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同心再出發
上下同心再出發
——習近平總書記同出席2019年全國兩會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共商國是紀實
6次深入人大政協團組,面對面聽取48位代表委員發言,聚焦主要矛盾、抓住核心環節、緊盯突出短板、謀劃重點任務……
連日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出席2019年全國兩會的代表委員廣泛深入交流,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主線,共商決戰決勝大計。
在內蒙古代表團縱論生態文明建設,在甘肅代表團聚焦脫貧攻堅,在河南代表團謀劃鄉村振興,在福建代表團共話創新創業創造、兩岸融合發展、革命老區和中央蘇區奔小康,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部署國防和軍隊建設,在政協文藝界、社科界聯組討論時為文藝創作和學術創新指引方向……
深入交流,碰撞真知灼見;親切問候,凝聚同心力量。
啃下「硬骨頭」——「越是到吃勁的時候,越要響鼓重鎚」
兩位基層代表講述的故事,令習近平總書記動容。
黃久生是來自大別山革命老區的農民工代表。這幾年,他帶領村裡貧困群眾外出打工,1.2萬多人由此邁上小康之路,4800多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在家鄉建起了小樓。
「有一家,三代七口人,都在工地上。70多歲的晏傳忠是這戶當家人,他對我說:『總書記十九大報告講了3個多小時,我是站著聽完報告的,我如果不站著聽完,我就感覺對不起總書記,因為是黨讓我們老百姓脫貧致富了。』」
「當時聽完這話,我感動得掉了淚。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沒上過學的農民,對總書記、對我們黨這麼深厚的感情……」說到這裡,黃久生哽咽了。代表們凝神片刻,隨即熱烈鼓掌。
「你回去向這位同志轉達我的問候!」習近平總書記溫暖人心的話語,激起全場更加熱烈的掌聲。
來自甘肅隴南徽縣的農民代表梁倩娟也向總書記講述了自己的脫貧故事。
這幾年,一直外出打工的梁倩娟返鄉開起了網店,把鄉親們的橄欖油、核桃、土蜂蜜、土雞蛋等農特產品賣到全國各地,帶動300多戶農民增收。
「有位阿姨經常來我店裡做零工,賺了錢時不時能買些豬頭肉和老伴兒一起吃。有一次,她驕傲地對我說,用自己掙的錢買肉吃,就是香。」梁倩娟繪聲繪色的講述,引起全場共鳴,總書記的臉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個個脫貧攻堅的感人故事,匯成一部人類歷史上反貧困鬥爭的偉大傳奇。
「這些年來,脫貧攻堅力度之大、規模之廣、影響之深前所未有,取得了決定性進展。」在甘肅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鏗鏘有力。
攻堅拔寨,決戰決勝。真正的考驗剛剛開始。
今後兩年,脫貧攻堅戰剩下的都是貧中之貧、困中之困,都是難啃的「硬骨頭」。
如何啃下「硬骨頭」?
