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殺馬謖,是推卸責任,還是執法嚴明?
中國歷史上的冤案很多,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岳飛,但這些冤案有一個特點,就是很快能沉冤得雪,或者到了今天,通過考古發現,也能還一個清白。然而,諸葛亮一手策劃的千古奇冤——馬謖之死,卻至今還未沉冤得雪。所以,從這一角度來看,馬謖要比岳飛更冤!更為重要的是,從馬謖之死,卻也可以看到諸葛亮的真面貌!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催人淚下的橋段,就是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揮淚」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修飾用詞,重點在於「斬」。《三國志·諸葛亮傳》中,馬謖下場的確是被斬殺。
諸葛亮斬馬謖,用的理由是「違亮節度」,就是沒有聽從諸葛亮的話,「舉動失宜」「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據城」,最終釀成了大禍,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敗,因此馬謖罪該萬死。
其實,現代有軍事專家模擬了當時戰場形勢發現,馬謖當時應對沒有問題,2.5萬對5萬魏軍,而街亭又是殘破小城,無奈之下只能「舍水上山」「依阻南山,不下據城」。如果真有堅城可守,相信馬謖肯定不會這麼腦殘。在這一種環境之下,即便諸葛亮親臨,估計也只能這麼選擇。不搶佔高地,面對魏軍騎兵,只會死得更快!
更為重要的是,馬謖當時情況惡劣,但馬謖卻沒有逃跑,而是跑到山上死守街亭。如果換一個將軍,可能一看事不可為,就選擇撤離街亭!顯然,馬謖不是「違亮節度」,而是過於遵守諸葛亮的安排。
當然,馬謖肯定有失敗的責任,但以馬謖和諸葛亮的交情,怎麼也不至於「殺」!那麼,諸葛亮為何要殺馬謖?不妨看看這一失敗之戰中,諸葛亮究竟該負有什麼責任!
按照諸葛亮的戰略部署,一共出兵10萬人,自己率領3萬人居中(距街亭350里),另外4萬餘攻打隴右沒有投降的郡縣,趙雲是佯攻部隊,馬謖率2.5萬守街亭,阻擊魏國的戰略反攻(諸葛亮對魏國如何反攻、兵力多少、何時到達等,估計什麼都不知道)。
當時,魏國有6萬兵馬,萬餘鎮守長安,還有5萬由張郃率領進攻街亭。到了街亭一看,殘破小城,可謂天助我也。諸葛亮為何不派人大修街亭?這是一個關鍵,從北伐到張郃過來,中間有1個多月時間,可能是諸葛亮沒有意識到魏軍會攻打街亭,或認為魏軍不會派主力進攻街亭,這屬於戰略誤判。
這時,諸葛亮又犯了兩個錯誤:得知張郃到來時,諸葛亮應該快速集中兵力,全力對付張郃才對,而不是繼續分兵;馬謖街亭失守之後,諸葛亮還是有兵力優勢,為何不集中兵力,迎頭痛擊張郃之兵?
毛主席對這一戰如何評價的呢?只用了一句話,即:初戰亮宜親臨!諸葛亮坐鎮120多公里外,怎麼了解戰場情況?為何不集中優勢兵力,和魏軍干一場?
總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實犯了很多錯誤,尤其是戰略部署出現重大漏洞,臨場又不能隨機應變,甚至還有逃跑主義思想(街亭失守之後,沒有集中兵力積極反攻)。陳壽在《三國志》中的評價,一針見血!
可謂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然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變將略,非其所長歟。
當然,可以理解的是,在此之前,諸葛亮並沒有什麼領兵經驗,這一次可謂是他第一次大規模領軍,出現一系列的失誤可以理解。
然而,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如果馬謖罪該殺頭,那麼作為戰敗第一責任人的諸葛亮,就該被碎屍萬段了!況且,史書記載,諸葛亮斬馬謖之時,「於時十萬之眾為之垂涕」,為何大家都「垂涕」?說明大家知道戰敗責任人是誰,只是不能說而已!
有人稱諸葛亮是厚黑學大宗師,可能並非妄言,因為諸葛亮一番操作之後,最終就把責任全推到了馬謖頭上,讓馬謖成了最大的替罪羊,諸葛亮不僅掩蓋了自己的錯誤,還藉機樹立「執法嚴明」的好形象,最多之時自罰,「降三級」,飯酒三杯,依然代理丞相一職!
當然,馬謖之死,也可能是和諸葛亮的一場交易。《三國志·蜀書·馬良傳》中,「謖下獄物故(病故)」,死前給諸葛亮寫過一封信,「明公視謖猶子,謖視明公猶父,願深惟殛鯀興禹之義,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謖雖死無恨於黃壤(黃泉)也。」可能是馬謖為了保全馬家富貴,「使平生之交不虧於此」,讓諸葛亮保護馬家,所以主動承擔責任。(馬謖的下場,三國志中有三個版本,還有一個是逃了,不知所蹤)
總之,馬謖就成為歷史中的無能小人,紙上談兵的第二人,被世人嘲諷了1800餘年。人們談起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都在痛罵馬謖之敗,而無人問責諸葛亮。馬謖之冤,可見諸葛亮的真面貌,而至今不能沉冤得雪,堪稱千古第一!
※梁山108將中,為何第一好漢不是宋江,而是武松?
※唐僧去了趟印度,留下了一份特別的遺產,如今成為印度寶貝!
TAG:百家雜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