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三百年書法風雲 ——《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讀後
回望三百年書法風雲
——《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讀後
周 博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我們的書法出版事業取得了長足進展,很多書法家和書法愛好者,都能夠近距離接觸歷代傳統書法資源,正是得益於碑帖影印本的大量出版。那些以前難得一見的書法經典作品,終於進入了尋常百姓家。碑帖資料的普及,為當代書法繁榮,起到了無可替代的推波助瀾作用。
但是,我們的書法資源出版工作基礎太過薄弱。大多數工作,都是補課式的,缺少規劃,更缺乏學術引領。大家的關注點,更多集中在魏晉、兩漢、宋元、明清一些極具代表性的名家名作上,就連商周金文這樣的重要藝術史成果的挖掘、整理、出版,也是在近些年才逐漸興盛起來。而對晚明以降,特別是清代至民國這三百年書法成果的梳理,長期以來都是一個盲區。
我們講傳承流變,當然不能不深入研究二王,唐宋名家這些偉大的傳統,但同時,也絕不能忽略近現代以來書法史的豐碩成果,這正是這套《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出版的意義所在。我認真讀過這套書,覺得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突破。
一是在書家的選擇上,既有鄧石如、吳昌碩、吳讓之、康南海、趙之謙、弘一等有著眾多作品和出版資料行世的書法大家,也有像包世臣、俞曲園、李瑞清、沈曾植這樣享有大名,但作品流傳並不是很多的學者型書法家。
二是在作品的選擇上,主要傾向於過往極少出版的大家精品。如鄧石如《篆書陰符經》,包世臣《女子白真真詩冊》,楊沂孫《篆書詩經》,俞曲園《篆書五種》,沈曾植《海日樓遺墨》,康南海《開歲忽六十詩稿》,清道人《臨毛公鼎》《臨散氏盤》,齊白石《借山吟館詩草》等等。這些書家,大家都很熟悉,而這些作品,少有出版,對於廣大書法愛好者來說,都是比較陌生的。
三是在版本選擇上更多地注重學術需要。很多作品,在民國時期出版過,今天再次出版,真跡已然難覓,只有退而求其次,翻印珂羅版。從印刷效果上,可能未必是第一流的,但他的資料性、研究價值、參考意義都是第一流的。這也看出編者的視角,主要是為了彙集成果,推進學術傳承,而不是以賣相和受眾多寡為選錄標準。
四是對卷首題籤、正文、跋文,均做了釋文,並分別予以標明,更加便於閱讀、整理、考訂。做過類似工作的朋友,更能體會他們的用心和付出。
近三百年來,碑派書法的勃興、碑帖融合的過程、書法審美的演變和轉型,都值得書法人回望、審視、總結。書法界對於近三百年書法理論與創作情況的勾沉梳理,只是剛剛起步,做的工作還遠遠不夠。《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萃》的出版,無疑是開啟和助推了這一進程,從這一層面來說,這套書的意義,絕不僅僅是為我們臨摹與創作提供了更多資鑒。我們的出版人、書法理論研究工作者、書法創作的參與者,都能夠在這個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做更多條分縷析的研究,對於我們更加全面、深刻地認識書法傳統,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我們為這套叢書的出版鼓呼,給予他們更多支持,才能有更多的朋友投身到這項工作中來,對近三百年的書法實踐成果進行一次次的深入挖掘,湧現出更多優秀成果。
