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變法失敗後,張元濟說:我勸康有為趕緊出京,他就是不聽!
作者:金滿樓
戊戌年八月初六日,慈禧太后突然從頤和園趕回西苑,並以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由其「訓政」,同時下諭捉拿康有為及其弟康廣仁。
變法至此,已然失敗。
據當時積极參与變法的張元濟在事後的回憶,政變發生當日,他帶著通藝學堂學生去拜見來訪的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後者已知道政變消息,但不好對他們明說,而只能很委婉含蓄地表示:
「一個國家要變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定要經過許多挫折才會成功的。諸位有志愛國,望善自保重。」
等張元濟他們由日本使館出來後,這才得到慈禧太后由頤和園回宮政變的消息。
事後,張元濟致信汪康年說:
「康於初五日出京,初六日奉命拿問,……僅獲其弟。
……康固非平正人,然風氣之開,不可謂非彼力。現聞尚未弋獲,將來必有株連。事變之來,且更有不可意想者。自來變法,莫不如是,惟望新黨勿為所搖奪耳。」
康有為
張元濟又說,他曾去見了一次李鴻章,說:「現在太后和皇上意見不合,你是國家重臣,應該出來調和調和才是。」
李鴻章聽後嘆了一口氣,瞠目道:「你們小孩子,懂得什麼?」
慈禧太后宣布「訓政」後,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聞訊流亡海外,而譚嗣同、林旭、楊銳、劉光第、楊深秀、康廣仁六人或因涉嫌「圍園殺後」密謀、或因參預新政而喋血菜市口。
對於這一事件背後的激烈鬥爭,張元濟表示一點也不知情,「後來所傳譚嗣同說袁世凱帶兵圍頤和園事,真相如何,我不能知悉。因為那時我只在外圍,秘密我未參與。」
「六君子」被殺後,其他參與新政的官員如徐致靖、李端棻、張蔭桓等人也分別被拿辦、下獄、流放等。
與康、梁等人尚未深交的張元濟雖然沒有殺身之禍,但因為同屬維新陣營,因而也遭到「革職、永不敘用」的嚴厲處罰。
據說,在詔令下來後,張元濟的岳母責備他說:「你闖大禍丟了官,連累女兒不能當誥命夫人,永無出頭之日!」
張之母則寬慰他說:「兒啊,有子萬事足,無官一身輕。」
如此,時年32歲的張元濟,他的政治最高峰也就此戛然而止。
事後,張元濟所辦的通藝學堂也不得不宣布結束,並隨之歸併於京師大學堂。在將學堂所有財產開列清單並呈請管學大臣孫家鼐接收後,張元濟也就此結束了他的京官生涯。
張元濟仕途頓挫之時,同處人生低谷的李鴻章曾派人慰問並詢及其打算時,張元濟表示:京城已無容身之地,自己將赴上海謀生。當年10月下旬,張元濟攜眷離開京城,南下上海。
1899年 4月,在李鴻章親信、時任南洋公學督辦的盛宣懷幫助下,張元濟出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主持翻譯東西各國新書。
此時,張元濟或許沒有想到的是,正是這一契機,讓他逐步脫離官場,並由此走向了近代出版業。
多年以後,張元濟回想往事,其對當年的變法又有了新的看法:
「夫以數千年之古國,一旦欲效歐美,變易一切,誠非易事。然使無孝欽後之頑梗,又無庸劣守舊之大臣助長其焰,有君如此,上下一心,何至釀成庚子之役。
即辛亥之革命,亦何嘗不可避免,和平改革,勿傷元氣,雖不能驟躋強盛,要決不至有今日分崩之禍。每一念及,為之悲憤!」
在張元濟看來,戊戌年的失敗,既與慈禧太后及一干保守大臣有關,而康有為等人的不諳時事、一味激進蠻幹也有著不辭之咎。如其所云:
「時詔各省廣設學堂考試並廢八股,余勸長素(即康有為)乘此機會出京回籍,韜晦一時,免攖眾忌。到粵專辦學堂,搜羅才智,講求種種學術。俟風氣大開,新進盈廷,人才蔚起,再圖出山,則變法之事不難迎刃而解,而長素不我從也。」
「南洲講學開新派,萬木森森一草堂。誰識書生能報國,晚清人物數康梁。」
當然,張元濟也並未因康、梁之短而抹殺其歷史功績。
戊戌變法過去20年後,張元濟設法搜集譚嗣同等人的遺著而編成《戊戌六君子遺集》,後者於1918年初由商務印書館出版。
在該書序言中,張元濟不無沉痛地寫道:
「六君子者,實世之先覺,而其成仁就義,又天下後世所深哀者」;
「默念當日,余追隨數子輦下,幾席談論,旨歸一揆。……余幸不死,放逐江海,始為諸君子求遺稿而刊之。生死離合,雖復刳肝瀝紙,感喟有不能喻者矣!」
言下之意,似有無限感慨。
※大年初一吃餃子,清朝皇帝為啥只吃素餡的?
※建了一棟樓,害死了一個銀行家:談荔孫為何敗走麥城?
TAG:滿樓風雨閑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