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刻爾克是小港,撤退時又忙亂,為何德軍不趁機消滅英法聯軍
敦刻爾克本是法國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港口小鎮。但在二戰中,由於英法聯軍在這裡進行了一次超大規模的撤退行動,使得這個小鎮,一時之間名聲大噪。在這次行動中,英法聯軍成功撤離了近34萬人,不僅為盟軍有效地保存了作戰力量,更成功打亂了德國統一歐洲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本來德軍是完全有機會全殲英法聯軍的。要知道,那麼多人,從一個小港撤退,必然非常忙亂。而從當時的情況來看,德軍的坦克部隊距離敦刻爾克港口,僅僅只有10英里不到的距離了。如果德軍在這時候對英法聯軍一陣猛轟,英法聯軍絕對抵擋不住。
但奇怪的是,德國元首卻突然下達了原地待命的命令,放了盟軍一馬,這是怎麼回事呢?
(波蘭閃電戰)
1939年9月1日,德國閃電襲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就此爆發。
作為波蘭盟友的英法兩國迅速回應,在9月3日就對德宣戰。不過,雖然宣戰了,但實際上卻並沒有採取相應的戰略措施。
英法兩國之所以按兵不動,一是希望通過波蘭,檢驗一番德國軍隊的實力;二是他們吃不準德國的意圖,畢竟德國是向東進攻,極有可能只是對蘇聯的龐大領土感興趣。
因此,一向精明的兩個歐洲老大哥,便穩坐釣魚台,只是安排小規模的部隊在法國邊境與德軍互射,然後便開始安心看戲。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英法兩國確實也沒有慌張的必要。英國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法國有固若金湯的馬奇諾防線和北面比利時的阿登山區做天然屏障,再加上德國是一戰中的戰敗國,又是割地又是賠款的,才短短20年,怎麼可能翻得起什麼風浪?
不過,英法兩國這次卻打錯了算盤。原本被寄予厚望的波蘭,被德國陸軍閃電攻陷。緊隨其後的,是大半個歐洲也飛快地淪陷。最要命的是,德國並沒有繼續東進的想法,而是調轉槍頭,氣勢洶洶地撲向了馬奇諾防線。
(被德軍攻下的馬奇諾防線)
出人意料的是,所向披靡的德國陸軍,並沒有選擇矛與盾的對決,他們在佔領了比利時、荷蘭等地後,直接繞開了馬奇諾防線,插入了法國的腹地。由於德國的襲擊太過突然,再加上法國呆板保守的戰略思想,法國的整條防線很快崩潰。
德國陸軍沒有錯過機會,他們果斷地向前推進,成功將40萬英法聯軍趕到了到英吉利海峽岸邊,並切斷了他們與南部法軍的聯繫。
如此一來,英法聯軍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中。擺在他們面前的選擇,只有兩個:一是全力突圍,爭取與南部的法軍取得聯繫;二是全線撤退,退往英國從長計議。
不過,一旦對上氣焰正盛的德軍,很有可能會全軍覆沒。這樣一來,不僅法國危在旦夕,甚至連英國也會元氣大傷,整個歐洲就再沒有人能阻止德國了。
因此,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撤退似乎才是最好的選擇,但敦刻爾克只是一個小港,聚集軍隊有多達34萬,怎麼撤退呢?
就在英法聯軍思考對策時,德國裝甲部隊卻突然接到元首全軍停止追擊的命令。英法聯軍利用這個間隙,動用了所有能調動的船隻,成功完成了34萬人撤退的奇蹟。
(英法聯軍大撤退,圖取其意)
那麼,明明勝利就在眼前,為什麼元首要下令德軍坦克停止追擊的命令呢?
原來,德軍從5月10日發起進攻以後,雖然僅僅用了半個多月的時間,就從歐洲中部殺到了歐洲西部。縱然「兵貴神速」,但自古打仗都是「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對於德國的裝甲部隊來說,閃電戰的推進速度固然可怕,但供應燃料和彈藥的步兵部隊,早已經被遠遠地甩在了身後。一旦真的和作困獸之鬥的英法聯軍發生戰鬥,在彈藥不足的情況下,裝甲部隊很可能損失慘重,這是德國人不願見到的。
而且敦刻爾克地區遍布沼澤地,並不適合德軍裝甲部隊推進。作為統帥,打仗畢竟還是要顧及全局,除了敦刻爾克地區的英法聯軍外,其餘地區依舊存在著大量法軍部隊,假如強行冒險推進,只會增加無意義的損失。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元首自身非常清楚,要想征服世界,必須盡量避免兩線作戰。
在德國的戰略計劃中,蘇聯是必須要拿下的大敵,而想要拿下蘇聯,就絕對不能有後顧之憂,必須盡量地避免和英國作戰。最好的辦法,就是讓英國投降或者與英國談和。
由於英吉利海峽的保護,再加上英國皇家海軍的強勢,德軍想要佔領英國將會是非常艱難的。那麼既然征服存在困難,還不如把英國變成自己的盟友,畢竟蘇聯的崛起,以及美國在海外的擴張,都對英國的利益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因此,元首以停火的方式,給了英國一個談和的台階。只不過他實在想不到,英法聯軍竟然能在短時間內撤退成功。最終,德國還是無法避免兩線作戰的麻煩。最終被打敗。
(參考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
TAG:張生全精彩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