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外銷藝術品掀起歐洲的「中國風」

外銷藝術品掀起歐洲的「中國風」

18世紀,歐洲流行一個法語新詞「chinoiserie」,意為「中國風尚」、「中國風」。富麗雅緻的色彩、奢華繁複的設計、濃郁芬芳的茶葉、自然主義的園林,這個名詞背後是對神奇富饒的東方世界的嚮往和憧憬。

18世紀以來,隨著中西貿易的持續開展,神秘的中國越來越吸引西方人的關注,中國的瓷器、漆器、牙雕、景泰藍、絲綢等外銷藝術品無不受到西方的青睞。

當時在歐洲,無論是國王的宮殿,還是王公貴族的城堡、大臣府邸,甚至尋常百姓人家,都以中式風格的裝飾為榮;一時間,中式園林、中式涼亭、中式客房、中式書房、中式裝飾等等應運而生,競相輝映。成為這一時期中西文化對話與融合的例證。

法國楓丹白露宮景泰藍陳設

一批批生產於18~19世紀的中國藝術品,如瓷器、木製品、竹製品、琺琅器、象牙製品、漆器、牆紙畫、通草水彩畫等各門類藝術,通過廣州口岸,源源不斷地流向西方,並融入進西方人的日常生活中,成為西方人生活中有機的組成部分。現在,在歐洲許多著名宮殿中,我們仍舊能看到數量眾多的中國藝術品。

18世紀中後期,西方各國在廣州開通商館以來,由於直接貿易,催生了大規模的西方訂單。外銷藝術品除了傳統的中國樣式與紋樣,也越來越多地融入了西方的審美與技藝。

清·金胎掐絲琺琅嵌畫琺琅執壺

與中國傳統藝術品不同的是,由於這一時期外銷藝術品的創作主要是面向西方市場,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多有中西合璧的色彩。藝術品的創作者是中國的民間藝人,而藝術風格卻偏向西式,更多地具有「洋味兒」。例如掐絲金地景泰藍,它即保留了中國景泰藍藝術的傳統,又吸取了西方國家立體浮雕的藝術精華,堪稱中西文化交流的結晶。

掐絲琺琅如意罐

其次,這批外銷藝術品的服務和銷售的主要對象是西方人,因而它們兼具藝術和商品的雙重特點。與此同時,西方人將自己家族的徽章、自己喜愛的藝術造型交由來華貿易的中介人帶到中國,交由手工藝人訂作,完成後再帶回西方留做紀念。在西方,此做法一時蔚然成風。

素雅的青花瓷、雍容的景泰藍、華美的絲綢,無不勾起西洋人的異國情結。那時歐洲人對中國商品的痴迷程度,絕不亞於現今中國人對歐美名牌的追捧,整個18世紀是「中國風」的黃金時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風古韻收藏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小錢幣就有賣出200多萬
文玩市場最紅火的攤位,都是騙子!

TAG:古風古韻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