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衣袂飄飄彰顯華夏之美,上大學子調研:今天青年如何愛漢服?

衣袂飄飄彰顯華夏之美,上大學子調研:今天青年如何愛漢服?

衣袂飄飄彰顯華夏之美——「漢服」,這個文化名詞,近年來在青年中頗為熱門。據不完全統計,滬上高校中,以漢服為主題內容的學生社團近20個,應者雲集。今天的青年,如何愛漢服?上海大學學生做了詳細深入的調查和訪談,結果有些在意料之中,有些在意料之外。

「穿龍袍都可以」

此次調研的負責人,上海大學文學院大三學生周映雪,本身也曾擔任校內重華漢服社社長。15歲開始愛上漢服的她,對這個當下熱門有著自己的溯源——中國服飾歷史源流,古書典籍中留下了種種傳說。關於衣服的發明,或許不免附會,像遠古其他事物的創始一樣,照例要歸功於三皇五帝。戰國時人撰寫的《呂氏春秋》、《世本》提到,皇帝、胡曹或伯余創造了衣裳。及稍晚的《淮南子》敘述更為具體:「伯余之初作衣也,剡麻考縷,手經指掛,其成猶網羅;後世為之機杼勝復,以便其用,而民得以揜形禦寒。」……中國服飾的源頭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舊石器時代晚期。

漢服的歷史則要追溯到漢民族王朝的確立,目前普遍共識的定義中,將漢服全稱定義為「漢民族傳統服飾」,從黃帝即位到公元17世紀中葉即明末清初,在漢族的主要居住區,以「華夏-漢」文化為背景和主導思想,以華夏禮儀文化為中心,通過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獨特漢民族風貌性格,明顯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傳統服裝和配飾體系。與漢人一詞類似,漢服中的「漢」字的詞義外延亦存在著由漢朝擴大為整個民族指稱的過程。如《馬王堆三號墓遣冊》關於「漢服」最早的記載:「簡四四『美人四人,其二人楚服,二人漢服』」中的「漢服」是指漢朝的服飾禮儀制度,即《周禮》、《儀禮》、《禮記》里的冠服體系;而成書於唐朝的《蠻書》的記載:「初襲漢服,後稍參諸戎風俗,迄今但朝霞纏頭,其餘無異」中的「漢服」指的則是漢人的服飾禮儀制度。由此可見,漢服不僅是一類服飾的總稱,更是一種禮儀制度的體現。

「在我看來,漢服也應該是日常服裝的一部分,在材質、樣式上沒有嚴格限制,穿龍袍都可以,」姑娘語出驚人,在她與其他五位同學的調研中,滬上高校漢服社團地圖,輪廓逐漸浮現。

粉絲多「活粉」少,實踐熱、科普冷

「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周映雪看來,高校漢服社團,也承載著積澱與傳播的功能。

高校中,漢服社的名字往往最美。上海大學有「重華」、復旦大學有「燕曦」、上海海洋大學有「臨淵」、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有「振鷺」、上海師範大學的是「猗蘭」,華東師範大學的名為「洛瑛」……令人聞之嚮往。

調查發現,在社團規模上,各大滬上高校漢文化社團的規模均屬於大容量的社團。復旦大學燕曦漢服協會在編373人、華東理工大學國風尚觀漢服社80人、東華大學漢服協會93人、上海外國語大學河洛文化社150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雅儀華韻漢文化社266人、上海立信會計金融學院振鷺傳統文化社130人、上海對外經貿大學SUIBE思齊漢服社198人、上海師範大學猗蘭漢服社402人、上海大學重華漢服社400人。

從獨立活動的數量來看,復旦燕曦漢服協會平均每年10次左右、上海海事大學我的中國風漢服社平均每年5次左右、華東理工大學國風尚觀漢服社平均每年6次左右、華東政法大學漢韻漢服社平均每年12次左右、東華大學漢服協會平均每年9次左右、華東師範大學洛瑛漢服社平均每年7次左右。

一系列數據表明:在社團人數和規模較大的背景下,各大滬上高校漢文化社團的活動數量、表演以及獲獎,這方面的數據卻並不醒目,即活躍度與人數不成正比。這一點,在深入校園,進行隨行採訪時,調查小組有了進一步認識。每個社團真正參與活動的人數都不多,有時只能達到百分之十的數量。往往兩三百人的社團規模,參加傳統文化相關活動時出席人員數量在十五至三十人。隨著年級提升、學習任務的繁重,參加的「活粉」(積極活躍的愛好者)呈現下降趨勢。

同時,比對發現,青年學生漢文化社團中,普遍存在「實踐類活動參與度高,科普類活動參與度低」的現象。實踐類活動給青年學生的參與感更高,無論是祭祀、禮儀或者手工製作,這一類具有儀式感或者動手樂趣的活動更受歡迎。相對而言,科普類活動主要以教室授課的形式,基於ppt和實物進行形制的教學,讓社員了解到在漢服的形制中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當代青年學生普遍把社團活動作為自己課餘時間放鬆的場合,因而,這種與平常上課相仿的教學並不特別受歡迎。

社會影響力有待提高

在一份針對上海大學生的隨機調查問卷中,兩個問題的答案挺有意思。

「你覺得應該在重大活動中也使用漢服,讓漢服活躍在生活中的角角落落嗎?」這個問題,回答「漢服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的佔74% ;回答「漢服作為歷史文化的產物,應該以一種文化現象來看待」的佔26%。

「穿漢服的場合應該是?」這個問題,回答「日常生活中」的佔11%;回答「過傳統節日」的佔37%;回答「聚會,會見友人」的佔23%;回答「只在家」的佔29%。

「建設熱情有餘,建設方式需要改善,社會影響力有待提高」,這是調研小組同學分析數據後得出的結論。

首先,當代青年普遍擁有短期維持的熱情。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購買商品給購買者本身帶來的跟風或滿足感,一方面是穿著小眾服裝帶來的新奇感。然而,若不是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喜愛的激情,是無法作為堅守和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情感支撐的。

漢服社團本身應當如何建設,如何成為具備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在採訪中,許多漢服社團負責人提到組織不支持不作為的情況。這一點上,尋求外力的支持並不容易。漢服社團應當做的,是提升自身的學術水平和宣傳能力。一個在中國古代服飾史方面有相當的學術研究,同時有能力進行傳統文化宣傳活動的社團,是受到校內組織和校外組織歡迎的。此外,漢服製作和銷售行業的畸形發展也是抑制當代青年認識漢服、了解漢文化的因素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歷代名家書《心經》
孔宣屬於哪個門派?明明是准聖級別,為何卻甘願做商朝一個總兵?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