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要想成功必須六戒!!!
中國歷史上有這樣一個人:農家子弟出身,最終卻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進入仕途後十年七遷,連升十級,被封為一等毅勇侯,成為整個清朝以一介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並在晚清惡劣、劇變的政治環境中全身而退,去世之時獲得清廷國葬的最高優待,還讓子子孫孫都能獲福。
這個人就是曾國藩。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公。」宋朝宰相趙普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曾國藩的半部家書,也足以讓我們每一個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曾國藩的做人做事之道,集中體現在他的人生「六戒」里。
第一戒:
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妄圖長久得利之事不要做,人人趨之若鶩爭搶之處不要去。
「久利之事勿為」,其實說的是一種「知止」的明智選擇,態度上是適可而止,心態上是知足常樂。為什麼要如此?因為壓根就沒有什麼「久利」之事,人們希冀久利,不過是一廂情願的妄想。
從天道上看,水滿則溢、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事物變化循環往複,此為法則和鐵律。從人事上看,重利之地,人人趨之若鶩,自己居之已是處於焦點和漩渦中心,已是惹眼遭嫉恨,還要久居就必然成為眾矢之的,被眾人圍攻和算計,難免不被人害之並拉下馬來,悲慘收場。人處利益的局中,第一重要的就是懂得權衡取捨厲害,這是自保和安全之道。
「眾爭之地勿往」,眾人爭執、爭鬥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眾爭之地往往就是重利之地、久利之事,這句和上句可以說互為呼應和補充,意在愈加強調。
電影《孔子》中,老子對孔子說:「名爵者,公器也,不可久居。」內涵就在這裡。曾國藩精熟《老子》,他的第一戒也正是一種高明的道家智慧。能吃透這兩句,剋制自己的心而知止,非智者不能為之。
第二戒:
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的恩怨就忘記別人的大恩。
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
《禮記》上說,「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喜愛一個人但知道其缺點,厭惡一個人但知道其優點。這就告誡我們,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 ,一定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看人看事,理性才能公正,理性則來自獨立思考的能力。這又是一種修養,因為克製得住自己的不良本能,不遮蔽良知中的與人為善之意,而抱有一份寬容。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所以每個人都要將心比心。
第三戒:
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
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經常談論別人缺點的人,內心其實是想藉此掩飾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內心其實是嫉妒或者想掩蓋別人的長處。
因為揭露別人短處與誇耀自己長處,本質上都是為了表明自己的高明,於是就會本能地去貶低別人,以惡意的對比實現自己狹隘的目的。
魯迅說過:「我的確時時刻刻解剖別人,然而更多的是無情地解剖自己。」真正的智者總是從自身尋找問題根源,正如孔子所言「吾日三省吾身」,發現自己的不足,從而改正,而非貶低他人來尋求自我的安慰。
經常說別人短處和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可以說是「存心不厚,識量太狹」。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這種人不僅是情商低,還必然給自己招來怨恨,埋下禍患的種子。
第四戒:
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要懂得與人分享,而不可獨佔;謀劃事情只能在小範圍內進行,而不能示之於眾。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利益是人人之嚮往。那些越善於跟別人分享利益的人,越容易得到大家的追捧,從而收穫更大的利益,《大學》有云:「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而那些想獨吞利益的人,最後往往會被群起而攻之,成為眾矢之的,財命雙丟。
劉邦問謀士陳平:「我與項王有什麼區別?」陳平答:「大王粗野傲慢,項王謙遜有禮。」劉邦又問:「那你為什麼棄項王而歸我?」陳平答:「對於有功之人,大王不吝惜恩賜,項王則很少封賞。」
正因為項羽不願與有功之臣分享天下的利益,也就沒有多少人願意追隨他,最終就是一個獨利則敗的結局。而劉邦卻把自己所得的利益與部下共享,於是得了天下。
曾國藩早期以道義號召眾人與他一起抵擋太平軍,認為有道義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必然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但是他慢慢發現,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裡,於是就問幕僚趙烈文為何。
趙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曾國藩這才恍然大悟,從此以後對有功的部下大力獎賞,特別是擔任欽差大臣、兩江總督以後,經常利用一切機會保薦幕僚當官。於是曾國藩的幕府大盛,人才濟濟。
謀劃事情則相反,一定要只跟有主見的幾個人一起,而不要與眾人一起。《戰國策》上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因為越大的決策,越需要見識和主見,這樣的人本就是少數;見識不夠的人不能理解,只會拒絕、排斥和破壞。韓非子又說:「事以密成,語以泄敗。」一些機密性的謀劃,成敗的前提和關鍵恰恰不是謀劃如何,而在保密性,一旦泄密,謀劃再好也已註定失敗。
《三國演義》中的董承就是一個例子,董承四處遊說文武能臣,要拿下曹操。劉備、種輯、吳子蘭、王子服,甚至董承的小妾,都知道他的密謀。董承自以為滴水不漏,誰料他的小妾與家奴秦慶童暗通款曲,秦慶童出於舊恨,立即跑去向曹操告密。結果可想而知,一干人等都被曹操殺害。
在今天就是工作中的一些決策,也不要四處宣揚,唯恐眾人不知。很多事情要低調去做,不要太張揚,因為只有如此,阻力才小,障礙才少。
對個人來說,決策一些人生里的重大事情,也不必與眾人商量。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最多和幾個信得過、有見識的朋友商量一下。如果和太多人商量,別人的立場不一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不一定理解你的想法,反而七嘴八舌,動搖你的意志,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第五戒: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
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大多數人一輩子平庸,只因懶惰。庸人敗於懶惰,有才華的人則往往輸於狂傲。
《曾國藩家書》中,曾國藩與子侄們談得最多的就是「勤」「謙」二字。勤能補拙,謙可受益,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常言說,笨鳥先飛,這「先飛」即是勤。庸常人要成功沒有別的決竅,就在一個「勤」字上,否則沒有任何取勝的機會。資質不高的曾國藩,就是勤能補拙、以勤致勝的最好例子。
有才幹的人,又往往容易驕傲。一旦驕傲,就總是過高的估計自己,也極易以輕慢的態度待人。前者導致畫地為牢、閉門造車,後者招人怨恨。即便再有才幹,到了這個地步,離失敗也就不遠了。
曾國藩還告訴子侄們:「開口便道人短長,笑人鄙陋,好發人覆等等,都屬於驕。」他更將這些歸納為「不輕非笑人」。好議論別人的短處,曾國藩認為這是「極驕極傲」,因為會無形之間助長人的驕矜自得之氣,也讓被議論者得知後更為反感憤恨。
這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杜絕驕傲之心的極具可行性的方法——不輕易議論別人,覺察有此心時,便反省自己的驕傲處。
翻開歷史,再想想身邊,這一戒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平庸的人基本上都是好逸惡勞、怕苦怕累,最後只能一事無成。有才華和能力的人往往恃才傲物,該低頭時總是不肯低頭,最後導致災禍。
第六戒:
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
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要做大事,首先需要深厚的閱歷和識見,並以才能作為輔助;凡是要成大事,一半在於人的謀劃,一半要看天意。
這告訴我們的其實就是一句話:「盡人事,聽天命。」前半句重點就是「盡人事」,後半句重點就是「聽天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事事儘力而為,積極進取,才合乎天道之剛健,也才有成功的可能。世事複雜,變化難料,沒有人能夠完全掌控一切,很多難以預料的因素會決定成敗。這就是「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曾國藩這句話最珍貴的啟迪,就是告訴了我們一種立於世間最好的姿態——做事全力以赴,心中安詳從容。入世與出世的圓融,以出世心做入世事的真諦,都在這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