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曾國藩:成功人士,身上都有這兩個特徵!

曾國藩:成功人士,身上都有這兩個特徵!

哲學上面說:「存在即合理」,所以人生的成功與失敗也總是有其原因的,正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是也!

曾國藩,自幼勤奮好學,6歲入塾讀書,15歲考取長沙府童子試第七名,21歲考中秀才,23歲考中舉人,27歲考中進士,自此,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十年七遷,連躍十級,遷到二品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雖然曾家算是耕讀世家,但是曾家其他人就沒有曾國藩如此幸運了:曾國藩父親曾玉屏到了40歲才勉強考中秀才,而曾國藩的其他四兄弟(曾國潢、曾國華、曾國荃、曾國葆)都沒能考中個秀才,真可謂是考場失意啊!

於是,曾國藩多次寫信安慰他們,還用「不怕進得遲,只要中得快」這個俗語來勸誡弟弟們,勸他們不要灰心泄氣,並舉例說:

從前邵丹畦前輩四十三歲入學,五十二歲做學政。現任廣西藩台汪朗,他在道光十二年入學,十三年點狀元。阮芸台前輩,在乾隆五十三年,縣府試頭場都沒有錄取,就在當年入學中舉,五十四年點翰林,五十五年留館,五十六年大考第一,放任浙江學政,五十九年升浙江巡撫。

最後,曾國藩總結到:「些小得失不足患,特患業之不精耳」,意思就是說:小小得失不足擔心,關鍵是怕學業不精。所以,在曾國藩看來,沒有考中,要多從自身找原因,多反思一下自己學業到底精不精。

寫這封信的時候是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到了道光二十五年二月,各位弟弟依然沒有考中,於是曾國藩再次寫信安慰弟弟,說道:

「昔婺源汪雙池先生一貧如洗,三十以前在窯上為人傭工畫碗,三十以後讀書,訓蒙到老,終身不應科舉。卒著書百餘卷,為本朝有數名儒。彼何嘗有師友哉?又何嘗出里閭哉?余所望於諸弟者,如是而已,然總不出乎立志有恆四字之外也。」

曾國藩用婺源汪雙池先生舉例,說別人30歲以前一事無成,只是一個畫碗工,但是30歲以後發奮讀書學習,甚至有能力當上了私塾老師,而且一當就是一輩子,衣食無憂。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終生不參加科舉考試,卻自己著有數百卷的書籍,繼而成為了當朝為數不多的名儒之一。

而曾國藩舉這個例子的目的是,讓弟弟們向婺源汪雙池先生學習,不要好高騖遠,不要抱怨牢騷,而是要努力修行自我,做到「立志有恆」這四個字!

一個人,敢於立志,才能不甘平庸,更有毅力和決心,為了夢想而努力打拚。立了遠大志向後,就是行動了,而志向會不斷激勵自己,所以「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遇到困難挫折不放棄,不拋棄。

志向不是建立在空想主義上面的,而是要靠淵博知識和開闊見識來做支撐,才能更加牢固,所以讀書學習對於實現理想抱負尤為重要。

堅持到底就是勝利,成功路上並不擁擠,因為懂得堅持到底的人並不多,誰能堅持到最後,就就是最終贏家。

終上所述,用曾國藩的一句名言總結,就是:「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有志則斷不敢為下流,有識則知學問無盡,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觀海,如井蛙之窺天,皆無識也。有恆則斷無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曾國藩知道幾位弟弟都志向遠大,都想通過科舉考試實現自己的報復,但是他們有志而無恆,正如家書中所說:「至於有志不恆,則諸弟勉之而已」。(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致諸弟)

所以說,我們可以根據曾國藩在家書中所說的,成功人士身上都有這兩個特徵——立志、有恆,自我對照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有志向,是否做到了有恆,或許這就是我們沒有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個人要想成功,也需努力做到以上四個字——立志有恆!朋友們,您覺得呢?

END

今日話題:

您的志向是什麼呢?

歡迎大家留言互動,發表您的看法,謝謝!

文中部分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屬於原作者,僅以配圖表達,並無他意。 若有不妥之處, 請聯繫我們刪除,感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琢磨君 的精彩文章:

真正的幸福,不是名利,而是這人生「三樂」!

TAG:琢磨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