(周博,別署坦齋,河北山海關人。自幼學書,兼及文史。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會員。)
承數千年文脈餘韻,覽三百年書道風雲;獨家珍本, 絕版再現;選目謹嚴, 考釋精當;風格多樣 ,氣象萬千;誠意之作,希君鑒藏。《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1-3輯全34冊)
總策劃:深圳市越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
總主編:仲 威 譚文選
出版社:嶺南美術出版社
總定價:1535元
盛世藝拍尊享優惠價:998元(包郵)聯繫電話:15899791715(加微信)或點擊最下方「閱讀原文」進入商城下單
總 目
第一輯 (10冊)
1 、白雪道人自書詩卷 / 王 鐸 45
2 、王良常篆書詩經 / 王 澍 60
3 、鄧石如篆書陰符經 / 鄧石如 65
4 、伊墨卿壬申初草冊 / 伊秉綬 40
5 、包世臣書女子白真真詩冊 / 包世臣 40
6 、陳曼生書許大夫志 / 陳鴻壽 40
7 、吳讓之篆書二種 / 吳熙載 35
8 、吳讓之篆書聖教序選句 / 吳熙載 35
9 、何紹基書鄧完白墓誌 / 何紹基 35
10 、楊沂孫篆書詩經 / 楊沂孫 55
第二輯 (13冊)
11、 俞曲園篆書五種 俞 樾 65
12、 趙之謙南唐四百九十六字 趙之謙 45
13、 趙之謙二金蝶堂選墨(上下) 趙之謙 70
14、 翁松禪寫書譜墨跡 翁同龢 55
15、 吳大澂摹彝器款識真跡 吳大澂 35
16、 吳大澂論金石手札選 吳大澂 55
17、 吳大澂篆書白鶴泉銘 吳大澂 35
18、 吳昌碩苦鐵碎金選墨(上下) 吳昌碩 75
19、 沈曾植海日樓遺墨 沈曾植 60
20、 康南海開歲忽六十詩稿(上下) 康有為 60
第三輯(11冊)
21、 曾熙翰墨 曾 熙 55
22、 齊白石借山吟館詩草 齊白石 65
23、 羅振玉臨篆隸二種 羅振玉 40
24、 清道人臨毛公鼎 李瑞清 50
25、 清道人臨散氏盤 李瑞清 50
26、 于右任行楷翰墨選 于右任 40
27、 譚延闓廬山紀游墨跡 譚延闓 40
28、 王福庵篆書詠懷詩 王福庵 55
29、 弘一小楷二種(上下) 李叔同 90
30、 張謇行楷二種 張 謇 45
出版說明
一:《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歷經數年鉤沉整理,萃取近三百餘年有代表性的書家之絕版稀見法書結集而成,先期出版第一至第三輯,共計三十種,若蒙讀者喜愛,我們將繼續努力,後期推出更多的名家佳作,以饗讀者。
二:本叢書所選用之底本,均經過項目專家組之審定。
三:本叢書採用影印的方式製作出版,以最大程度地忠實於原稿為原則,對於原稿中的筆畫缺損、墨色濃淡均不做修整,保持原稿書作的原始風貌。
四:本叢書對作品之卷首題籤、正文、跋文均做釋文,並分別予以標明,以便讀者參照作品閱讀、理解。
五:缺文、衍文均以一一標註,對於缺文,查證有關資料可以補全的,努力補全,方便讀者能根據書作貫通上下文,從文本內容和創作形式兩個方面去把握作品的內涵,請讀者明辨之。
六:因通假字、古今異體字頗多,以及原作中或有書寫錯訛,釋文均依照原始書作,一般不做對應字的修訂,不能認讀之字以口標出。
七:本叢書釋文均以簡體中文譯註,如原作中繁體字沒有相對應的簡體,則取原字。
八:金石文字因各家考釋不同,參照國內相關學術出版物的譯註而做釋讀,對於部分金石碑版的名家臨本,因存在節臨的情況,所以未做句讀。
