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按天體現象設計的古村——俞源村
俞源村是大明開國元勛劉伯溫按天體星象黃道十二宮二十八星宿排列設計建造,達到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並要求後人嚴格按設計規劃建設,670年來從未發生過一次洪災,村裡高官貴人層出不窮。
1349年劉伯溫設計改造這個村之前,俞源村旱澇不斷,並常有火災,村民很是苦惱。
精通堪輿之術的劉伯溫經過仔細勘察發現,俞源四周有十一道山崗環繞,有靈瑞之氣,但村中的溪流太直太「硬」,把瑞氣都帶走了,於是設計把村口溪流改為曲溪。
原山溪從村莊東南方流入,改為東西方向橫穿村子,直至村西山腳,復折向北至村口,呈S形流向村外田野。
S形的溪流與四周環山在村口勾勒出一個巨大的太極圖,而S形溪流正好是一條陰陽魚界限,把田野分割成「太極兩儀」。
太極圖直經為320米,面積120畝,與十一道山崗形成黃道十二宮。太極圖置於村北口子上,擋住北方的寒冷空氣和「邪氣」,形成一座「氣壩」, 防止村莊祥瑞之氣外泄,留住了村中的瑞氣。說來奇怪,從此村裡再無旱澇之災。
溪南「陰魚」魚眼處有一棵巨大的白櫟樹,距今已670年,高達27米,被稱為浙江的「白櫟王」。
溪北「陽魚」則稻穀金黃,魚眼處種著旱地作物。
據科學研究,俞源村在地形四面環山,僅有北面一個小缺口,整個村莊就像一隻口小肚大的瓶子,一條小溪從瓶頸處筆直地流出村外。
雨季時,每當大雨過後,山上的水紛紛湧入小溪,溪水流量陡然增加,由於出口狹小,溪道筆直,溪水下泄速度極快,在短時間內瓶頸處就會滯留大量溪水,進而造成漫溢,形成澇災。
山溪改成S形,增長溪道長度,溪道容積加大,緩解了壓力,可使溪水下泄速度減緩。
令人驚奇的是,經過劉伯溫的改造,俞源村不僅旱澇無虞,村泰民富,富甲一方,而且高官貴人層出不窮,自明以降,出現尚書、大夫、撫台、知縣、進士、舉人等293多人,畫家、書法家、醫術家不計其數,被認為人傑地靈的「風水寶地」。
現在村內到處都是劉伯溫的痕迹。俞源村建築各種裝飾中,太極圖極為常見,足足有400處之多。
除了改造溪水的流向,劉伯溫還對村裡的建築做了設計規劃,八卦形排列著28座堂樓,對應星象二十八宿,整體按東方蒼龍七宿、北方玄武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和南方朱雀七宿的方位排列。更為巧妙的是,位於西方「白虎」之首「奎」宿的俞氏宗祠恰好建在北斗星的「斗」內。
據說,俞氏家族之所以人才輩出(明清兩朝俞源出過尚書、撫台、知縣、進士、舉人260餘人),正是因為俞氏宗祠恰好坐落於天樞、天璇、天璣和天權四星所組成的七星"斗魁"之內,而"魁星"又稱為文昌星。
"天上星、地上祠、福佑人",地顯天象,天、地、人合一,也許這就是俞源之所以能長盛不衰之奧妙所在。
而具有防火、鎮邪用的七口池塘(七星神塘),則呈北斗星狀分布,組成「天罡引二十八宿」的布局。
這七口池塘分別位於村內的上菜園、大菜園、六峰堂、水碓塘邊、下田、上泉、下泉,起到旱時救旱、澇時蓄水、火災時救火作用。
村裡的老年人說這七口塘是神塘,填塘肯定要招來災禍。
據村裡介紹,20世紀40年代初,外出謀生的村民俞祖芳回故宅定居,在修繕房屋時,他不聽老人的勸阻,決意要填掉緊靠房屋的一口水塘,結果正屋山牆突然倒塌。
俞祖芳這才感到七星神塘的神秘力量,重又把塘挖了出來,從此完好至今。
農曆六月二十六日,傳說是治水功臣李冰的生日。每年這一天,老百姓也要殺豬宰羊到洞主廟祭拜,以求風調雨順百業興旺。
為紀念李冰生日,村裡還要請劇團演三日四夜古裝戲,習慣的稱作「六月戲」。
奇怪的是,每年演戲期間,即使是久旱未雨的天氣,俞源也總是要下雨,至今仍是不解之迷。
TAG:樹腦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