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擺脫手機依賴症,別讓手機使我們越來越空虛
文/王小林
唐若心學原創作品,違者必究
不知何時開始,智能手機已經開始駕馭我們的生活。生活中,人們似乎已完全離不開手機。吃飯時,拿出手機,拍下食物,曬個微博;看演唱會時,掏出手機,錄個視頻;
朋友聚會時,一桌七八個人,幾乎人人都低頭玩手機—發微博的、玩遊戲的、發簡訊的。就這樣,手機慢慢已經佔據了你大部分的生活。但是我們以為我們越來越接近這個世界,實際上內心的空虛與孤獨卻越發的掩飾不住。
所以我們要警醒的是自己,千萬不要讓手機侵蝕我們的情感,卻忘記了最真實人際關係的情感的溫度與關懷,只有那才更為現實。
1.手機代替了「家人」陪伴著我們
吃飯、睡覺玩手機,是當下很多年輕人生活的寫照,如果手機沒帶在身邊就心煩意亂,無法認真工作;一段時間手機鈴聲不響,就會下意識地看一下鈴聲設置是否正確;
經常把別人的手機響當成自己的手機在響脾氣也變得暴躁起來。隨著手機在中國的普及,特別是年輕人手機擁有率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年輕人開始被手機困擾著。
有人對手機的依賴幾乎成了一種病態,多見於比較內向、孤僻、相對缺乏自信的人。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這種心理不適應狀況出現增多趨勢,特別易發於白領人群。
心理學家認為,造成這種現狀的原因,首先與內心太空虛、浮躁有關,正因為內心空虛所以需要有東西來填充,而手機恰恰起到了填充的作用。生活不充實、生活單一都是造成內心空虛的原因
2.手機成了填補「陪伴」的角色
其次,很多年輕人不會欣賞身邊的事物,不會獨處。獨處是一種能力,現在的年輕人成長的環境大多是在父母的寵愛之下,環境比較單一,缺少欣賞周圍人和事的能力,一旦獨處時就受不了了,甚至有人會恐懼獨處,所以手機再次起到了填充作用。
另外,當人們離開了某個適應的東西後,潛意識裡會對周圍產生恐懼。一般來說,人們擔心的並不是手機本身,而是由於手機不在身邊可能會耽誤一些事情。
在過去那個沒有手機的年代,人們根本不會因為這些事情而焦慮。手機普及後,一旦出現手機沒電、欠費現象,這種從「有」到「無」的落差就會陡然出現,從而導致一些人無法集中精力做自己的事情,甚至出現頭疼、頭暈等身體上的癥狀。這些都說明了人們內心深處的焦慮和不安全感。
3.逐步用朋友代替手機
建議在近一段時間內少用手機,或一有機會就把手機轉接到固定電話上,盡量保持好的心情,工作不要貪多,要保留一定的熱情,多一些與朋友或家人面對面溝通的機會。接下來要慢慢
延長手機不在身邊的時間,堅持一段時間後,就可以擺脫「手機依賴症」了。另外我們可以在生活中重建自己的交際圈,利用閑暇時間參加一些聯誼活動,定時和幾個固定好友小聚談天來排解抑鬱的情緒,使自己儘快適應新的環境和工作。
如果是對手機習慣性依賴的人,則應多在現實生活中積極與人交談,多讀讀書、看看報,通過自我約束逐漸減少不必要使用手機的次數,盡量將生活的重心從手機上轉移。
斯蒂文森曾說:「一個人應當擯棄那些令人心顫的雜念,全神貫注地走自己腳下的人生之路。」智能手機可以是人們社會交往的工具,但不能過分侵擾人們自身的思考、情感和交流,更不能取代真實的人際關係。我們只有充分駕馭他,才不會被手機所牽引,從而擁有更高質量的生活。
今日話題:你覺得用手機讓你空虛還是更踏實,歡迎探討與交流。
※心理學:人際關係中,經常說這幾句話,你的貴人會越來越多
※心理學:只有面對現實,你才能實現歲月靜好
TAG:唐若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