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通往奴役!
據估計,在不久的將來,由自動化造成的工人失業率將在9%至47%之間,而且職業本身也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我們是否仍應相信傳統的經濟敘事,即大機器生產必然會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2019年2月21日,《評論彙編》雜誌網站刊發華威大學政治經濟學名譽教授、英國歷史與經濟學院研究員羅伯特·斯基德爾斯基(Robert Skidelsky)的文章,對此進行了分析。
《評論彙編》:通往奴役的人工智慧之路
張國玲/編譯
圖片 |網路
世界各地的調查顯示,人們希望獲得穩定的工作,同時夢想著一種沒有辛勞的生活。 「機器人的崛起」凸顯了這些期待之間的張力。據估計,在不久的將來,由自動化造成的工人失業率將在9%至47%之間,而且職業本身也會變得越來越不穩定。然而自動化也承諾將人類從多種形式的強制性工作中解脫出來。「機器是對人類的威脅,還是解放人類的手段?」這一古老命題又一次浮現出來。
工業革命以來,由於機器所帶來的生產率的提高,即使世界人口增加了七倍,人們的工作時間還是減少了,實際收入增加了。富裕國家的生產率(每小時工作產出)是1831年的25倍之多。經濟學家聲稱,自動化系統,無論是否以機器人的形式呈現,都只會增強而不是破壞人類工作的價值,正如人類和一台性能良好的計算機合作仍然可以在國際象棋中擊敗性能最優的計算機一樣。他們還補充說,機器不能取代那些需要人與人接觸、身體靈巧性或非常規性決策工作,至少不能在短期內取代。因此,在未來的工作模式中,總會有人類的一席之地。
暫且將這種大規模地重整人類工作所需要付出的巨大成本擱置,問題是哪些部門的哪些工作面臨的風險最大。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大衛·奧特(David Autor)的觀點,自動化將取代更為常規化的職業,輔助高技能、非常規性工作。雖然對低技能工作的影響仍然相對不會改變,但中等技能工作將逐漸消失,對高技能工作的需求將會增加。大衛·奧特構建的未來具有令人不安的反烏托邦意味。科幻小說已經超越經濟分析,勾勒出了這樣一幅圖景:少數富有的食利者享受著由多數低薪族提供的無條件的服務。
樂觀主義者說:將這交給市場,讓市場一如既往地創造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均衡。悲觀主義者說:如果沒有集體行動來控制創新節奏和類型,新的奴役制已在招手。儘管通過政策干預將自動化轉移到為人類謀福祉的軌道上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應警惕哲學和倫理上的盲目性。捷克哲學家揚·帕托切克( Jan Pato ka)寫道,「一個社會可以說是腐朽的,如果它的作用是鼓勵一種腐朽的生活,一種沉溺於某種本質上不人道的生活。」
機器人崛起危及的不是人類的工作,而是人性本身。
文章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648期第7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返鄉返工,農民開始回來了……
※非洲數字代溝有多大?大到妨礙國家經濟發展!
TAG:社會科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