黨的十八大以來,每年全國兩會同代表委員共商國是,脫貧攻堅都是習近平總書記必講的重要問題。
今年全國兩會上,這種深深的關切一如既往,情真意長。
7日下午,在甘肅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曆數納入國家「三區三州」的臨夏州、甘南州和天祝縣,語重心長地說:「甘肅是全國脫貧攻堅任務最重的省份,脫貧難度極大,我對甘肅的扶貧工作非常關注,對這裡脫貧任務的完成很關切。」
在河南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和代表們一起仔細盤點河南貧困縣集中地區:「有大別山區,還有太行山區、黃河灘區……脫貧攻堅任務依然艱巨,要再接再厲。」
同來自河南開封的高建軍代表交流時,習近平總書記關心地詢問開封現在是否還有貧困縣。得知蘭考脫貧摘帽後,這兩年又有新的發展變化,總書記說感到很欣慰。
有這樣一段老紅軍的故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政協聯組會上講,在福建代表團又講:
「在福建工作時,一位開國中將的子女找到我,說要遵循遺願把父親骨灰的一半送回家鄉,一半送到閩西革命老區埋葬。這位老將軍是湖南人,長征時是一個團的政委,帶領團里的閩西子弟,血戰湘江,很多戰友都犧牲了。他說,死後要同戰友們長眠在一起。」
「這個感情在我心裡。」習近平總書記動情地說,老區蘇區的紅土地孕育了革命,也孕育了革命老前輩,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忘記老區,就是忘本;忘記歷史,就是背叛。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要飲水思源,決不能忘了老區蘇區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要確保他們一個都不掉隊。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必須補齊的短板中,農村貧困人口脫貧是最突出的一塊。
「現在距離2020年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只有兩年時間,正是最吃勁的時候,必須堅持不懈做好工作,不獲全勝、決不收兵。」在參加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對打贏脫貧攻堅戰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
——要咬定目標不放鬆。
「既不能脫離實際、拔高標準、吊高胃口,也不能虛假脫貧、降低標準、影響成色。」
「真正的考驗是到2020年,不能敲鑼打鼓宣布脫貧了,結果這邊是哭爹喊娘、一片埋怨聲,情何以堪啊。要經得住歷史檢驗!」
——要整治問題不手軟。
有的搞「虛假式」脫貧,有的搞「算賬式」脫貧,有的搞「指標式」脫貧,有的搞「遊走式」脫貧……
習近平總書記一一列舉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警示全黨:「脫貧攻堅越到最後時刻越要響鼓重鎚、警鐘長鳴,不要搞急功近利、虛假政績的東西。」
——要落實責任不鬆勁。
在習近平總書記看來,「扶貧這個事情是個永恆的主題」。
他強調,貧困縣摘帽後,也不能馬上撤攤子、甩包袱、歇歇腳,要繼續完成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問題,做到摘帽不摘責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幫扶、摘帽不摘監管。
——要轉變作風不懈怠。
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中始終有個「嚴」字:「我們這次來了個軍令狀,貧困地區的主要領導不脫貧不離崗。」
總書記的話語中也不忘一個「愛」字:「一線幹部舍小家、為大家,有的沒時間照顧家庭孩子,有的身體透支亮紅燈,有的甚至犧牲在脫貧攻堅一線……我們非常關心他們,也非常敬重他們。」
從精準脫貧再到防範化解重大風險、污染防治,今年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聚焦決勝全面小康三大攻堅戰,作部署、提要求、明方向。
談及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戰略上舉重若輕、戰術上舉輕若重」。
在內蒙古代表團,總書記說:「去年以來自治區開展化債工作,取得了成效,但剩餘債務仍然較大,要加強債務化解的統籌協調,不能因此引發其他風險和不穩定因素。」
「今年年初的省部級研討班主題是如何防範化解重大風險,並不是說我們現在各種風險大到不得了了,但是我們要防微杜漸,防患於未然,行穩致遠,小心行得萬年船。」
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打得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
「我們鄭州剛剛被評為美好生活城市。這是全國10萬份問卷調查,老百姓評出來的。」在河南代表團,王新偉代表自豪地說起鄭州的新氣象新變化,並邀請總書記再來中原大地考察。
「不錯!空氣質量好吧?」
「去年PM2.5比前年下降4.5%,PM10下降10.2%。」
「有很大改善,很好!後來者居上。」總書記贊道。
對農業大省河南,習近平總書記特別提醒,要加大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力度,解決過度施肥、農藥過量化等問題,「這些一旦感覺到是問題,已經就是很難解決的問題了。」
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再次提及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一湖兩海」污染防治問題,強調「要對症下藥,分別制定治理方案,既急不得,也慢不得,要按規律辦事」。