九:為便於讀者學習借鑒,對於部分作品中的注文、引文、插文,以及上T款,釋文以小一號楷體予以區分。
十:鑒於編者水平有限,有不當之處,敬請方家指正
01 白雪道人自書詩卷 / 王鐸
《白雪道人自書詩卷》是張大千先生丁卯十一月在上海購得的,隔了兩年,也就是民國十七年交由神州國光社出版發行。這個詩卷的內容是王鐸的自作詩,落款比較簡單:「近作請正,門生王鐸頓首,老師尊前。」沒有具體的書寫時間,和王鐸成熟時期的書法面貌不同,起筆大都露鋒,行筆時稍稍偏側出鋒,筆力留末端,以刷為主,深得宋代米芾風檣陣馬、淋漓痛快的妙處。結字比較縱長,時正時欹,章法隨勢而就,上下掩映,疏密變化多端,已經能隱約窺見晚年的面貌。
02 王良常篆書詩經 / 王澍
《王良常篆書詩經》:王澍,運筆勻圓瘦勁,筆勢精妙潔凈,結字勻稱端莊,工穩嚴謹,法度分明,規整森嚴。筆畫雖纖細,但筆力內凝,入規出矩。字字結構穩健,火候純熟,頗有法度,能看出凝重醇古的藝術個性,為傳世書法之精品。清代書法家翁方綱所說「篆書得古法,行書次之,正書(楷書)又次之」,的是確評。其篆書對晚清時期元朱文篆刻影響巨大,近代元朱文篆刻大家陳巨來《安持人物瑣議》中曾坦言,他曾搜購四本王良常的篆書法帖學習,對其元朱文篆刻藝術有較深刻的影響。王良常篆書法帖傳世並不多見,版本殊珍貴,幾經搜羅,得此篆書《詩經》,影印行世,以為書法篆刻研習之借鑒。
03 鄧石如篆書陰符經 / 鄧石如
鄧石如篆書《陰符經》原作為四條屏,與平日所見流美整飭的篆書不同,主要表現在方筆和圓筆並用,筆方顯剛則渾樸厚重,筆圓顯柔則清秀洒脫,有一種對比的美。尤其長腳曳尾的處理上頗有特色,使字在不齊中見齊,參差中見平穩。整幅作品端莊中有洒脫,遒勁又婀娜,間以金文大篆穿插別有生趣,既有古法的傳承,又不乏自身新意,筆法和結體的變幻深得《三公山碑》《天發神讖碑》的神髓。李兆洛云:「完白翁之《陰符經》,乃僅見之作,意取參古文小篆而用之。行筆則一以獵碣為法,可為後來作籀者軌範。」可見此類獨特風格之作,為鄧石如存世作品所僅見,殊為珍貴。
04 伊墨卿壬申初草冊 / 伊秉綬
沙孟海先生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說:「伊秉綬是隸家正宗,康有為說他集分書之成,很對。其實,他的作品,無體不佳,一落筆就和別人家分出仙凡的界限來。」伊秉綬行書的奇逸渾厚與方正重拙的隸書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伊氏行書於顏真卿《祭侄文稿》《送劉太沖序》用功*深,並於行筆中融入隸書的韻味,書風獨具特色。《壬申初草冊》作於嘉慶十七年,伊氏時年五十九歲,距其離世僅三年,算是極晚年的書作了。書法楷、行、草相間,結體略修長,不僅有顏真卿的筋骨,線條上更見韌性,筆、劃間顯露濃重的章草、隸書意味,古意盎然,確屬晚年作品中的佳構。
05 包世臣書女子白真真詩冊 / 包世臣
《白真真詩冊》作於嘉慶乙丑,時年包氏才三十一歲。白真真,傳為吳門才女,其傳未可考,亦有人言:其人為偽托。傳其父歿後,未出嫁,慨然出遊,所過之處,皆留有詩作,頗多諷喻,語意秀出。被稱為「女子之豪傑」,本冊為包世臣手書的傳為白真真所作的《留仙亭題壁詩》,後附補錄書後舊稿,跋於詩後,乃五十歲後所作,語多感懷,並在款識里表達了他的書學主張。該作品用筆強調提按,通篇點畫飽滿,行筆縱逸互用,神情間似有蘇東坡的影子。結體左低右高,橫、豎呈側斜之勢,橫筆尤為明顯,應是其初涉碑學時期的面貌。他又於道光甲申、丁亥間再次題跋補錄舊稿,同是楷書,但面貌已經完全『北碑化』了,脫胎於鄭道昭『白駒谷題名』而更飄逸、更靈動。
06 陳曼生書許大夫志 / 陳鴻壽
