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故宮唯一書法手工複製者楊頻(下)能修復乾隆親書的匾 也理解5G意義

故宮唯一書法手工複製者楊頻(下)能修復乾隆親書的匾 也理解5G意義

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2019年1月,一則台北故宮傳世真跡《祭侄文稿》借給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覽的消息引起不小關注。

《祭侄文稿》是書法大家顏真卿於唐乾元元年(758年)創作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這篇全文不到300字的作品,是顏真卿在「安史之亂」爆發、家國分崩之後,悲憤交加的一氣呵成之作,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眾所周知,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早已失傳,目前傳世的是唐代摹本,因此,作為真跡的《祭侄文稿》,其價值不言而喻。

故宮書法手工複製者楊頻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在42天的展期中,近20萬名參觀者來到東京國立博物館一睹《祭侄文稿》真容。台北故宮稱,回台後的《祭侄文稿》將在台北故宮文物庫房休息3年以上,再以不同的專題展覽形式展出。

歷經1400年歷史的紙卷,有必要遠渡他國展覽嗎?楊頻認為是有必要的,人類的精神產品,應該超越國界和時代,感動更多的心靈。

記者和楊頻說起真跡的意義,他打了一個比喻:「這就好像你喜歡一個明星,不管隔著屏幕、看見照片有多幸福,一旦見到真人,可能會激動的哭出來。真人在眼前,感覺完全是不一樣的,這就是我們一定要看真跡的原因。」

與《祭侄文稿》並稱「天下三大行書」的,除了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還有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帖》。同屬四川籍的蘇軾對楊頻影響頗深,「我是很』粉』蘇軾的,上大學時的同學都知道,我跑步時都在背他的詩。」

楊頻在採訪中不止一次的對記者表示,「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表現出一種大氣象。」千年之前,蘇軾與黃庭堅「詩文皆精」、「亦師亦友」,楊頻說,「蘇黃」不僅在藝術風格上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二人身上那種中國傳統知識分子「君子之交」的風骨更具有感召力。「對我的人生道路選擇影響特別大。」

作為北京師範大學書法專業科班出身的博士生,楊頻曾經修復過乾隆皇帝親書的「旰食宵衣」匾額和多幅故宮楹聯。身為「文物醫生」的一員,楊頻每天的工作就是通過文物和時空對話。在他看來,包括書法作品在內,不管一件文物有多大的價值,如果被隔離起來,不和人類社會發生交集,那也是一種損失。「文物承載著前輩的的創造,一代一代的人從前人那裡汲取智慧,從文物中得到很大的智慧和享受。我們應該盡量創造條件,讓更多的人看到這些真跡。」

臨帖是楊頻每日的功課 攝影:封面新聞記者 柳青

剛過去不久的2019年春節,儘管每天有著八萬的限流人數,故宮初一到初六的門票還是早早預訂一空。正月十五故宮的紫禁城上元燈節活動更是一票難求。

從藏身「大內」的書法研習者到受到熱捧的「文物醫生」——身為70後的楊頻親歷了近年來民眾文化需求的空前暴漲。

高清掃描技術的出現讓文物保存進入了新的時代。在楊頻看來,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尤其是5G技術的應用,「未來,任何人都可以輕易的找到書法大家的作品圖像,放大細節,反覆觀看,每一筆,枯濕濃淡和筆墨轉換都可以看得很清楚,藝術品作為文物的收藏價值得以保留,同時,再沒有人能夠壟斷那些珍貴的圖像及其藝術風格。」

2019年春節期間,楊頻在故鄉四川閬中舉行了一場名為《沉潛與回望》書畫展。他說,自己精心挑選了50餘副書法作品和10餘副繪畫,既是向家鄉父老「交賬」,也是一次小型的審美實驗。

除了身為「文物醫生」的職業,楊頻將自己定位為書法的研習者。他希望傳達一個信息:身為書法研習者和傳承者的使命,更多的應該是書寫這個時代。「一方面,要傳承前輩留下來的作品,另一方面,也要思考,在這樣一個偉大的時代,自己能留下什麼東西?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封面新聞 的精彩文章:

美國多地遭龍捲風襲擊:已致至少14死 破壞是「災難性的」

TAG:封面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