關鍵年,就要找准「關鍵點」;攻堅期,必須啃下「硬骨頭」。
抓住主要矛盾,堅持底線思維,秉持憂患意識……瞄準決勝全面小康目標,習近平總書記同代表委員們深入交流,標出了重點難點、釐清了工作思路、明確了前進方向。
築牢「基本盤」——「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饅頭辦』沒有了吧?」
在河南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這麼一問,全場都笑了,紛紛回答:「沒有了!」
「河南人愛吃饅頭,過去鄭州有個『饅頭辦』,買不到饅頭也是個不安定因素,現在不需要成立一個專門機構了。」總書記說。
「饅頭辦」引發的話題,反映的不僅是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更折射出中國人千百年來以食為天的情結。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強調:「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河南是農業大省、產糧大省。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總書記把關注點落在了「三農」上。
「你們耕地面積多少?」「耕地紅線多少?」「小麥畝產量多少?」「非洲豬瘟疫情在河南怎麼樣?」……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一連串問題。
「對像我國這樣一個擁有近14億人口的大國來說,糧食安全一定要警鐘長鳴,不能輕言糧食已經過關了」「耕地是糧食生產的命根子,要堅決遏制土地違法行為」……習近平總書記告誡大家,千萬不要在吃飯問題上得健忘症。
「堅持以『糧頭食尾』『農頭工尾』為抓手,延伸糧食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打造供應鏈……」從種植源頭到餐桌尾端、從農業前端到工業尾端,習近平總書記為不斷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指明方向。
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沒有整個國家現代化。
「三農」這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盤」,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始終處於重中之重的位置。
2016年和2017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代表團、四川代表團都強調了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性;2018年,他在山東代表團又提出「五個振興」的鄉村振興路線圖……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做好「三農」工作對有效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確保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大局穩定具有重大意義。
路,是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短板的一個重點。
在連日的審議中,習近平總書記三談農村道路建設,令人印象深刻。
這是3月5日發生在內蒙古代表團的生動一幕——
「總書記,牧民們發自內心地歡迎您到我們嘎查來!」通遼市扎魯特旗東薩拉嘎查黨支部書記吳雲波代表向總書記發出邀請。
「到你們嘎查路怎麼走啊?」總書記接過話頭,饒有興緻地問。
「飛機,高鐵,都可以。」吳雲波快人快語。
「從北京怎麼過去?給我指指路。」總書記又問。
「可以坐飛機到我們通遼機場,我們開車去接您,通了高速,現在路很好走。」吳雲波話音未落,會場已是歡笑一片。
3月7日,甘肅代表團的審議,又一次引發了關於民族貧困地區交通問題的討論。
「我依然記得2013年2月3日,您沿著陡峭山路來到布楞溝村。」來自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吹麻灘小學的董彩雲代表告訴總書記,「我的家鄉還沒有高速公路,我們也想通高速公路,加快家鄉的脫貧致富。」
「甘肅還沒有通高速公路的縣有多少?」總書記問坐在身旁的甘肅省負責同志。
「甘肅一共86個縣區,還有31個縣不通高速,40多個縣還沒建過鐵路。現在有規劃,正在和有關部門對接。」這位負責同志回答道。
一番對話,讓大家的思緒回到了6年前。
那是習近平剛剛當選中共中央總書記後第一個春節前夕,他冒著嚴寒,來到古有「瘠苦甲於天下」之稱的隴中地區看望老黨員和困難群眾。
那一路,九曲十八彎。沿途所見所聞使習近平總書記深切感到,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後是影響農業農村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也是城鄉差距的重要體現。
3月8日,在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就相關問題作出指示:目前,要重點抓好農村交通運輸、農田水利、農村飲水、鄉村物流、寬頻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
小康不小康,廁所算一樁。廁所,是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必須補齊的一塊短板。
「是水沖廁還是旱廁?是集中化糞池還是一戶一個化糞池?」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向巴彥淖爾市杭錦後旗中南渠村黨總支書記張繼新代表,關切地詢問村民室內廁所改造情況。
