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隆中對沒能助蜀漢統一天下?其實在三顧茅廬的時候就註定了!
隆中對是諸葛亮為劉備定製的制霸一方的戰略,蜀漢也是大致按照這個戰略進行發展的,但是最終蜀漢依然是難逃滅亡的命運,是不是這個戰略在制定之初就有這致命的缺陷,讓蜀漢在戰略上就無法統一天下呢?
蜀漢的失敗從夷陵之敗開始,諸葛亮沒有先規劃好吞併東吳的計劃,失荊州之後,劉備最大的目的並不是報仇,而是借用這個理由吞併東吳,依仗天險劃江對峙。當時的劉備集團正處於最強盛的時期,曹魏元氣大傷,東吳由於軍事體系的問題,在佔了荊州之後並無與劉備交戰的資本。如果曹魏不在伐吳的過程動手,那麼劉備會死磕到底,畢竟名正言順,而且機會千載難逢,而曹魏在東吳被吞併之後,也可以撿點肉吃。如果曹魏在這個過程中動手,會讓劉備背上「與漢賊同謀」的惡名,這是劉備不能接受的,那麼劉備必定會接受東吳所提出的要求(割荊州,獻主要參與者人頭)聯手對抗曹魏,曹魏占不到便宜不說,沒準還得挨頓揍。
如果劉備伐吳成功,憑藉關中,蜀道,長江天險,獲取資本和曹操爭奪天下,但是,那群沽名釣譽的傢伙不願意違背「漢賊不兩立」的大方針,而極力反對,導致劉備伐吳的勝算大大降低,再經歷夷陵之戰,劉備集團已經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資本。
其實隆中對是對未來十年二十年的大體戰略方向,不可能把怎樣和東吳保持盟友關係都計劃的明明白白,同盟關係是根據現實情況一直要更改方法的,如果所隆中對有漏洞的話,那就是多少沒把江東因素考慮進去。當劉備在長江上游越做越大。孫權必然會出兵制約。再說江東進攻淮南。積年無成。吳軍陸戰太渣。只能向荊州方向擴張了。隆中對提出聯合東吳的戰略計劃,至於怎樣聯合這是戰術問題,不可能在當時就一五一十寫清楚,被東吳反水是後來戰術出了問題而不是十年前的戰略錯誤。
按照當時的形勢,諸葛亮未出隆中而知天下三分,這在當時的所有人當中算頭一個,無論是曹操孫權還是劉備,都沒能預料到,只憑這一點,諸葛亮都足以驕傲了。更別說,劉備只有在得到諸葛亮的輔佐之後,才有了清晰的戰略規劃,最後才能在最不利的情況下奪得荊益,成就帝業,這在當時,連對手都稱諸葛亮乃天下奇才,諸葛亮的好朋友徐庶都自認不如。
隆中對的戰略意義已經達到了,還平白無故拿到了漢中。隆中對的極致便是三分天下,劉備能做漢中王,他諸葛亮能從一介白衣做到權傾朝野的大臣。他能得到他想要的。夢想與現實要分開,天下是一塊蛋糕,都得到自己想要的,何樂而不為。就算關羽荊州不敗,也只能落個三分天下。荊州在孫,才能有和劉備聯合的資本。荊州在蜀,劉備便可一日下江東,不管他劉備有沒有跟曹操劃江而治的想法,他孫權也不想見到荊州在劉備手裡。所以說,隆中對已經達到了諸葛亮跟劉備的戰略目標。
其實劉備應該明白,在他三顧茅廬的時候,就註定很難一統天下,因為當時曹操已經佔據了北方,大局已定,劉備最多只能做一個偏安一方的朝廷,如果這個朝廷想大一點的話,要麼也和魏國一起瓜分吳國,要麼和吳國從魏國身上啃下些肉來,總之想一統天下是不可能了。
在失去荊州後,蜀漢就徹底失去了爭奪天下的能力,因為自古以來割據四川的政權,除了劉邦,從王莽時期的公孫述,到民國川軍劉湘,沒有一個出川一統天下的,都是坐守天府之國,最後滅亡。他們都沒做過嘗試嗎?都失敗了!根源在於蜀地交通不便,陸路運輸糧草成本太高,無法支持統一戰爭,只能作為大王朝的糧食,人力資源供應地。
※冉閔其實不是英雄也不是魔頭;很多人都沒搞懂一件事!
※擁有80萬禁軍的北宋被6萬金人攻破都城,這個坑貨或可說明問題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