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上網越來越無聊,是因為我們都變成了復讀機

上網越來越無聊,是因為我們都變成了復讀機

01

這屆網友手機不離手,有時卻會產生「越無聊越上網、越上網越無聊」的奇怪感受。

仔細一想才覺得,大概是因為刷來刷去,看到的東西好像都差不多。

你在短視頻軟體上多看了某一類型的視頻幾眼,於是同一個套路的視頻就源源不斷地被推送過來;

在電商但凡搜過一次什麼東西,它就會無窮無盡地為你推薦同一類型的產品,好像你家是個大倉庫,買100件一樣的東西也無所謂;

聽歌的時候,但凡因為好奇去聽了幾首你不喜歡的歌,那後面推薦的歌就很容易淪陷。

總之,這些聰明又好學的網站和APP就像回家永遠怕你吃不飽飯的奶奶,你一旦說了想吃什麼,它能接下來100天都給你做這道菜

圖源:好奇心日報

大概是基於這種困惑,前兩天,一條微博受到追捧:博主@屠龍的胭脂井 探討了「如何對抗推薦演算法系統」的問題,被轉發了3萬多次。

它探討的正是這個問題:很多社交平台都擁有優秀而智能的推薦演算法,它們致力於為我們打造「信息繭房」——相當於一個被興趣所包圍,久而久之目之所及只有類似內容的處境。

現實正如這條微博所說,雖然都是看著自己喜歡的東西,但時間長了會意識到,我們好像根本無從知曉自己到底不知道什麼、看不到什麼

現在都流行說「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其實這樣日復一日的上網衝浪,也無異於在腦海中一遍遍地復讀已知領域中相似的事情。

每一次看到所謂的新鮮內容,其實不過是在重複上一次我點贊了什麼,搜搜了什麼,視線在什麼東西上多停留了幾秒。

更棘手的是,是我們自己畫下了最初的圈圈,推薦演算法以此為界為我們築起了高牆,在牆上展示著一幅又一幅相似的圖景。

02

看起來,每個人都被包裹在自己私人定製的信息繭房中。時間越長,越難以自拔。

可是,這屆網民——特別是年輕人——這座繭房是用什麼材料做成,卻依然擁有巨大的共性:我們在同一種網路文化中耳濡目染地長大,早就習慣了同一套網路衝浪的方式。

就比如當下最能鑒別誰沒有被時代拋下的網路熱梗

這一代年輕人能迅速地接觸它,了解它,第一時間自發地進行再創造。「六學體」火了之後,各種評論區里心照不宣的文豪們,其實都是在共享同一套網路文化中培養起來的語言體系和價值體系。

在網路文化中,我們都難免做個沒有感情的復讀機,獲得一種跟上潮流的安全感。

小到每次流行的細節:沙雕段子大家一起哈哈哈哈哈,拍抖音的套路大家紛紛效仿,看熱劇看到生氣時集體辱罵蘇大強;

大到價值觀都經常高度統一:全員皆喪、全員佛系,審美從錐子臉到反錐子臉……

這些網路輿論的風頭起來,無不是因為大家在其中找到了認同感,並自覺通過講述自我,把這些價值觀再傳播出去,成為了一台帶著大喇叭的復讀機。

正因為此,有人說這個時代很少有人能顯得很「酷」。

因為所謂的「酷」都勢必先在網路上被在展示出來,憑藉某些與眾不同的東西成為被追逐的熱點,然後在這種追逐中被無限複製,獨特性也就隨之消失

比如就連那些初見覺得很有個性的話,其實也是一次次地從別處搬來,在一遍遍的重複中開始讓人覺得乏味又無意義。

「地獄空蕩蕩,魔鬼在人間」,一度成了熱點事件發生時已經看膩、但一定會出現的一句話。

當我們察覺到這種現象時,也只能說一句「人類的本質就是復讀機」。

你瞧,就連這句充滿洞察力的抖機靈,也早已不知道被複讀了無數次。

03

表達力的枯竭,是許多人對於做個復讀機的後果最直觀的憂慮。

越來越多的人發現,當我們一時情急想要表達某種激烈的情感,或是為某件事真情實感地感嘆一番,絞盡腦汁半天后,好像除了一些簡單粗暴的感嘆詞,和當下流行語的疊加,就說不出什麼別的來,千言萬語只能無語。