在福建代表團,當得知曾經去過的三明市將樂縣高唐鎮常口村,家家戶戶都用上了乾淨的水廁,習近平總書記十分高興。
在河南代表團,他再次強調農村廁所改造一定要因地制宜:「條件好的和城鎮化一樣,可以搞給排水系統,缺水的地方非要都搞水廁也不實際。」
抓好「三農」工作、推進鄉村振興,落腳點就是要讓農民群眾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您當年一直親力親為推動的連家船民上岸後,都住進了寬敞的『榴房』,溪邳村的群眾搞起了漁業養殖,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萬元,實現了您當年提出的『搬上來、住下來、富起來』的要求。」福建寧德市坂中畲族鄉後門坪村黨支部書記雷金玉代表高興地向習近平總書記報告。
「很好!關鍵是找到致富門路了。」總書記十分欣慰。
「讓孩子就近上個好學校,找一個好的醫院看病,就地就業、不外出打工,村裡面有一個好的生態環境……」河南省濮陽縣慶祖鎮西辛庄村黨支部書記李連成代表道出了中國農民的8個夢想。
「講得很生動!」總書記稱讚道。
他對李連成代表說:「我經常到一些貧困地區去,到農村去,我總有一句話,想知道你們還需要些什麼?你今天講的這些,恰恰是廣大農民對幸福生活追求的要求,一些已經做成了,一些還在做的過程中,一些是下一步準備要做。」
從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到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補齊農村基礎設施這個短板,到夯實鄉村治理根基……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就如何築牢「三農」這個「基本盤」,提出一系列明確要求。
莊嚴的承諾——
「我們的宗旨就是為人民服務,圍繞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來實踐。我們這個實踐過程是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往前走。」
美好的藍圖——
「我相信,隨著我們第一個百年目標的實現、第二個百年目標的開啟,鄉村振興的要素會更加活躍,現代農業發展空間仍然很大,現代農村是一片大有可為的土地、希望的田野。」
邁向「高質量」——「探索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一杯農家茶,品出了綠色發展的大文章。
「總書記,1997年4月10日上午,您來到我們常口村,到村民家中,和大家一起喝擂茶、拉家常……」
3月10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參加福建代表團審議,將樂縣常口村黨支部書記張林順代表的發言,喚起了總書記在福建工作時的一段回憶。
「那是我第一次喝擂茶,裡面有米吧?還有芝麻、茶葉、橘皮……」
當年在常口村,習近平同志叮囑大家:「青山綠水是無價之寶,山區要畫好『山水畫』,做好山水田文章。」20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常口村發展起生態產業,搞起漂流、民宿,村民在家門口就有事做、有錢賺,人均純收入比當年增長了10倍。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習近平總書記心中,人與自然這個帶有哲學意味的命題始終縈繞。
在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過程中,污染防治和環境治理是需要跨越的一道重要關口。
這一次,在全國兩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首次以「四個一」深入闡發生態文明思想,為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樹立起綠色的導向——
「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
這「四個一」,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體現了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3月5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他所在的內蒙古代表團參加審議,對加強生態文明建設,他談得深、談得透。
「南北朝民歌《敕勒歌》,還有德德瑪唱的《美麗的草原我的家》描繪了內蒙古優美的環境,特別是生態環境。」
習近平總書記叮囑大家,一定要倍加珍惜這一最寶貴的財富,守護好祖國北疆這道亮麗的風景線。
如何做好生態保護和綠色發展的文章?審議交流中,習近平總書記以科學的辯證法,給出了明確答案。
這種辯證法體現在對局部和全局關係的認識中。
「內蒙古生態狀況如何,不僅關係全區各族群眾生存和發展,而且關係華北、東北、西北乃至全國生態安全。」
「把內蒙古建成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是立足全國發展大局確立的戰略定位,也是內蒙古必須自覺擔負起的重大責任。」
這種辯證法體現在對當前和長遠關係的處理中。
「表面上看,保護生態環境和發展經濟存在一定的矛盾,但從根本上講,兩者是有機統一、相輔相成的。」
「不能因為經濟發展遇到一點困難,就開始動鋪攤子上項目、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的念頭,甚至想方設法突破生態保護紅線。」
這種辯證法體現在對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把握中。
