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直反對中國參加一戰的日本為何突然又轉而支持?

一直反對中國參加一戰的日本為何突然又轉而支持?

文 | 楊津濤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1914年8月,辛亥革命後的第三年。新生的共和國面對這場空前的大戰,一時間手足無措。袁世凱醉心稱帝,維持著名不符實的「局外中立」;黎元洪、段祺瑞為參戰問題上演了「府院之爭」,以至引來張勳復辟。

國內政爭之外,伴隨著列強的干預。在很大程度上,作為一個弱國,中國自己的判斷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見風使舵」。

一直反對中國參加一戰的日本為何突然又轉而支持?

段祺瑞很早就主張對德宣戰,他知道,「日本既已加入,我若不參加,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而德國雖系當今之強國,但眾怒難犯。料其難以取勝。將來協約國取得勝利,中國將成局外之人,而我國參加,那將迥然成另一局面。到時中國也是戰勝國之一,和會上有我一席之地, 必將提高中國之國際聲譽。」除了爭取國際地位外,段祺瑞還有一個動機,那就是藉此抑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

曹汝霖、段祺瑞敢於押寶給協約國,是相信一旦美國參戰,則英、美一方必勝。黎元洪在中國發表對德抗議後,還是表現得憂心忡忡,判斷德國只要再用四個月時間,就能佔領英國。因此黎元洪聲稱,加入協約國後,中國商民負擔必然加重,而協約國承諾的好處卻未必能兌現。這就使上海、武漢等地的商會緊張不已,發表通電,反對中國參戰。

在接受《京報》採訪時,黎元洪也宣稱,參戰問題「當由中國國民決之,非可由中央政府當局或公私之顧問等決之也」。在共和國框架下,能代表國民的,自然是國會。很顯然,黎元洪並不是從心裡反對參戰,只是不願見段祺瑞因參戰而提升威望罷了。

國會中的那些議員,絕對是當時的社會精英,憑他們的見識水平,當然知道對德宣戰於中國有益。所以國會中的反對者,反對的初衷並不是於國有利與否,而是黨見。原來的國民黨激進派議員理所當然地站在了南方革命黨一邊。

南方的護法政府反對參戰。1917年3月,孫中山致電英國首相,表示:「余覺中國破棄中立,良足自招禍亂」。實際上,他們害怕的是北洋政府藉此獲得西方援助,而對南方發動統一戰爭。孫中山特意將鄒魯召到上海,向其當面解釋反對參戰的理由,讓他回到北京,統一原國民黨議員的立場。

一直反對中國參加一戰的日本為何突然又轉而支持?

黎、段圍繞參戰問題展開的「府院之爭」,夾雜著南北恩怨,演變到最後,段祺瑞挾督軍團壓迫總統,黎元洪一怒之下免去段的總理職務,招張勳進京「調停」。

下面發生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張勳請出廢帝溥儀,坐了12天的龍庭,即被段祺瑞的「討逆軍」擊敗。引來「共和中斷」大禍的黎元洪宣布辭職,副總統馮國璋成為「代理總統」。段祺瑞則因「再造共和」,復任總理。

反對參戰的領袖倒台了,北洋政府終於在1917年8月14日,宣布「與德奧兩國同時進入戰爭之狀態」,以前與兩國所籤條約一律廢止。英王喬治五世給馮國璋發來電報:「中國終於能在您的領導下,和其他國家並肩作戰,共同反對同盟國所奉行的侵略政策。」

作為中國參戰的回報,協約國還同意:庚子賠款暫緩五年償還,德奧賠款永遠撤銷;中國增加5%關稅;天津周圍20里內允許中國暫時駐軍,以防範德奧僑民。戰爭還未結束,中國尚未參加戰後和會,就已經獲得了這些權益,可見梁士詒、顧維鈞、段祺瑞等人參戰主張的正確性。

一直反對中國參加一戰的日本為何突然又轉而支持?

需要說明的是,原先一直反對中國參戰的日本,此時轉而支持,當然不是什麼「良心發現」。日本之外的歐洲協約國,因戰爭原因,國內青壯年勞動力普遍不足,亟須從中國招募大量勞工。為了讓日本不再阻撓,協約國向日本承諾:英、法、俄、意戰後在山東特權與德屬太平洋島嶼問題上,支持日本立場。這樣一來,日本就保住了戰時所獲權益。隨後,日美簽署所謂《蘭辛—石井協定》,日本同意在中國實行門戶開放政策,而美國也默許了日本在華的特殊地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嘉靖有多痛恨忽必烈?不惜違背祖制將其牌位從帝王廟中撤了下來?
魯迅眼裡中國女性的命運:罵得有多辛辣就有多失望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