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呢?中藥是如何能治病的?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內經》指出:「天地萬物者,不以數推,以象之謂也」,「援物比類,化之冥冥」,「不引比類,是知不明」,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取象比類」。

「取象比類」的思維方法是古人的智慧結晶。張志聰稱之為「用藥法象」,這裡的「象」即某葯之所以有某種功能的根據。

民間有這樣的歸納:「草木中空可治風,葉枝相對治見紅,葉邊有刺皆消腫,葉中有漿拔毒功」。

也就是說,凡是草木中間空心的都可以治療風濕骨痛,如治療風寒腰腿痛,可加一些酒行氣活血,一般不認識的葯盡量只外用勿內服;凡是草木葉與枝都是對生的即可以外用止血。

凡是葉邊有毛有刺的即可治療肌肉紅腫疼痛等;凡是葉子經一搓既有粘滑漿液的那可治療無名腫毒或蛇、蠍、蜂、蜈蚣咬傷等。

懂得這些規律,除了有助於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藥物的功能,對臨床有更加精當的把握以外,對於某些特殊情況,比如在野外發生意外,而手中又沒有準備到任何藥物的情況下,就可以大有用處了。

例如出現出血情況而需要止血的話,就可以根據「葉枝相對治見紅」這一點,在附近尋找枝葉對生的藥物來處理,如果是顯紅色的則更好。

同時,由於「血見黑即止」,是以黑色屬水,紅色屬火,水克火的緣故。如果時間允許,用其中一些燒成炭黑則效果更佳。

又如,如果出現了被毒蛇咬傷的情況,又當如何急救呢?凡被毒蛇咬傷,切勿驚慌失措,應冷靜地擠或吸出毒汁,然後在原地直徑十米範圍內,即可按照「葉中有漿拔毒功」一句所提示找到解藥。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吳以嶺在《絡病學》蟲葯通絡、藤葯通絡中,認為取象比類是中醫臨床用藥的常用原則。藤類纏繞蔓延,猶如網路,縱橫交錯,無所不至,其形如絡脈,對於久病不愈、邪氣入絡者,可以藤類藥物通絡散結,如雷公藤、絡石藤、忍冬藤、青風藤、雞血藤等。

1.為什麼中藥能治病?

中醫用來治病的藥物是中藥,而中藥大多取自於天然的植物、動物、礦物,其中尤以植物為多,所以在古代,中藥也被稱為「本草」。

相傳,中藥的發現和運用,都來自起源於神農氏,自古民間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為什麼草根樹皮能夠治療人的疾病,中藥能治病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

中醫認為,人和萬物都得天地一氣而生,但人得天地之全性,草木得天地之偏性,人得病就是人體氣機出現了偏盛偏衰的情形,所以要借藥物之偏性來調整人體的盛衰。

古人說「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所以中醫用藥是草根、樹皮、昆蟲、土石的形、色、氣、味來劃分其陰陽五行歸屬。

比如,根莖的葯可以鑽在土地里生長,所以有通里的作用,如白芍;樹枝、樹梢則有生髮之性,如桂枝;樹皮有包裹、收斂的特性,如肉桂。

而果核的收斂性質又大於皮類;花兒有宣散鬱結的作用,如月季花、玫瑰花;果實生在高處卻最終要下落,所以有使氣下行的作用。

中藥能治療各種疾病,主要依靠是其所具有的偏性,這個偏性是恢復人體內在平衡、治癒疾病的關鍵所在。

中藥的偏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藥物的「氣」,另一個是藥物的「味」。所謂中藥的「氣」,是中藥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四種不同的特性,也稱為「四性」。如薄荷給人清涼的感覺,它的氣就是涼的;生薑給人溫熱的感覺,它的氣就是溫的。不同的藥物都具有不同的氣,其中寒和涼屬於同一種性質,溫和熱屬於同一種性質,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異而已。

2.為啥西瓜解暑,附子助陽?

下面從兩個有趣的故事來認識中藥。

①耐熱的西瓜——清熱解暑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我們都知道,西瓜是清熱解暑的良品。

西瓜:性平,味甘。有清熱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煩的功效。

西瓜皮:性涼,味甘。有清透暑熱,養胃津的功效。

西瓜的功效和它的生長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

夏天天氣最熱的時候,西瓜在太陽的直射下成熟了,陽光越強烈,西瓜越甜。

問瓜農,如果今年老是陰雨連綿的,西瓜個兒會長,但是不會太甜。

郝萬山教授曾跑到西瓜地里去,站在大西瓜的旁邊說:「大西瓜啊,我來體驗體驗你到底接受著怎麼樣的陽光照射。」

他站了5分鐘,開始滿身冒汗。

有個瓜農過來說:「你要幹什麼啊?」

教授說他要體驗西瓜的生活,看看西瓜是怎樣在陽光的照射下鍛煉自己耐熱能力的。

瓜農就笑了,說從來沒有遇見過這種人,要和大西瓜比耐熱能力。

教授卻想:「大西瓜啊,你在陽光的直射下,練就了耐熱的能力,所以當我們人體不能耐熱的時候,當我們人體煩渴、口渴缺乏津液的時候,拿你來吃就能夠達到清熱解暑、生津止渴的效果。」

②抗寒的附子——補火助陽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與西瓜炎熱的環境相反,我們來看在極度寒冷環境中生長的中藥——附子。

附子:大辛,大熱。有回陽救逆,溫脾腎,散寒止痛的功效。

郝教授上大學的時候,老師帶他們去山裡採藥。

在向陽的坡上,他發現太陽照射著石頭燙得不敢坐,那些植物大多是抗熱的,有清熱的功效;

在背陰的山坡,早晨和傍晚能照到太陽,所以生長的大多是養陰的葯。

郝教授就很好奇,那深山溝里,陽光基本照不到的地方,會長什麼東西呢?