去年,同樣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內蒙古產業發展不能只盯著「羊、煤、土、氣」,要大力培育新產業、新動能、新增長極,同時「要注意有所為有所不為」。
今年,總書記又指出,「內蒙古實現高質量發展要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特點,不能簡單同東部發達地區攀產業、比結構、賽速度」「要貫徹新發展理念,努力探索出一條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審議結束時,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代表中間,同大家握手道別。
嘎查黨支部書記吳雲波代表抓住機會送給總書記一件別緻的小禮物:「這是我們瑪拉沁艾力養牛專業合作社的胸牌。」
瑪拉沁艾力是「牧民之家」的意思。合作社成立5年,累計分紅620萬元,讓全村走上了綠色發展的致富路。
習近平總書記拿起胸牌仔細端詳,圖案設計是:金黃的遠山,碧綠的草原,富饒的牧場點綴著蒙古包。其中蘊含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義。
「好!把品牌打出去。」總書記勉勵道,「希望你們把這樣的合作社扎紮實實地辦下去,帶領更多牧民致富奔小康。」
推動高質量發展,創新是第一動力——
「民營經濟要走向高端創造,根本出路在創新。」在福建代表團,安踏公司董事局主席丁世忠代表深有感觸地說,「2001年您到晉江調研,叮囑我說,一要把好產品質量關,二要創立自己的品牌。」
「當時,怎麼起的這個名字?」總書記問。
「『安踏』的意思是安心創業,踏實做人。」丁世忠答道。
「做企業、做事業,不是僅僅賺幾個錢的問題。只為了賺錢,見異思遷這種事情就會發生。做實體經濟,要實實在在、心無旁騖地做一個主業,這是本分。」總書記說。
從「雙創」到「三創」,習近平總書記對營造良好發展環境提出更高的要求:
「實現高質量發展任務艱巨,越是在這樣的時候,越要向改革開放要動力,最大限度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
「要著力解決影響創新創業創造的突出體制機制問題,營造鼓勵創新創業創造的社會氛圍,特別是要為中小企業、年輕人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要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鼓勵引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項政策措施,為各類所有制企業營造公平、透明、法治的發展環境……」
推動高質量發展,改革開放是必由之路——
「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不僅在工業、服務業,也在農業農村。」在河南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聚焦農民和土地的關係、農民和集體的關係、農民和市民的關係,推動人才、土地、資本等要素在城鄉間雙向流動和平等交換,激活鄉村振興內生活力。
以開放促改革。在福建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希望福建發揮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優勢,不斷探索新路,吸引優質生產要素集中集聚,全面提升福建產業競爭力,力爭在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上走在前頭。
提振「精氣神」——「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要彙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
「2014年3月17日下午,您到河南蘭考,和我們開了一個座談會。我和您說,總書記走群眾路線,我李連成只有一個理解,群眾反對啥我就不幹啥,群眾擁護啥我就去幹啥,我認為這也是走群眾路線了。」
在河南代表團,李連成代表用最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最真摯的情感。
一切歷史,由人民書寫。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新年賀詞中堅定有力的話語:「人民是共和國的堅實根基,人民是我們執政的最大底氣。」
無論是把污染防治作為「改善環境民生的迫切需要」,還是把脫貧攻堅作為「今明兩年必須完成的硬任務」,無論是「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著重強調抓好「三農」工作,還是表示要「釋放全社會創新創業創造動能」「像為大陸百姓服務那樣造福台灣同胞」……「人民」二字,貫穿習近平總書記的兩會時間。
3月4日下午,北京友誼賓館。
窗外天朗氣清、春花吐蕊,聚英廳內名家雲集。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看望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並參加聯組會。
談到此行的目的,習近平總書記情真意切:「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需要廣泛凝聚共識、不斷增進團結。」
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就要發出時代的呼聲——
「『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所謂為時為事者,就是要發時代之先聲,在時代發展中有所作為。」習近平總書記借古語談論「精神事業」的意義所在,「盛世中國的真實寫照就應該是有凝聚力、有振作力的。」
如何用心用情用功書寫好、闡釋好這個新時代?
