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寫完這篇文章之時正值小米 9 的第三輪搶購開啟,此時我已經使用這部手機超過一周。放下小米 9 後再重新將 Pixel 3 XL 握在手裡,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一台拿得出手的小米手機

我毫不吝嗇地把對 MIUI 的讚美放在上面(也就是文章的開頭)自有我的原因,但這並不意味著小米 9 在其他方面不夠好。相反,一周前當我坐在這個位置同時開箱編輯部買來的小米 8 和小米 9 並進行了一番對比之後,那台小米8很快便被我重新裝好放回了包裝盒裡。

請允許我在這篇不應該如此隨意的文章里以這幅「世界名畫」來統領本文第一部分: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拿著小米8看著小米 9 的你

沒錯,相比上一代旗艦機型,小米 9 在我看來最大的進步在於「拿得出手」。

我不想自己的手機在地鐵上第一眼被人認成 iPhone X,而後者從劉海到後攝排布都在小米 8 上得到了完美地繼承。若此時我們再將目光拉回到這次的小米 9 身上,雷軍欽定的「美人尖」、時尚(當前手機市場潮流角度)的全息幻彩配色加上更為修長的機身尺寸……僅從外觀角度來談,每一項顯然都可以成為對外觀略有追求的用戶升級換代或二者相衡選擇小米 9 的原因所在。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小米 9

至於這次的一大賣點「全息幻彩」配色,我手裡拿到的這台是全息幻彩藍,在光線條件一般的情況下,後背的玻璃機身呈現出的顏色偏深紫,而在光線條件較好甚至陽光直射的室外,它的藍色就藍得讓人難以質疑了。

不同的光照強度配合不同的觀看角度和環境光,小米 9 後背的視覺效果總讓我想起以手感著稱的一加6T的「S 光紋」,而全息幻彩無論從命名還是實際觀感來說都要妖艷一些。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中框的處理方式很容易給人小米 9 「更輕薄」的錯覺

關於外觀設計最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視覺上更加容易讓人接受,小米 9 的握持感相對也更為舒適:它的重量與小米8相當,官方為兩款機型給出的厚度參數也均為 7.61mm,然而當我把這兩款手機分別拿在左右手進行掂量時,還是明顯感覺小米 9 更輕薄也更苗條。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全息幻彩色在光線變化時呈現的效果

這種感覺一方面來自上文提到的更為修長的機身,另一方面,中框質感的變化和收束弧度的增加也立了大功。用官方表述來說,包括中框在內的「全曲面」設計,正是小米 9 實現視覺觀感和握持感都比小米 8 更勝一籌的原因所在。


一次不夠驚艷的升級

作為雷軍口中「可能是最後一款 2999 元的小米品牌手機」,性價比依然是小米 9 的一大賣點。不過雖然搭載驍龍 855 的小米 9 在硬體配置方面幾乎沒有過於明顯的短板,它也很難像其他 OEM 廠商那樣在某個特定方面讓我感到驚艷——況且當參照標準被拔高的同時,世界上一切與「性價比」有關的東西都很難做到沒有犧牲。

那小米 9 犧牲了什麼?或者說哪些方面的體驗還不夠好?


續航逃不過一天一充

與小米 8 相比少了 100mAh 的電池容量算多嗎?也許不算。但不知是小米對驍龍 855 的功耗調教尚有優化空間,還是因為我激活並使用了 MIUI 10 內置的 Google 框架,小米 9 無論是待機還是日常使用,掉電速度都比我日常使用的其他 3300~3400mAh 機型要快。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耗電詳情

以上圖展示的耗電詳情為例:在大部分時間刷微博和拍照、偶爾使用即時通信應用且完全不使用導航、在線流媒體服務、在線視頻等耗電大戶的中度使用情況下,小米 9 充滿電後 9 小時消耗的電量為 40%。在這段時間裡,上述所有行為的屏幕使用時長僅有 2 小時不到,其他時間裡大部分都在 4G 網路下待機。