於是,自己就一聲不吭地下到山溝里,山溝里的植物很少,只是偶爾有些蕨類植物。有的地方甚至還有冰雪,夏天冰雪都沒化,可想環境有多殘酷。

可就在冰雪沒有化的地方旁,長著大概一人高的植物,一堆堆,綠色的葉子、紫色的花朵。

郝教授從來沒見過這種東西,就拿一個小鎬刨啊刨,刨出的根像小紅薯一樣,連根帶著枝葉扛到山頂。

老師從大老遠看到了,驚訝地問:「你從哪兒挖的附子啊?」

郝教授心裡一激靈,原來附子長在這樣的地方。夏天冰雪都不化的地方,生長的卻是附子。

附子就經年累月在這種寒冷的地方生長著,生活著,一代代的練就了自己耐寒的能力。

所以當人體腎陽不足,不能夠耐寒的時候,我們就拿自然界中這種耐寒的植物來吃。

3 中藥「四氣」對疾病治療的作用

中藥所具有的「四氣」對於疾病的治療具有什麼作用呢?

我們知道,人是一種恆溫的動物,正常情況下,人體需要在產熱和散熱之間保持平衡,來保持體溫的恆定。

當內外界因素擾亂了這種平衡,導致了疾病的發生後,人體的產熱和散熱的平衡也往往遭到破壞。

如果產熱多於散熱,則會出現發熱、功能亢進等癥狀,反之如果散熱多於產熱,則會出現畏寒、功能衰退等癥狀,所以這也意味著疾病可以分為兩大類——熱證和寒證。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而中藥的四氣,就是用來糾正人體在生病狀態下寒熱失衡情況的。寒涼葯可以抑制人體的新陳代謝,減慢器官臟腑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熱證。溫熱葯可以增強人體的新陳代謝,加快臟腑器官的活動和血液循環,所以用來治療寒證。中醫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上說「療寒以熱葯,療熱以寒葯」,說的就是藥物四氣對寒熱證的治療作用。

4、中藥的「五味」對於疾病治療的作用

中藥的「味」,是說味道,本義上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地,主要有酸苦甘辛咸五種,所以也成為「五味」。

其中某些藥物沒有特殊的味道,中醫稱為「淡味」,由於味道不顯,因而中醫常把淡味並附於甘味。

又有些藥物具有澀味,由於澀味與酸常並存而類似,所以中醫又把澀味並附到酸味之中。

中藥所具有的「五味」,對於疾病的治療具有什麼作用呢?

大家都吃過芥末,知道吃芥末時常常有通鼻竅的感覺,這說明辛味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會用到辛味的這一作用。

比如平時受點風寒、鼻塞流涕、頭痛惡寒,這時熬上一晚薑湯,趁熱喝下,再蓋上一床被子出一身汗,人就會感覺輕鬆很多,這就是利用了生薑氣溫味辛的特性,來發散風寒。

同理,中醫發現,酸味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苦味具有瀉火、燥濕的作用,甘味葯具有補益和緩的作用,鹹味葯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淡味具有利水滲濕的作用。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根據這個理論,我們可以從藥物的味道上來推測和發現藥物的作用,比如酸棗仁、五味子、山茱萸等藥物都具有酸味,所以能起到收斂止汗的功效。而黃連、黃柏等藥物都具有苦味,所以能起到清熱燥濕的功效;再比如,茯苓、薏苡仁這些藥物都具有淡味,所以能起到利水滲濕的功效等等。

5 中藥的自然特性治療疾病的原因

中藥的自然特性為什麼能對疾病起到明顯的治療作用呢?

我們都知道,中藥所用的藥物,大多來自天然的動物、植物和礦物,這些藥物都是在自然環境下孕育產生的。

他們在和自然界的氣候、地理環境等綜合因素對抗、適應的過程中,勢必會在體內形成一種能對抗和適應外界因素的物質。

所以在不同的自然因素下形成的藥物,它體內所產生的物質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物質能對人體的內在平衡產生不同的影響,這就構成了中藥變化萬千的作用和功效。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如生產在炎熱地帶的植物(如蘆薈、仙人掌),往往會在體內產生具有清涼滋潤特性的物質,用以對抗外界的炎熱和乾旱。

這種物質對人體內在平衡的影響就是抑制人體新陳代謝、減緩臟腑的活動,減慢血液循環等,可以治療人體機能亢進而引起的火熱病。

中藥為什麼能治病?

如生長在高寒地帶的植物(如雪蓮、人蔘)等,往往會在體內產生具有溫熱特性的物質,用以對抗外界的寒冷,這種物質可以治療人體機能衰退而引起的虛寒病。

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完全可以信賴他、肯定它,並在疾病的治療中大膽地使用它。

——END——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五味古法中醫,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投稿信箱:ynzywx@qq.com(歡迎您原創投稿)

⊙責任編輯:菖蒲

⊙運營編號:GYZX000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醫在線 的精彩文章:

春季免除生病的4大開關在這裡,好多人不知道
這7個動作,簡單不費力,緩解腰腿疼痛、麻木很見效!

TAG:國醫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