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修道不是求逍遙自在?為何有這麼多經文強調自律?

修道不是求逍遙自在?為何有這麼多經文強調自律?

道家理論和道教實際在不了解的人眼中是有衝突的!因為道家強調自然,莊子還特別愛說逍遙自在,而道教是有戒律的,在宮觀中的道士有很多要求,如行立坐卧要有威儀,念經就不能吃肉,早上還要起早念經,白天還要為廟裡做事,有的地方還要下地種田。哪怕出了廟宇,道士也有諸多規矩,看起來一點也不逍遙自在。所以網上有言論說道觀裡面的道士都沒有本事,真正有本事的道士不是在深山老林,就是在社會中。

要明白為什麼會有這種差距,不僅涉及到道家思想的精髓,還涉及到行為組織學以及理論如何實踐的知識。

一有組織有紀律

紀律對組織的意義有三點,一為力量,有紀律的軍隊必然勝過無紀律的;二為組織管理,如果沒有紀律就談不上組織群體內的事物,更談不上管理;三為歸屬感,組織紀律本身就是一種儀式,可以潛移默化的改變團體成員的思想。

正因這三點,所以凡是成熟的組織必然有其紀律,這也是為什麼黃帝問道廣成子之後就有道教,但在漢末道教形成教團後才有戒律經文。

二對於逍遙的錯誤理解

道教戒律強調自律,是道教徒自我修行的準則!也就是說道教的規矩是希望培養出自律的道教徒,這表面上看起來和逍遙衝突很大,但這才是真逍遙!

如老君爺說吾有三寶,其中有儉,節儉是需要自律的,也就是說道家經典中本身就說有自律。

更何況一個人真的追求逍遙自在,那麼這個人必須自律,唯自律者才能得真逍遙!

這很好理解,如果人不自律就會缺乏資源以及能力,就像晚上熬夜修仙的人往往時間緊張,一天有效活動時間比早起的人少幾個小時;不節儉的人往往因為錢財很多事情想做不能幹;肆意放縱慾望破壞身體的人病重之後走路都不爽快。

大家想想這是逍遙自在嗎?自律的人則有更多時間、金錢、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這不是逍遙自在是什麼?

三理論和實踐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有個木匠看齊王讀書,就說「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對不起古書都是垃圾。木匠有這種看法的原因是認為言不能盡意,我們也可以理解為理論和實踐有差距。

如道家強調人要思想清靜,如果你想通過什麼都不想來清靜,到死都不能!道家的實踐是用心專一心自靜。

道家強調無為,但了解道家思想的人都知道這是對統治者的要求,而不了解的人則認為這是讓人啥也不幹?而無為法也被道教修鍊用有為來求無為。

不僅是道教如此,儒家也是這樣,幾乎所有理論都和實踐有差距。

儒者仁者愛人,是不是只要知道這個就行,然後就不用讀《論語》等儒家經典了?放在實踐中是子貢有錢在外國贖回魯國奴隸,回國拒絕賞賜,這是愛人嗎?當然是啊!孔子卻批判端木賜,認為他應該要賞賜,原因是不是人人都像他這麼有錢可以不要賞賜,如果他不要了,別人就不好意思要,如此就會沒人在外國贖回魯國人。如此看來端木賜雖是處於好意,但卻造成了不仁的影響。

現實中我們也常見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往往有三六九等的距離,他們的差距就在如何落實所學中。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如果想真正掌握一個理論,了解一個思想,去實踐它才能真的了解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全真道士梁興揚 的精彩文章:

了解國學不是非得做聖人,也可以是東門牽犬!
如果說樂觀帶來好運,為何有悲觀主義者過的不錯?

TAG:全真道士梁興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