重度使用(如長時間遊戲、看直播)的情況下續航表現還會更糟糕一點,雖然平時帶出門一天到家後依然能有 20~30% 的剩餘,但小米 9 依然還是一款需要「一天一充」、續航水平中等的手機。白天用手機的時間比較多或偶爾需要出個遠門,充電寶和充電器是絕對能派上用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7W 有線快充的加入的確從某種程度上增加了這款手機的可用性。正常使用一天下來電量見底,最多只需花上一小時便能充至滿電並投入夜間使用,幸福感相較小米8標配的 18W QC 3.0 充電提升不止一點半點。

至於比小米8有線充電更快的 20W 無線快充體驗,就不要指望我來告訴你了——寫這篇稿子時,我還沒有搶到小米的無線充電底座。


算不上快的「第五代屏幕指紋」

一周的使用過程中,我主要使用的是 MIUI 10.2.11.0 穩定版,在這個版本中,小米 9 的屏幕指紋解鎖速度雖然算不上慢,但經過仔細觀察和體驗下來,我還是難以將這種屏幕指紋方案看作是媲美傳統指紋解鎖方式甚至面容 ID 的「下一代技術」。

仔細體驗採用不同解鎖方案的機型便不難發現,小米 9 的屏幕指紋解鎖需需要已錄入手指在指紋識別區域的「輕放」。這種驗證方式帶來的問題在於,它並不具備採用傳統指紋方案的手機所擁有的那種「確定感」—— 在我將 Pixel 3 XL 或小米 8 掏出口袋的同時,食指也已經放在了指紋感測器附近,更為極端的假設下,我甚至可以在拿出手機的過程中完成解鎖手機這個過程。

而小米 9 所採用的屏幕指紋識別方案既非全屏幕指紋識別,也不是近期同樣熱門的 S10/S10+ 那種超聲屏下指紋。這就意味著,我們一方面得保證手指足夠乾淨且放置的位置精確,另一方面還必須給夠它一定的指紋識別時間。

好在 MIUI 還有基於原生安卓的 Face Unlock 特性衍生開發的面部識別功能,而這個功能在解鎖手機這個需求場景下的表現十分出色。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面部解鎖非常迅速

雖然它並不能用在微信、支付寶等對安全性有較高要求的場景下,大多數時候將手機對準面部即可直接進入桌面主屏的體驗還是非常暢快的。從這個角度上來說,面部解鎖為屏幕指紋扳回一城。


相機是「雞頭」也是「鳳尾」

小米 9 的誕生,頭頂著業內幾乎無人不知的 DxOMark 光環——在移動設備相機排行榜名列前三的小米 9,憑藉索尼 4800 萬超廣角微距三攝的後置方案拿下了智能手機領域「拍照世界前三、視頻世界第一」的好成績。

那相機的提升究竟有多大呢?

註:附件體積限制,文中照片均採用 Squoosh 壓縮處理。

總體而言,小米 9 在光線條件較好的拍攝環境中能夠輕鬆拍到一張曝光準確且白平衡接近觀感的照片,即便使用變焦鏡頭拍攝一些距離較遠的場景,這些優點也能得到較為完美的繼承。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廣角模式,白平衡在重慶的霧天表現也十分出色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2 倍變焦下細節和色彩還原也十分到位

另外,獲得當下 DxOMark 視頻環節最高分的視頻拍攝體驗也相當出色,在沒有光學防抖加持的前提下,使用小米 9 手持拍攝的畫面穩定度與 Pixel 3 XL 相差不大。

除此之外,這組厚度驚人的後攝就沒有太多值得我褒獎的地方了。小米 9 的相機還存在兩個主要問題:

首先是不太理想的動態範圍表現。

具體而言,大光比場景中小米 9 在高光控制上做得還不夠好,亮部區域的對比度、細節和色彩還原十分糟糕;同時這種缺陷無法通過 HDR 進行有效彌補,識別場景後開啟自動 HDR 或強制使用 HDR 模式拍攝,暗部區域的色調壓縮又有些過度,導致成片在色彩還原上不夠自然,暗部原本豐富飽滿的色彩甚至會因此變得寡淡。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普通模式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HDR 模式下亮部高光壓縮嚴重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普通模式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HDR 模式

對高動態範圍的把控能力不足,讓小米 9 在自動模式下白平衡和色彩還原準確的優勢盡失。

另一方面,相機演算法對銳化的依賴過度。

無論是在普通模式還是 4800 超清模式下進行拍照,小米 9 拍攝的照片總會給人清晰而明亮的第一觀感,但放大來看其實不難發現,撐起這種觀感的主要原因仍然是銳化。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普通模式拍攝亮部不僅存在偽像,也幾乎沒有細節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HDR 模式則帶來黑邊和色彩還原問題

這種對銳化的依賴雖說能夠騙過觀感,但同時也讓 HDR 模式下拍攝的照片高對比度邊緣黑邊/紫邊現象嚴重,4800 萬超清模式下拍攝的照片放大後細節塗抹感也極不自然。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4800 萬超清模式拍攝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放大亮部細節丟失和銳化問題明顯

綜合看來,大多數拍攝場景中準確的曝光和白平衡和不俗的視頻防抖都是小米 9 在相機方面的優勢,人像模式、慢動作和動態照片等拍攝模式也賦予了它十足的可玩性。

不過和大多數國內手機廠商一樣,演算法依然還是套在這部手機上的一把枷鎖。雖然小米 9 靠著十分性價比的「堆料」成功躋身當前智能手機拍照的第一梯隊,但它仍然只是第一梯隊中最為靠後、也最為接近第二梯隊的那批選手。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夜景模式塗抹痕迹較重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沒有 OIS 和演算法支撐,幾乎不可能在極限條件下手持拍攝

至於它作為「雞頭」,相對於以往小米機型和同等價位其他機型的相機有多出色,或是作為「鳳尾」,相對於那些走在它前面的旗艦機型還有多少的不盡如人意,這純粹就是參照物的問題了——至少因為以上問題的存在,小米 9 即便是 4800 超清模式帶來的畫質提升都能很輕易被 Pixel 單純依靠演算法的 Super Res Zoom 和 Night Sight 打敗。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Pixel 使用 Night Sight 拍攝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白平衡與細節都更加完美


還有大家都懂的 MIUI

作為一個「原生粉」,我也沒想到在說完外觀和硬體配置之後我還會有想要單獨拿出一部分篇幅來講 MIUI。


一些獨佔的新功能

都說「萬基米(萬物基於 MIUI)」,MIUI 作為國內資歷最老的安卓定製 ROM,在功能和細節方面的積累與沉澱依舊是難逢對手。和同樣是最新穩定版本的小米 8 相比,我手裡這台小米 9 所運行的 MIUI 又額外新增了 MIUI Turbo、Game Turbo、全局暗色模式、息屏顯示和捷徑中心等等新功能。

整體體驗下來,MIUI Turbo 帶來的體驗提升完全察覺不到。至少在《王者榮耀》《刺激戰場》等目前市面上主流的大型手機遊戲中,我感受不到任何肉眼可見的畫質和幀率提升;不過 Game Turbo 的「贈品」遊戲工具箱倒是格外實用。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Game Turbo 模式下的諸多實用遊戲工具

同時,目前小米 9 獨佔的全局暗色模式完成度不低,撥號、簡訊等系統應用,系統設置,快速設置面板等等區域都能得到有效覆蓋,息屏顯示功能也終於借小米 9 來到了 MIUI 操作系統當中,小米 9 默認提供了 16 種息屏顯示樣式,星空、抽象插畫、極簡數字一個不少,藉助 OLED 黑色不發光的特性,息屏狀態下用來看個時間兼具美觀和實用性。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全局暗色模式完成度相當高