《陳曼生書許大夫墓誌》系用隸書寫就,字數有千餘,用筆嚴守古法,筆筆中鋒而力透紙背,結體突破了清人隸書一味臨仿漢碑的窠臼,營造出簡淡的意趣,金石氣十足,面貌居然與一九九一年在河南偃師出土的東漢《肥致碑》有共通之處,確實是陳氏隸書成熟時期的代表作。
07 吳讓之篆書二種 / 吳熙載
本冊為《團扇銘》與《山海經圖贊》合冊,《團扇銘》上款「稼孫」是魏錫曾,其嗜印有奇癖,謔號印奴,日事筆硯,於金石拓本、名人印蛻彙輯甚富。《山海經圖贊》則是寫給沈樹鏞的,沈氏字均初,是咸豐、同治間著名的金石家,所蓄善本手帖尤多。此兩種篆書面貌相近,大致書於同時。因為寫給同道,所以非常用心,點畫舒展飄逸,結體瘦長疏朗,行筆穩健流暢,圓勁流美。黃賓虹曾說:「吳熙載篆書純用鄧法,揮毫落筆,舒捲自如,雖剛健少遜,而翩翻多姿,有他新的面目。」以此語來評論這兩件作品,最是妥當。
08 吳讓之篆書聖教序選句 / 吳熙載
《吳讓之篆書聖教序選句》用筆渾融清健,篆法方圓互參,體勢展蹙修長有「吳帶當風」之妙,是學習和研究清代篆書的上佳範本。吳熙載是包世臣的入室弟子,繼承了包氏衣缽,行書和楷書皆恪守師法而自成面目,給人以清澹甜潤之感,沙孟海在《近三百年的書學》中評論道:「吳熙載篆書純用鄧法,揮毫落筆,舒捲自如,雖剛健少遜,而翩翻多姿,有新的面目。」
09 何紹基書鄧完白墓誌 / 何紹基
《鄧石如墓志銘》原件藏故宮博物院,篆首書出自曾國藩之手,李兆洛撰文。該作品為何紹基緬懷前賢故友所寫,作品為楷書,將顏真卿寬博的結體與歐陽通挺峻的筆勢相結合,又融入北碑的筆法,點畫遒勁渾厚,何紹基特有的回腕執筆法使線條有輕微顫動,更顯蒼勁的意趣。
10 楊沂孫篆書詩經 / 楊沂孫
《楊沂孫篆書詩經》冊沒有標明創作的年代,與晚年醇和的面貌有較大差異,大致是其篆書成熟期所寫。該冊通篇用筆凝練勁拔,既剛且韌,亦方亦圓。縱向筆畫的收筆受《天發神讖碑》的影響,大量懸針,收筆飛白,多有石鼓文及鐘鼎文的意趣。整篇結字趨於方正,上緊下松,字與字之間繁簡有變,欹正互用,確能達到其自評的:「與鄧石如相頡頑,得意處或過之。」
11 俞曲園篆書五種 俞 樾
光緒丁未年秋《俞曲園篆書五種》由江蘇省印刷局出版發行的,俞樾亡於這年的二月,推想應是弟子紀念老師而有意編定發行的。俞樾隸書較為常見,而篆書並不多見,此本殊為珍貴,書中收錄俞樾篆書五種,《奏定文廟祀典記》字徑略大,寫得甚是工穩,筆法起止處的頓挫有些鄧石如的意味,結字上可以看出些許受到吳大澂的影響。《先府君家傳》等四種的字徑大小不同,面貌也稍有區別,字形較吳氏略長,規整處亦不如吳書,但通篇洋溢的濃重文人氣息是一脈相承的,與吳大澂字中的金石味存在明顯不同。令人感受到俞樾深厚博大的學養,且不止於重視求學問,也同時重視品德修養。故此書是研究俞樾書法風格和學術史的重要資料,有重要借鑒的研究價值。
12 趙之謙南唐四百九十六字 趙之謙
趙之謙三十五歲之前作品大都為行書,大抵是顏體範疇,溫雅洒脫,與何紹基有相通處。《南唐四百九十六字》寫於同治四年,趙之謙時年三十七歲。顏體的面貌已經不見,字形易長為扁,點畫明顯帶有北魏碑誌恣肆緊結的特點。雖不如晚年作品的渾厚與暢快,但雄強剛勁的碑體特點已經彰顯,確實是他書風轉變期的佳作。
13 趙之謙二金蝶堂選墨(上下)
《趙之謙二金蝶堂選墨》收錄趙氏作品六十餘種,將其各時期的精品力作彙集一冊。書體上篆、隸、真、行、草五體皆備,形式涵蓋「匾額」「楹聯」「扇面」「中堂」「橫披」「條屏」等。該書的整理出版將對廣大書法愛好者全面認識趙之謙的書法面貌,探究其書風的演變具有較大的學習和研究價值。
14 翁松禪寫書譜墨跡 翁同龢
