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中國畫的「意象」與「意境」

中國畫的「意象」與「意境」

什麼叫「意」?我們在評論中國書畫時,常常說:「意在筆先、畫盡意在」、「筆斷意連」、「立象以盡意」等等。「意」,指的是畫家的思想、感情、意念、意義、理想。「意象」指的是以意成象,成為藝術形象。畫家在觀察大自然和觀察社會過程中,產生了思想感情。有了新的意念,要創作出有意義的理想作品。於是把客觀事物精粹部分集中起來,經過高度藝術加工達到情景交融,物我兩忘的境界。這就是意象繪畫藝術。

比如,同樣是描繪黃山風景,有的人照摹黃山,這隻能是表現黃山的「象」。有的人不僅觀察到了黃山的外形,並且領悟到了黃山的氣質和生命。黃山就像人一樣,有思想,有感情,有飛揚的神情,有雄渾的動勢。每一座山有頭、有面、有四肢,有脈絡。每棵樹也像人一樣,枝幹傳情葉傳聲。雲和水的流動,也像人的感情一樣,或洶湧澎湃,或靜水微波,或飛流直下,或清泉細流,都是有生命的。這就是把雲水的種種自然屬性來作為人和生活的象徵。這就是藝術上的「物我兩化」。當一個人因忘己而隨物而化時,物化之物,亦即是存在的一切。人們都知道莊周夢蝶的故事。講的是莊周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了蝴蝶,栩栩然飛來飛去,不知道自己原來是莊周。忽然一夢醒來,原來自己是莊周不是蝴蝶呀!這一下可把他弄糊塗了。到底是莊周做夢變為蝴蝶?還是蝴蝶做夢變為莊周?然而,莊周和蝴蝶畢竟是不同的,這就叫「物我兩化」。把自己與對象融合為一個,得到因物化而來的全盤美化、藝術化的歷程,這就是物我合一的歷程。如果把這種境界表現在繪畫上,我們所描畫的對象,就充滿了生命的活力,達到微妙的境地,這就是以意成象了。

還有一個故事,講的是莊子與惠子在壕溝邊遊玩。莊子說;「魚在水中從容地游,是魚的樂趣。」惠子問莊子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樂趣?」莊子告訴他,我在壕溝邊上就看出來了。這個故事講的是,莊子是以恬適的感情與知覺,對魚做了觀察,因而使魚成為美的對象。從魚出遊從容,看出魚的樂趣。因此,對魚做出美的描述。這也是物我合一,物我兩忘。從這種美的觀察,做出美的判斷。如果表現在繪畫上,這也是以意成象。

「意象」就是形象和情趣的契合。在藝術里,感性的東西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借感情化而顯現出來。「意象」是中國美學史發展的成果。到了唐朝,「意象」這一名詞,已經被美學家、畫家比較普遍地使用了。以後又進一步提出了「境」這個新的美學範疇,標誌著「意境」說的誕生。

關於「意境」。「境生於象外」。「象」是某種孤立的、有限的物象,而「境」則是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圖景。「境」不僅包括「象」,而且包括「象」外的虛空。

「境」不是一草一木,而是元氣流動的造化自然。畫家的描繪,不要停留在有限的孤立的物象上,而要突破這有限的「象」,從有限進到無限,以體現宇宙本體和生機。顯然,「意境」是「意象」,但不是任何「意象」都是「意境」。「意境」既包含有「意象」共同具有的一般特徵,又包含自己特殊的方面。「意境」的內涵比「意象」更豐富。在繪畫上,要把客觀事物最精粹的部分汲取過來,經過集中、篩選、加工、改造,融進自己的審美觀點、審美感受、審美理想,再加上人的思想感情的高度概括,用藝術手法充分表現出來,就成為「意境」。畫家要具有審美的心胸,必須超越世俗慾念、成見的干擾和束縛,保持內心的虛靜態。在虛靜之心中才會「胸有丘壑」。蘇東坡說「虛,故納萬景」,這樣才能感受到美好的事物,才能表現出客觀真實的「境」。

轉自:中國畫家雜誌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luo 的精彩文章:

明代院體畫代表性畫家王諤作品欣賞
元朝第一「丑書」:楊老鐵的書法!

TAG:藝術lu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