屏幕指紋識別的動畫效果這次也提供了四種可選方案,在指紋管理設置中,我們還可以選擇設置指紋快捷功能,實現屏幕指紋解鎖後繼續長按或滑動即可呼出支付、收款等快捷功能的效果。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指紋識別效果與息屏顯示樣式

不過小米 9 的重磅功能、無論是界面設計還是命名都十分山寨的「捷徑中心」,我在一周的體驗過程倒是一次都沒有用到過

這並非是我刻意不想用——和 iOS 的捷徑相比,MIUI 的捷徑中心直接砍掉了大量需要用戶自行設定甚至編程的繁瑣步驟和流程,雖然幾乎沒有任何上手門檻,但仔細體驗下來不難發現,目前能夠通過捷徑中心實現的快捷操作十分有限,在 MIUI 這樣的定製安卓 ROM 中甚至還顯得格外多餘。

既然我能夠通過負一屏、快速設置面板開關甚至原生 Android 圖標長按呼出的應用快捷方式(App Shortcuts)來實現這些需求,為什麼還要局限在一個實體按鍵上?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與 iOS 如出一轍的捷徑中心

話說回來,小米 9 所預裝的 MIUI 10.2 穩定版雖然基於 Android 9,也獨佔著捷徑中心這樣的功能,但 MIUI 自帶的啟動器依然不支持應用快捷方式。


令人上癮的全面屏手勢

不過正如標題所言,小米 9 真正打動我的既不是外觀和硬體,也不是 Google 至今都沒有給我的全局暗色主題。當我重新用回 Pixel 3 XL,手指不自覺地嘗試從屏幕右側邊緣滑動返回的時候(當然在 Pixel 3 XL 上這個操作不會有任何效果),我才明白真正征服我的其實是 MIUI 早已加入的全面屏手勢。

在小米 9 搭載的 MIUI 10.2 穩定版中,初次開機選擇「全面屏手勢」後系統便會強制我們走完總共五段且無法跳過的全面屏手勢教程。跟著這個教程動手操作一番後我們就能迅速摸清 MIUI 的全面屏手勢邏輯:從屏幕底部邊緣向內滑動為返回主屏,向內滑動時按住不放是多任務切換,返回操作則交給了屏幕左右邊緣。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MIUI 10 全面屏手勢教程

類似的全面屏手勢設計在其他 OEM 廠商的定製 ROM 中也有,但 MIUI 也許是最早將交互和細節都做到如此令人舒適的。

交互方面,MIUI 的全面屏手勢與此前少數派推薦過的 Fluid Navigation Gestures 十分相似,無論是退回主屏、多任務還是滑動返回都有相應的視覺反饋。和某些將所有操作都集中到底部不同區域,然後通過上划進行觸發的方案相比,MIUI 的全面屏手勢通過減少單個邊緣上的操作功能,適合單手操作的觸發區域分配,和靈動、跟手的動畫反饋,消除了很多人在使用全面屏手勢操作過程中都會有的「不確定感」。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自然的返回手勢交互效果

細節方面,MIUI 全面屏手勢中的左右兩側滑動返回的觸發區域大部分都位於兩側下邊緣,之所以這樣設計,個人猜測原因有二,一方面可能是出於當下手機屏幕尺寸越來越大、單手操作也變得更加困難的考慮,另一方面不少 Android 應用設計仍然採用了左側或右側抽屜(也就是「漢堡菜單」)的設計來進行功能層級布局,這勢必會與全面屏手勢中的返回操作產生衝突。

此外,從屏幕任意一側向內滑動返回的同時按住不放即可方便地在最近兩個任務之間的快速切換,在執行這個手勢操作的同時,從邊緣拉出的果凍動畫中還會以即將切換到的應用圖標進行提示。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多任務手勢交互動畫