via.@語文指揮中心

大概是因為,我們已經習慣了這種以復讀為主的網路語言氛圍。

當第一個美妝博主吼出洗腦的「好好看喏」「哦買尬」,當「我可以」三個字簡單有力地總結了洶湧澎湃的喜愛之情,我們便默認,有些事情需要的語言,效仿這麼多就夠了

有了一個「標杆」之後,我們就很難、也沒有必要再去創造出不同的表達。只需在對這個潮流感到乏味後,等待下一個熱詞的到來。

在所有人都不以為意地復讀網路熱梗的氛圍中,可能只有很偶然的時刻才會驚覺,這種行為是無意識的。

比如最近我觀察到的一件事。漫畫大師手塚治虫的作品《多羅羅》的動畫重製,每當出現虐心的情節,彈幕會排著隊地刷:「想給作者寄刀片!」

這種說法是一個非常常見的「固定搭配」,跟風刷屏也是網路彈幕文化的一種儀式感,這次卻引起了其他一部分觀眾的反感:

「作者都去世幾十年了,還玩這種梗合適嗎?」

或許只有在這種荒唐的時刻,人才會突然意識到,做個復讀機簡單到甚至不需要過腦子,一切都發生得太輕易了

甚至,有時我們都分辨不清,當我們喜歡、追捧什麼,用鍵盤敲著什麼樣的流行語,轉發著什麼樣的沙雕笑話,是否也只是因為推薦演算法告訴我們——

與你類似的人都在喜歡這件事,你也應當喜歡它。

我們說自己是復讀機,形容得還不夠準確——可能只是被集體氛圍規訓的復讀機。

有些鋪天蓋地的流行文化一傳十、十傳百,但連它到底是不是我們真的自己喜歡、願意的,可能都要打個問號了。

04

所以,這屆網友開始反抗自己的復讀機生涯——無論是永遠重複的視野,還是不由自主地追逐所謂的「熱門」。

就好比開頭那條探討「如何對抗推薦系統」的微博會引起那麼多關注,人們越來越關心:

怎麼才能不把自己困在自己設定的小圈子裡?怎麼才能做到不只是搬別人的金句來武裝自己?等等。

其實,這也是當代年輕人擺脫不了的焦慮中的一種。

因為怕被潮流落下、怕置身於群體之外的孤獨感,所以不由自主地做了復讀機;

又因為害怕失去對自己的掌控權,淪為被演算法和熱點牽著鼻子走的奴隸,而開始焦慮如何打破這種情況。

害怕和別人不一樣,又害怕總是和別人一模一樣,這就是被巨量信息與網路文化包圍中的年輕人。

後者的焦慮,其實本不必要。

所謂的「復讀」,本來就是人類文明的本質,並不止於一個抖機靈的段子。

我們傳誦前人的經典,在課本上學科學發現的理論。每代人追捧不同的偶像和流行文化,也因此形成每個時代特點。

在所有的時代,都是大部分人「復讀」、小部分人創造,創造而得的成果可能在若干年後又變成復讀的材料。

就像普通人一旦意識到就會很沮喪的一件事:總覺得自己在刷牙時的突發奇想是參透了宇宙真理,其實早它就經由前人之口或筆,躺在一本無人問津的著作里。

但重複別人帶來的迷茫和焦慮,在這時代幾乎必然會被放大。

因為作為展示窗口的網路,把所有潮流的更迭變得太過扁平化,從這一次集體復讀到下一次集體復讀的頻率太快,讓人覺得生活好像就只被它們充斥。

警惕自己活得像個復讀機當然有意思,但關鍵不是「我像個總跟潮流的傻子」,而是警惕思維方式在不斷地被迎合中,變得單一而鈍化

我們習慣了沙雕文化消解掉一切嚴肅的意義,習慣了只關心最好理解的娛樂八卦,習慣了只和同樣的人交換同樣的觀點,就像在沼澤中慢慢往下陷,卻不知身下是沼澤。

這麼看來,當我們開始為自己因從眾而帶來的安逸焦慮,其實真正要打敗(其實也無法打敗)的,不是編寫出來的演算法,只是自己面對誘惑的惰性和軟弱罷了。

· END ·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

歡迎分享到朋友圈

或點擊底部右下角的「在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Vista看天下 的精彩文章:

美國歸還中國文物,卻牽出位現實版印第安納·瓊斯
故宮又要被「擠爆」了,它憑什麼這麼火?

TAG:Vista看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