《翁松禪寫書譜墨跡》是翁同龢外甥,俞鍾鑾的藏品。是冊寫的是唐人孫過庭的《書譜》,結體雖未遠離孫書,但行筆豐腴跌宕、天真爛漫。既有宋人尚意書風的朗逸姿態,又兼及有魯公的雄強氣魄,一氣呵成,純是翁氏自家稿書的面貌。用楊守敬《學書邇言》說:「松禪學顏平原(顏真卿),老蒼之至,無一雅筆。同治、光緒間推為第一,洵不誣也」,以此語來評此作尤為貼切。
15 吳大澂摹彝器款識真跡
《吳大澂摹彝器款識真跡》是吳氏臨摹金文的經意之作,寫於界格中但沒有被約束,大小參差,左右穿插,極盡騰挪,對商周金文進行了整理,風格古樸厚重,朴茂淵雅。這次將其整理出版,希望為書法愛好者學習篆書提供更多可資借鑒學習的資料。
16 吳大澂論金石手札選
本書主要收錄了吳大澂致王懿榮信三十餘封,內容皆有關金石碑版與文字學的研究。這批手札的內容長短不一,以行書為主,少量用楷書寫就。他點畫紮實,結體規整的行書頗為可觀,規距方正中有變化,尤其在不經意間所寫的尺牘里更能看出金石的意趣來。吳大澂的手札不僅有很高的書法藝術價值,對於晚清時期的金石學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17 吳大澂篆書白鶴泉銘
光緒十八年吳大澂攜帶同僚好友登湖南長沙嶽麓山,《白鶴泉銘》是其尋訪泉水的一篇紀念文字,用小篆寫就,不同於李斯、李陽冰修長的結體,吳氏篆書較為方正,顯得淵雅朴茂,渾厚端莊。將這兩種面貌不同的篆書作品結集出版,希望對書法愛好者學習篆書提供便利。
18 吳昌碩苦鐵碎金選墨(上下)
此冊吳昌碩臨《石鼓文冊》是臨天一閣北宋本,朴茂雄強,蒼茫古質,厚重中透著靈氣,給人以大氣磅礴、排山倒海的藝術感受。行書《為葛書征書聯》結字狹長,用筆豪肆老辣,加上波狀線條的跳蕩靈動,形成蒼茫高遠、立體感極強的筆致,有豪放縱逸的動勢。正如沙孟海先生所說:「常是正鋒運轉,八面周到,勢疾而意徐,筆致如萬歲枯藤,古樸拙見。」《西泠印社記》是為紀念西泠印社成立而書寫的碑文,辭章與書法俱佳,是其人書俱老時期小篆藝術風範的傑作。
19 沈曾植海日樓遺墨
《沈曾植海日樓遺墨》,收錄沈曾植書作三十二件,書體涵蓋了楷、行、草三體,內容中有抄錄前人的詩文、臨帖學書、題跋等多種。《小楷跋虞集〈道園遺稿〉》字徑略小,字形偏扁,用筆精到,屬中年未變法前的面貌。《〈花間集〉題跋》的結字既有橫向打開,又有縱向拉長,字形安排顯得大小錯落。《跋〈山谷外集〉》的面貌較為特殊,明顯可以看出受到「流沙墜簡」「李柏文書」的影響。《竹垞論畫絕句》寫於壬戌之秋,與上海博物館藏《王維終南山詩》同為沈氏最晚年之作,書寫時對於用筆的輕重、結字的大小、章法的安排都已然全無計較,隨意揮灑,一任天然,完全進入了自由的空間,可謂信手偶得的佳構。
20 康南海開歲忽六十詩稿(上下)
《康南海開歲忽六十詩稿》書於丁巳年, 也就是民國六年, 康有為時年五十九歲。此作品用筆遲送澀進,常常迅起急收,腕下功夫精深。雖是小字,但筆畫如大刀長戟,豪邁真率,筋豐力滿,痛快淋漓,有大字的圓渾蒼茫之感,饒有漢人古意,確是其晚年經意之筆。
21 曾熙翰墨
本冊收錄《衡山趙先生墓碑》《曾農髯遺迹》兩種書作。《衡山趙先生墓碑》碑額為篆書,一改清代篆書停勻的慣例,以《散氏盤》的結體寫出,每字大小不一,字勢相異,錯落有致。正文為隸書,用筆雄渾醇厚,剛柔相濟,可見《華山廟碑》的筆意。行筆過程中加以輕微波折,線條上表現出遲澀的趣味,質樸老辣。《曾農髯遺迹》內的長聯,字寫得松而不散,隨意中能見法度。吳學士軸亦是行書,不求工整,溫雅蕭散,尤其是第二行的「欲」字的捺筆,與南北朝寫經殊無二致。
本冊收錄曾熙各體書作,形式多樣,諸體皆備,較為全面地體現了曾熙用筆渾樸、結字古質、溫厚恬和的藝術風貌。值得深入研究、學習。
22 齊白石借山吟館詩草
借山吟館詩草》為齊白石四十歲後的十餘年間所作,書體尚是中年時所用的金冬心體,厚重質樸。字體隱約間似受顏魯公影響,豎筆粗,橫筆細,字徑雖小,卻有大字的氣勢,可謂白石老人中年時期用心寫就的佳作。