毫不誇張的說,MIUI 的全面屏手勢應該是當前我使用過的最為成熟的方案。它擁有無比直觀的操作邏輯和足夠縝密的細節設計,能讓人快速上手,也能讓人難以割捨(參考本文開頭描述的情節)。作為一名原生用戶,我甚至希望 Google 能扔掉 Android 9 那個半殘廢狀態的藥丸直接採用 MIUI 這套方案……

畢竟就像我上面提到的那句玩笑,「萬物基於 MIUI」。


廣告是 MIUI 門檻最高的地方

當然,提起 MIUI 也不得不提時常被大家拿來開玩笑的廣告。

扎紮實實地將米 9 帶在身邊身邊用了一星期,我終於對此前在網路上看到過的種種戲謔和段子有了更為實際的親身體會。大致回想起來,在為期 6 天的使用時間裡,手裡這台小米 9 出廠預置的應用只有撥號、時鐘、聯繫人、計算器這類基礎工具應用沒有推送過廣告通知,雖然勉強可以說廣告並沒有影響到它作為一台智能手機的核心體驗,但每當我打開通知欄或是仔細去找桌面小紅點角標的來源時,音樂、視頻、天氣、日曆、雲服務、瀏覽器、小米視頻……這些「老油條」總會帶著一條不痛不癢的廣告在通知欄佔有一席之地。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通知欄的日常

若是用文章第二部分的話來說,這些廣告其實也可以看做是選擇「性價比」必然要做出的犧牲。不過系統底層剛剛升級到 Android 9 的 MIUI 在手動關閉廣告這件事情上還為我多設置了一道關卡——原生 Android 的通知分類特性和小米推送在管理方式上當前並沒有統一,這就導致同一個應用的同一個通知在 MIUI 中也許同時受到兩套推送的管理。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通知類別和小米推送兩套通知管理極易讓人混淆

早前我嘗試過耐心地打開這些應用的設置去手動關閉廣告推送,但幾乎每日一條到兩條、來源不固定的廣告通知,加上邏輯混亂完全不知該如何下手進行管理的通知管理系統,我的耐心最終還是被消耗殆盡了。如果你不在意廣告,功能強大、上手簡單的 MIUI 一定會成為小米 9 的加分項,但如果你想給不太懂手機也不怎麼願意動手摺騰的家人、朋友選擇手機,廣告對他們而言也許就會成為 MIUI 門檻最高的地方。


性價比時代的最後一款甜品?

借著電影《阿麗塔》的上映,小米對小米 9「戰鬥天使」的定位似乎也很容易理解:這是一款外觀比小米 8 更好看,配置也算得上是一次大升級的旗艦小米手機(畢竟還加回了紅外),而當我們討論這款手機時,往往還不能輕易忽略它「標準版 6GB + 128GB 售價 2999 元」這個大前提。

只是對這種「好看能打」我們還有個更大的問號擺在那裡——小米 9 好像沒那麼容易能買到。3 月 14 日晚小米商城官方微博就發布公告稱,因為備貨不足的原因,原定於昨天上午的小米 9 SE 及小米 9 透明尊享版線上銷售活動取消。這款以「首發驍龍 855」為賣點的小米手機,目前仍然面臨著生產和備貨問題。

用了一周小米 9 放下它,我最懷念的竟然是 MIUI

昨日因備貨不足而取消的線上開售

此外,這款在我看來與小米 8 有提升、但令人驚艷之處寥寥無幾的手機,同時也肩負著「可能是最後一款 2999 元的小米旗艦手機」這一「甜品」身份,從今往後小米要面對的,顯然就是一個沒有價格優勢的下半場了——這裡有拼創新硬體形態的三星和華為,也有奮發於軟體體驗的 OPPO 和 vivo。

電影《阿麗塔》的最後,狂戰士裝甲加身的戰鬥天使劍指撒冷。而面對這些提前進入下半場、已經在摩拳擦掌的對手們,小米又能否在下半年拿出一款驚艷四座的產品來迎接屬於它的後「性價比」時代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