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貓膩」點燃的不是脂肪而是焦慮
教練的權威似乎毋庸置疑,牆上的照片寫著教練的一長串頭銜,都是高級私教、國際認證等來頭不小的名稱。殊不知,這些健身房的常見場景可能藏有貓膩。記者調查發現,不僅體測儀後台可以調數據,教練的種種頭銜可能花錢就能買到。(3月16日《新京報》)
我們為什麼要減肥?想必很多人都會回答「因為體脂率高」或者「因為肌肉量低」。隨著全民健身觀念的不斷延伸,民眾對身體素質的關注度也越來越高。事實上,所謂的「健身貓膩」並不難識破,它們之所以存在,原因也在於「健身焦慮」作祟。
不健身會怎麼樣?正如網上流行的一句話一般「你自律的朋友正在拋棄你」。都知道這是一個看臉的時代,堅持健身代表的不僅僅是「不必吃藥的人生」,它還代表著「精緻的生活享受」,它的必要性能延伸至工作、婚戀、社交、養生等方方面面。所謂「沒有比較就沒有傷害」,「沒時間健身」的焦慮隨著健身運動的普及慢慢凸顯,影響著我們的判斷力。
修改體脂報告、購買教練頭銜、惡意推銷私教課等等,其實都不難識破。且不說,隨著技術的向前發展,個人體脂稱的價格已經十分低廉。一個人只要擁有一部手機,就可以在線獲取免費的健身課程。如果消費者有心上網查詢相關資料,對那些名不副實的教練頭銜,也就沒有了多少矇騙意義。私教課和健身卡往往是分離的,很多人之所以投資高額的私教課,也在於圖一個「安心實在」。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到了2020年,國內的體育消費總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人民幣,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達到4.35億。毫無疑問,運動健身已逐漸成為居民生活的硬需求。而任何「貓膩現象」都應該被清除。因為在價格不斷抬高的同時,健身質量卻在不斷地下降。長此以往,輕則擾亂市場秩序,重則會阻礙「健康中國」的向前發展。
正規市場秩序,首先還是得打消焦慮,通過一系列的宣傳活動,促使民眾正確看待健身運動,消除肥胖歧視,避免消費者走進誤區。其次,還是得推開多樣化的健身模式,推動手機健身軟體、互聯網健身行業的發展,用良幣驅逐劣幣給予消費者更多的選擇。再次,還是得推開公益型的健身活動,用正規的健身教育,改變消費者對健身運動的錯誤了解。
紅網 文/嚴奇
※年度最大最圓月:2月19日23時54分「元宵月」
※緩解「人滿為患」讓春節更舒心
TAG:今日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