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一戰史:空戰就這樣粉墨登場了
當第一次世界大戰陸地上的戰線陷入僵局,雙方就開始將戰場擴展到空中,於是飛艇隆重登場了。
這就是齊柏林(Zeppelin)伯爵研製出的齊柏林飛艇,它由鋁製骨架和十幾個充滿氫氣的氣囊組成,外面蒙著綢布,就像個巨大的氫氣球,有200 多米長、20 多米寬。下面由汽油發動機推動,可以攜帶成噸的炸彈。1915 年5 月,齊柏林飛艇首次空襲了倫敦,炸死了7 個人後還扔下一張霸氣的傳單:
我們已經來過,而且還要再來。不投降就是死!
—德國人
巨大的飛艇把英國人嚇壞了,這引發了倫敦的大恐慌,因為英國本土還從未被敵人襲擊過。此後德國飛艇晚上來早上走,時常來騷擾。為了防禦空襲,英國制定了《國土防務法案》,法案規定晚上不能點亮任何東西,以防敵人發現目標。晚上在街上點煙會被罰款,地方法官對此的解釋是:飛行在600 多米高空的齊柏林飛艇可以看到一根點燃的火柴。而且也不能在大街上笑,狗也不允許叫喚,關門的聲音也不能太大,因為這都會引起齊柏林飛艇的注意……但怎麼對付齊柏林飛艇呢?報紙上教人們晚上在鄉間空地上點火吸引飛艇的注意,把它吸引過來後用飛機聚而殲之。這樣確實有效果。但齊柏林飛艇被擊毀後,幾乎所有的小孩都跑去撿飛艇的碎片,英國政府不得不下嚴令禁止這麼做。
到1916 年10 月,齊柏林飛艇在18 個月里向英國扔了近200 噸炸彈,只炸死500 多人,自身損失飛艇80艘,這無疑是賠本買賣,因為這個大氣球不但造價昂貴而且問題多多:首先這個大個頭的氣球很不安全,因為它飛得又笨又慢—準確地說不是在飛,而是在飄,所以很容易被飛機擊中,只要一丁點火星碰到氫氣,就會著火引起大爆炸,最後燒得啥都不剩—連鋁製骨架都會被燒化掉。其次,這個大氣球一遇到大風就真像氣球一樣被吹得不知道飛哪兒去了:1915 年10 月20 日晚上11 艘齊柏林飛艇夜襲倫敦,結果有3 艘被大風吹得一去不回,2 艘被吹到了法國—1 艘被高射機槍打了下來,另一艘在法國南部墜毀。最後德國人才意識到,飛艇戰是無效的,未來的天空屬於飛機。
大戰開始之前,飛機這種新生事物誕生才11 年,還只是一堆蒙上帆布的木架,前端有個螺旋槳,只能飛1500~3000 多米高,時速僅96 千米。大風甚至可以把它吹散架。為了防止冬天飛機發動機里的潤滑油被凍住,只得用蓖麻油代替潤滑油,而這種蓖麻油發出的煙霧會直接噴在飛行員臉上,讓人要多難受有多難受,吸入這種煙霧1 個小時就等於喝了幾勺的瀉藥。
戰爭剛開始時,法德兩國各有200 來架飛機,英國則有不到100 架。一開始, 這些能飛的新式武器只負責空中偵察,因為雙方都想知道對方在戰壕後面幹什麼。他們飛到敵人陣地上空,拍下他們的位置。法軍飛機就曾偵查到德軍向巴黎進軍的動向。後來飛機開始負責指引大炮的轟擊方向,有時還向對方陣地撒撒傳單,譬如:「歡迎你們過來,保證以禮相待!別做笨蛋,雞蛋是碰不破石頭的!」或者是一些黃色的傳單——不是它的顏色是黃的,而是它的內容是黃色的,這些「武器」是用來擾亂對方身心、渙散敵人意志的。比如說傳單上畫著一個脫光了衣服的女人正向一個小夥子投懷送抱,下面寫著:「你在前線賣命打仗,你的妻子卻在後方打情罵俏,給你戴綠帽子!」諸如此類。
