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的N次方 | 愛上對你的思念,用一朵花開的時間。
春風吹動著裊裊婷婷的柳樹,在一片嫩綠的田野上,花兒在微風中搖曳,一群少男少女赤足奔跑、盡情嬉戲。綻放的鮮花,總是讓人聯想起十六七歲的少年。
我有書單,每期相約
本期主題:花季
圖:電視劇《十六歲的花季》劇照
萬物成熟結果的秋季可以寓意人的成家立業。物種的收成是能夠量化的,人能否事業有成、家庭美滿也是能夠判斷的。所以那樣的時節,目的性很強,那時的戀愛也是以結婚為目的的,不可兒戲。
花季就完全不同了。一朵花想開就開了,過路的人看到了覺得那花美也好,什麼都沒有看到就匆匆離去也罷,那花不需要產生實用價值。青春期朦朦朧朧的戀愛,沒有明確的目的,就像花開一樣唯美得只為戀愛而戀愛。
圖:電影《從你的全世界路過》海報
然而那肆意綻放的美艷中卻隱隱地含著憂愁,正因為沒有明確的目的,可供選擇的前路過多,不穩定因素、不安分情緒過多,花季少年很容易迷茫。
1《花季·雨季》
作 者: 郁秀
出版社: 海天出版社
出版年: 2015-6
明白為什麼流淚,淚流得再多,
也是有限。
不知為什麼流淚,哪怕只一滴,
含義無窮。
—— 郁秀
「
《花季雨季》是20世紀90年代一代人集體的青春記憶。即使今天看起來,書中那股清新自然、陽光勵志的氣息依舊不減。書中女生欣然的爸爸所說的「人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他把握自己感情的程度」,依舊可以成為花季少年自我評判的標準。
深圳一所重點中學裡,一群正值多思年華,充滿朝氣和活力,對未來無限憧憬的特區少年,在經歷他們的花季雨季:沉穩可靠的女班長謝欣然,家境普通,需要在暑假打工;因美麗多才而受關注的文藝委員劉夏,與班上的籃球明星王笑天關係很好,是同學們口中的「一對」;用《封神榜》中雷震子激勵自己發奮讀書的陳明,一心想要考上清華大學……
同學們在班主任江楠老師的帶領下,從無憂無慮的十六歲花季走向敏感、多思的十七歲雨季,一系列來自學業、情感、家庭、社會的各方面困擾和難題在他們的心裡泛起波瀾。他們留下了多姿動人的青春故事,不斷地走向成熟。
」
2《從你的全世界路過》
作 者: 張嘉佳
出版社: 湖南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4-6
在季節的車上,如果你要提前下車,
請別推醒裝睡的我,
這樣我可以沉睡到終點,
假裝不知道你已經離開。
—— 張嘉佳
「
「十六歲的花季只開一次」,看一朵嬌艷欲滴的玫瑰肆意綻放,明明是開得最好的時候,卻讓觀者微微心痛,不禁感傷,原來花開一季是那麼短暫。《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講述了很多小人物的故事,匆匆相逢、匆匆離別,僅僅是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很多時候以為可以相伴直到永遠,可是只用了一朵花開的時間,就匆匆別離,各奔東西。
幺雞藏起一隻杯子的淡淡暗戀;文靜秀氣的小玉的爆發和放手;茅十八時過境遷的沉默表白……看他們的故事,就像是看著曾經某個時刻的自己。每個人走的路或許不同,但曾經的肆意綻放、奮不顧身,又如此相似。
」
3《在你荒蕪的純真里瞭望》
作 者: 楊印子
出版社: 長江文藝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
喜歡你的時候,
眼睛裡的光可以點燃歷史書。
—— 楊印子
「
在把大部分的時間花在做作業、考試的高三,同學們在食堂排隊打飯時帶著單詞小紙條背誦;上課讓同桌看住自己,如果打瞌睡了要及時叫醒;晚自習修到半夜還不願回寢……
也同樣是這個高中,花季少年們年輕的心在萌動:在晚自習下課後跑到老遠的食堂前的草地上看流星雨;在教室沒有人的時候,悄悄給自己喜歡的人塞一張寫著「我一定會和你一起好好學習,高考加油」的紙條。
題名為《在你荒蕪的純真里瞭望》,深入又生動地總結出青春期的特點,荒蕪既說明高中生忙於學業的單調生活,又側面反映大多數少年的情感尚未開化;純真概括了初戀的美好和簡單;瞭望則說明已經有情感萌動的苗頭在偷偷發芽,期望著遠方的結果。
」
4《明日旅行者》
作 者: 亦落芩
出版社: 吉林攝影出版社
出版年: 2018-11
如果在夢裡不能做些什麼的話,
那做夢還有什麼意義!
—— 亦落芩
「
人們對於花季青春的印象是熱血敢闖、勵志成長,而現代意義上的青春還帶著對未來科幻世界的嚮往。花季少男少女愛做夢,夢想成為世界焦點,夢想去拯救他人。一個普通的少女萊亞就是在這種夢中穿越到22世紀。
22世紀是腦力的世紀。聲音、畫面甚至小視頻,都能通過大腦對大腦的方式快速傳遞。這種將自己的腦波投射至別處的能力,不僅提高了溝通的效率,也催生出各種新科技產品。萊亞雖然完全沒有這種超能力,但仍能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一系列事件,「拯救」一些人。在這場充滿危機的「明日之旅」中,萊亞不畏艱險,因為她知道,青春無悔。
」
5《德米安:彷徨少年時》
作 者: [德]赫爾曼·黑塞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年: 2017-7
對每個人而言,真正的職責只有一個:找到自我。
然後在心中堅守其一生,
全心全意,永不停息。
所有其他的路都是不完整的,
是人的逃避方式,
是對大眾理想的懦弱回歸,
是隨波逐流,是對內心的恐懼。
——赫爾曼·黑塞
「
出生並成長於「光明世界」的少年辛克萊在遇到了另一個少年德米安後,發現了「另一個世界」。那裡黑暗,紛亂,辛克萊在其中孤獨徘徊時發覺原來這「另一個世界」,正是自己的內心世界。兩個世界的對立,讓他開始變得混亂而難以抉擇,為了排解這種彷徨不知所措的狀態,他必須深入自己的內心,找尋真實的自我。
在艱難的自我尋找的過程中,辛克萊通過皮斯托琉斯,從精神與心理層面完善了對自我的認識,開始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通過德米安的母親艾娃夫人的愛,最終達到外在世界和內心的真實完滿統一。
辛克萊的彷徨正是每個花季少年都會經歷的彷徨。真正能解讀自己的人只有自己,而在自我認識的過程中,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自己的兩面,光明的一面和黑暗的一面。
」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