鼓應、蔣麗梅導讀及譯註,中信出版社,2013年版。

《老子》,饒尚寬譯註,中華書局,2006年版

《老子》,湯漳平、王朝華譯註,中華書局,2014年版。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王弼注,樓宇烈校釋,中華書局,2008年版。

《老子今譯》,任繼愈譯,古籍出版社,1956年版。

Laozi

Laozi, also known as Lao Tzu, was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and writer. He is the founder of philosophical Taoism, and a deity in religious Taoism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religions.

As the reputed author of Tao Te Ching, Laozi often explains his ideas by way of paradox, analogy, appropriation of ancient sayings, repetition, symmetry, rhyme, and rhythm. In fact, the whole book can be read as an analogy — the ruler is the awareness, or self, in meditation, and the myriad creatures, or empire, are the experiences of the body, senses and desires.

Tao Te Ching describes Dao (or Tao, meaning the Way) as the source and ideal of all existence: it is unseen, but not transcendent, immensely powerful yet supremely humble, and it is the root of all things. People have desires and free will (and thus are able to alter their own nature). Many people act "unnaturally", upsetting the natural balance of Dao. Tao Te Ching advises human beings to "return" to their natural state, to be in harmony with Dao. Taoism is the primal principle underlying everything in the Universe, and the way one should follow to attain enlightenment and freedom from sufferi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讓大學生成為新時代創新創業的生力軍
教師工資落實需要分類施策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