「『90後』『00後』深夜追劇看《海棠依舊》,被周總理光輝的一生所感動;電影《血戰湘江》放映後,學生們自發起立默哀、鞠躬,連隊戰士紛紛表示,如果祖國需要,馬上就去上戰場……」談到這些幕後故事,電影導演陳力委員聲音哽咽。
習近平總書記凝神靜聽,感慨系之:「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啊!上海石庫門、南湖紅船,誕生了中國共產黨,14年抗戰、歷史性決戰,才有了新中國。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
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就要以明德引領風尚——
針對有社科界委員提出的「象牙之塔」、盲目崇洋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一針見血:「解釋中國現實問題,開什麼方、治什麼病,不接地氣不行啊!要把中國的事情搞清楚,把好脈!心裡要透亮透亮的。」
戲劇導演田沁鑫委員告訴總書記,目前正在導演民族歌舞劇《扶貧路上》,她說:「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已有8000多萬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這在世界範圍內都是絕無僅有的。這不應是我們要深入挖掘、熱情謳歌的嗎?」
聽著委員們的所思所感,習近平總書記時而點頭讚許,時而提筆記錄。
匯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就要和人民同心而行——
「一切成就都歸功於人民,一切榮耀都歸屬於人民。人民不是抽象的,而是有血有肉的。」
「『大鵬之動,非一羽之輕也;騏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中國要飛得高、跑得快,就要彙集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
……
深深的期許,點亮了人民心中的光芒,凝聚了砥礪前行的勇氣。
東方風來,滿目春色。
連日來,從政協聯組會上的坦誠交流到人大審議中的真情互動,習近平總書記同來自祖國各地、社會各界的代表委員們共商國是,在交流中增進了共識,在討論中凝聚著力量。
凝心聚力,離不開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
在福建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要求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落實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全面推進黨的各方面建設,以堅強有力的黨組織確保工作任務落實。
在河南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持之以恆正風肅紀,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執著,把反腐敗鬥爭推向縱深,集中整治形式主義、官僚主義問題。
在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的關鍵之年,也是落實我軍建設發展「十三五」規劃、實現國防和軍隊建設2020年目標任務的攻堅之年,全軍要站在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高度,認清落實「十三五」規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定決心意志,強化使命擔當,銳意開拓進取,全力以赴打好規劃落實攻堅戰,確保如期完成既定目標任務。
「今後,我一定要按照總書記的要求,履行好代表的職責,發揮好支部書記『領頭雁』作用,把基層的工作做細做實,把鄉親們凝聚在一起,共同建設美好家園。」內蒙古代表團,農村基層代表張繼新的發言贏得一片掌聲。
攻堅克難,還需中華兒女同心協力。
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要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
共築偉業,不僅需要56個民族像石榴籽般更加緊密團結在一起,還需要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僑胞在內的所有炎黃子孫共同努力。
在福建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關切詢問金門、馬祖同福建沿海地區通水、通電、通氣、通橋的進展。「兩岸要應通盡通」「實現祖國完全統一,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
關鍵時刻,越要保持清醒頭腦。
「過日子也是一樣,不能說有錢了,就飄起來了,嘚瑟起來了,這不行。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世窮。」
在內蒙古代表團,習近平總書記用通俗易懂又充滿哲理的話語告誡大家,要始終保持「過緊日子」的思想,「艱苦奮鬥、勤儉節約,不僅是我們一路走來、發展壯大的重要保證,也是我們繼往開來、再創輝煌的重要保證」。
歷史的潮流浩浩蕩蕩,這是人民領袖代表近14億中國人民站在時代潮頭的堅定信念:
「去年,我們隆重慶祝了改革開放40周年。今年,我們將隆重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70周年華誕。在中國幾千年歷史上,這都稱得上是偉大的歷史時刻。我們拼搏出偉大成就,總結了寶貴經驗,才具有了強大的自信心,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
※肩負新使命 踏上新征程
※施衛東委員:建立預防兒童性侵的懲防體系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