既然雙方都有飛機,那麼如果兩家的飛機在空中相遇的話該怎麼辦呢?一開始,雙方的飛行員在天上遇到的時候會很有騎士風度地互相招手問好。但有一次,當德方的飛行員向對方招手致意時,另一方的法國飛行員伸出手指對其做了個鄙視的手勢,於是德方飛行員被惹惱了,他開始開著飛機猛追對方,對方也不甘示弱地跟他在空中兜起了圈子。最後德國飛行員忍無可忍拔出手槍給了對方兩槍,法方也毫不示弱地給予回擊。幾十聲槍響後,雙方子彈都用完了,但誰也沒打中誰,於是兩人就各回各家了。這次空中鬥毆事件給了雙方領導人一個大啟發,他們發現,如果能把對方的飛機和飛行員打下來,那豈不更爽! 於是,空戰開始了。
在空中相遇的雙方飛行員都想擊落對方的飛機,於是他們就互相投擲石頭和飛鏢,既砸螺旋槳又砸飛行員。後來乾脆在飛機上配備了機關槍,這些司機—當時的飛行員一般都是汽車司機,因為當時的人覺得這樣更保險一些—負責駕駛,他們身旁搭載的乘客則負責用步槍或機關槍射擊對方。於是飛機中的戰鬥機誕生了!
但是這又出現了一個問題,那就是飛行員一不小心就會把自己乘坐的飛機擊落,我不是說他們視力不行,而是當時的飛機頭部都是挨著螺旋槳的,一不小心子彈就會擊中自己的螺旋槳。於是人們在螺旋槳的葉片後面裝上了鋼板,以防止這種情況發生。但更可怕的事情又來了—螺旋槳的葉片會把射出的子彈反彈回來,如果運氣不好的話,反彈回來的子彈也許會擊中射擊者的腦袋。後來發明了定時齒輪—當螺旋槳和機槍在一條直線上時機槍就不會發射—才解決了這個要命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發現,如果己方的飛機把對方的飛機都擊落了,對方就無法準確知道己方正在進行的戰爭準備,而自己卻會對敵人的行動了如指掌,這樣他們就獲得了對這一空間的控制權,這就是所謂的「制空權」。
雖然戰鬥機飛行員的待遇很好,但危險係數也很高,一個微小的失誤就可能機毀人亡,於是飛機被大家稱為「飛行的棺材」。在這個棺材裡死亡的方式有兩種,要麼被燒死,要麼從天上掉下來摔死—因為當時還沒有降落傘。你是想被活活燒死在飛機機艙里呢,還是從機艙里跳下來摔死?大多數飛行員選擇了後者。
後來飛行員逐漸發現,由飛機上向下投磚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這樣可以砸傷地面上的敵人,也有自以為準頭好的飛行員乾脆向下邊投飛鏢,如果投中的話會將地上的人的腦袋劈成兩半。後來他們又發現,其實向下投炸彈才是最好的選擇,於是,轟炸機誕生了!
有了轟炸機之後,雙方開始互相轟炸,不但轟炸前線的戰壕,還轟炸後方的城市。為了保衛巴黎,法國人還不惜成本特意在馬恩河環形地帶兩岸建造了一個模擬的城市「小巴黎」,用來欺騙德國的飛行員——為了吸引扔炸彈的飛機,還特意加上了明顯的界標,提醒德國飛行員:這就是巴黎!後來由於轟炸太頻繁了,英國國防部乾脆發布了通知,決定以後不再發出任何空襲警報。
到戰爭結束時,協約國共生產出了8000 多架飛機用於作戰,其中英國2600 架、法國3800 架、義大利800多架、美國470 架。而德國只生產了2800 架—加上奧匈帝國的600 架才3000 多架,和陸地上的戰爭一樣,德國的空中力量同樣經不起消耗。
本文摘自《掌故003:趣味一戰史》
TAG:戰爭事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