23 羅振玉臨篆隸二種
羅振玉臨的《秦公敦》,字形上受到《石鼓文》的影響,點畫位置妥帖,結體勻整,中鋒篆法,圓勁雋秀,更多的是自家面貌。臨的《朝侯小子碑》線條方折居多,用筆工穩,風格清雅,端莊嚴整,透出濃濃的書卷氣。
24 清道人臨毛公鼎 李瑞清
清道人所臨之《毛公鼎》大抵與《散氏盤》時間相近,面貌一致。金文拓本字小,難於臨摹,平日所見如吳昌碩臨本多出於己意,羅振玉篆法謹嚴。李氏臨本氣韻高古,樸拙中有天趣,現將兩種金文臨本分別出版,以期對廣大金文愛好者有借鑒與研究之益。
25 清道人臨散氏盤 李瑞清
《清道人臨散氏盤》自跋全文:「容恢五弟年始三十,飽更憂患,自南洋歸,氣益靜,行益謹,多購書籍,將力學海外。近復學書,問筆法於余。書法雖小道,必從植其本始,學書從篆入,猶為學之必自經始。余近寫《鄭文公》,好習《散氏盤》,因為臨之,他日學書有悟,當知古人無不從鼎彝中出也。」上款「容恢」是其的堂弟李容恢。李瑞清此作線條澀而韌,古拙質樸,筆勢收中有放,字勢錯落,突破了晚清書家寫篆書的窠臼,是他篆書中的精品。
26 于右任行楷翰墨選
書中收錄的對聯和杜詩等書跡創作之時,于右任的書法尚未受王世鏜的影響,處於學習魏碑行楷書的成熟階段。其中《詠鷗》一篇不追求技法的純熟與布置的穩妥,用筆質樸簡潔,結體自然隨意,點劃隨勢鋪展,能看出書寫時一任自然,佳妙處與蘇東坡《黃州寒食帖》似有共通之處,真可謂於氏「無意於佳乃佳」的妙構。
27 譚延闓廬山紀游墨跡
譚延闓四十歲後遍臨歷代名家法帖,書風大變,形成了譚氏寬博溫厚、含蘊性靈、雄健開闊的行書面貌,受到時人推崇。《譚延闓廬山紀游墨跡》書於民國十九年六月,而其卒於同年九月,可謂是他最晚年的作品。是冊書法筆法靈巧多變,藏鋒力透,豐滿圓潤,揮灑從容,神理上與劉石庵有共通之處,而渾健大氣方面又有錢南園意味,可算是譚氏晚年書作中的佳作。
28 王福庵篆書詠懷詩
是冊書法用筆規整勻凈,溫潤勁健,筆酣墨濃,提按、轉折圓潤渾厚的效果似鑄刻般。結體嚴整,強調虛實對比,整飭之中融入金文的穿插,運用伸縮挪讓、大小穿插的表現手法,使章法疏密有致而虛實相生,守規矩的同時能不失靈動,反映了王福庵在小篆把握上的成熟和表現上的極致。
29 弘一小楷二種(上下)
本書收錄的弘一法師手書《妙法蓮華經》係為性常法師掩室而作。掩室即是關門,於佛教中可解釋為閉關、禪定之意。大師不僅寫經相贈,更有著名的「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傳世,掩關之竅要在文中一一列明,殊為細緻。《佛說阿彌陀經》書於一九三六年,這一年的春天弘一法師卧病草庵,數月方愈,病後移居鼓浪嶼日光岩(即跋中所言之古浪日光別院)。兩件作品都寫於福建泉州,時間僅相距一年,此時寫經面貌與中年時期的挺硬魏碑體有明顯不同。用筆上強調了魏碑與帖學的融合,筆畫間的疏密對比也進一步加強,並配以修長的字形,構成了清癯中見活潑的書法特色,確是弘一法師晚期書法中的代表作。
30 張謇行楷二種
張季直的《西湖載鶴圖序》書於光緒三十四年,內容是序文,行筆中帶有明顯的楷書筆法,用筆精到,字與字之間的筆勢若相連屬,結體俊秀,有柳公權碑刻般的骨力。作於民國四年的《渡海亭記》則是張氏碑版楷書的代表作,用筆絕無一絲偏側,結體橫平豎直,能窺見唐人楷法的法度。雄強洞達,沉穩大氣的風格在晚清的書壇亦能佔一席之地。
《近三百年稀見名家法書集粹》¥998.001535
▼點擊「閱讀原文」一鍵搶購!
※文徵明87歲還能寫小楷,5000多字金剛經,放大10倍令人嘆為觀止
※3月3日盛世藝拍平台伺服器升級暫停業務公告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