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覆左上腹部疼痛5年,胃鏡檢查慢性萎縮性胃炎
反覆左上腹部疼痛5年,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胃炎嚴重嗎?腹痛與萎縮性胃炎有何關係?該怎麼辦?
病例
患者反覆左上腹部疼痛5年,再發3個月。左上腹部脹痛,呈陣發性,與進食無關,進食後即可有排便感,糞便成糊狀,每天2~3次,無其他不適。做胃鏡檢查示慢性萎縮性胃炎,沒有做活檢病理檢查。13C呼氣試驗檢查幽門螺桿菌陰性。
三年前,患者曾接受過胃鏡檢查,結果顯示淺表性胃炎,一年前檢查幽門螺桿菌為陽性,以「四聯方案」治療後根除。有胃癌家族史。
請問:現在情況嚴重程度?下一步應該怎麼去治療?生活方式,飲食方面需要注意什麼?需要定期複查胃鏡嗎?
回復
慢性萎縮性胃炎,是胃腺體中壁細胞和主細胞減少引起的胃腺體萎縮、數目減少,使胃黏膜變薄。根據腺體數目減少的程度,萎縮性胃炎可分為輕中重三級,進一步可發生腸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後兩者是胃癌前病變。
萎縮性胃炎有兩種類型:伴腸化生的萎縮及不伴腸化生的萎縮,即單純萎縮。當然伴腸化生的萎縮比單純萎縮更嚴重了。
慢性萎縮性胃炎目前被公認為胃癌前疾病,就是發生胃癌機率較常人增高,但多數研究萎縮性胃炎總癌變率不超過3%。
萎縮性胃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胃鏡檢查和胃黏膜活檢。但胃鏡檢查的主觀因素很大,不十分準確,與病理檢查的符合率只有60%,以胃黏膜活檢病理檢查為準。
萎縮性胃炎主要影響患者的消化功能,表現為食慾減退、上腹脹悶,也可以有噁心、噯氣、燒心、上腹隱痛、腹瀉,少數患者可發生上消化道出血、消瘦、貧血等情況,部分患者可以沒有癥狀。
患者的癥狀與胃鏡檢查所見和病理結果常不成正比。也就是說,無明顯癥狀的患者可能患有較嚴重的萎縮性胃炎;相反,有顯著不適癥狀者未必會有胃黏膜萎縮。
至於萎縮性胃炎的原因很多,如幽門螺桿菌(Hp)感染、不良飲食習慣、免疫因素、膽汁或十二指腸液反流、年齡、遺傳因素、刺激性藥物等等。其中Hp感染是主要原因。現已證實,80%以上的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有Hp感染;長期感染Hp可明顯增加患者胃黏膜發生萎縮和腸化生的機會。
從患者的胃鏡圖片和描述來看,患者是否有萎縮性胃炎還不確定,即使有萎縮性胃炎也是輕度的、局灶性的,因為患者在做胃鏡時沒有取活檢,因此現在很難確定是否有萎縮性胃炎,下次胃鏡檢查時務必要做活檢病理檢查,以確定有無萎縮、萎縮的程度、有無腸化生及異型增生,這對判斷病情與確定胃鏡複查時間、治療方案很重要!尤其患者直系親屬有胃癌史,胃癌有遺傳傾向,應該重視,依患者的年齡和現在胃鏡檢查結果,建議二年一次胃鏡複查。
患者曾有Hp感染,這確實是慢性胃炎、萎縮的很重要原因,而且Hp往往都是小時候被感染的,長期慢性胃炎可演變為萎縮。現在13C呼氣試驗陰性,Hp已被根除。如果這次胃鏡檢查確實是慢性萎縮性胃炎,三年前沒有萎縮(因兩次胃鏡檢查都沒有活檢病理檢查,萎縮與否就不一定了),而Hp在一年前才根除,那麼患者從非萎縮到萎縮主要還是與Hp感染相關,再加上飲食不節、生活不規律等等。
Hp經口傳染,會再感染,建議兩年複查一次,而且與患者一起吃飯的其他家人也應做一次呼氣試驗,如果陽性均應根除。
輕度萎縮性胃炎尚可逆轉,中重度萎縮就難以逆轉了,對萎縮的治療首先根除Hp,其次是使用胃黏膜保護劑,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盡量避免損害胃黏膜的藥物。
患者現在Hp已根除,萎縮難確定,就是有也不重,根除Hp後能逆轉,現在只要注意飲食和生活方式、盡量避免損害胃黏膜的藥物就可以了,不建議使用其他藥物。
患者反覆左上腹疼痛已5年,陣發性,吃完飯有想排便感覺,糞便湖狀,次數增多,腹痛與進食無關,我認為患者的腹痛不是胃引起的,是腸道關係,很可能是腸易激綜合征。慢性淺表性胃炎或萎縮性胃炎,確實可發生胃痛,也是在左上腹或上中腹,但一般是持續性隱痛、脹痛,與進食有關,與排便無關,而且往往不會只是胃痛,還會伴有脹悶、噯氣、反酸等症,因此你的胃痛很可能不是胃的關係。
腸易激綜合征與腸道菌群失調、腸功能紊亂、敏感性增高等有關,這是腸道功能性疾病,必須排除器質性病變,尤其潰瘍性結腸炎、結腸癌,建議你做腸鏡檢查以明確。
建議
1. 兩年一次複查胃鏡、Hp,每次胃鏡檢查必須活檢病理檢查。
2. 做結腸鏡檢查。
3. 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後可以服以下藥物:曲美布汀片2粒每日3次、雙歧三聯活菌膠囊2粒每日3次,均飯前半小時口服,以調節腸道功能和改善腸道菌群。必要時加上:氟哌噻噸美利曲辛片1粒早飯前半小時服,以降低內臟敏感性。
以上藥物可先服三周,後根據病情調整。
4. 平時養胃:進食鬆軟易消化食物,三餐規律、定時定量,吃八分飽,飲食要淡口味、少辣、低鹽、低糖,進溫熱食物、忌燙、忌冷,忌煙忌酒忌濃茶,忌刺激性大的食物、忌過分粗糙食物、忌筍,心情開朗,少壓力。注意衛生,避免傳染上幽門螺桿菌。
患者的腹痛是腸道功能紊亂,尤其要注意腹部保暖,避免冷、刺激性、油膩、不消化食物。
作者:王伯軍 來源:王伯軍大夫談消化
關注消化,「腸」想「胃」來!
TAG:消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