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的魚,為啥游到北京來了
「這是什麼魚?」
「河川沙塘鱧。」
「它是怎麼來北京的?」
「不確定,原始分布在長江中下游。」
「能吃嗎?」
「可以吃,但經濟價值有限。」
「意思是不好吃?」
「肯定好吃,肉食性魚類通常都好吃。」
「您吃過?」
「我不會吃採集的魚類,留標本比較重要。」
近日,聽說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趙亞輝通過DNA測序的方式確認北京發現一種外來入侵魚類,《中國科學報》記者立刻同他就讀者最為關心的問題進行了探討。
兩年多前,趙亞輝等人在懷柔水庫上遊河流做生態普查時,採集到48尾河川沙塘鱧,這讓大家都很意外。這種魚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它們是怎麼出現在北京,並且已經形成穩定的自然繁殖種群的呢?
它是誰
時間再往前推,2009年,趙亞輝第一次在北京見到了河川沙塘鱧。
當時一位釣魚愛好者從昆明湖釣到一條他從未見過的魚:長約20公分,頭大而闊,體呈黑褐色,腹部淡黃,各鰭都有黃黑色條紋。
這位釣友研究未果,便把魚送到了中科院動物所,經鑒定為河川沙塘鱧。
「當時只有一尾出現,我們不能確定是自然分布還是外來入侵。」趙亞輝告訴記者。
2016年的這次採集則正式宣告,河川沙塘鱧成功在北京安家。
「我們研究認為,北京的氣候環境條件並不適合河川沙塘鱧生存,但事實是它們生存下來了。我們春夏秋三季去了三次,每次都可以採集到一定數量。」趙亞輝說。
據悉,我國分布有四種沙塘鱧,分別是中華沙塘鱧、海豐沙塘鱧、河川沙塘鱧和鴨綠沙塘鱧,分布水域為長江中上游、廣東海豐縣附近、長江中下游和鴨綠江,相互之間基本無重疊分布區,但體貌特徵較為接近。
趙亞輝從事淡水魚類系統分類研究20餘年,中國淡水魚類基本都能分辨出來。為了追溯來源,他又帶領學生進行了DNA測序,近日得出結論,確實同河川沙塘鱧吻合。
河川沙塘鱧是一種肉食性魚類,理論上對本地魚類有一定威脅,至於在北京到底產生了多大危害,趙亞輝表示,還需要持續監測跟蹤。
它們是怎麼來到北京的,目前也仍是個謎。
趙亞輝表示,確認外來物種的來源非常困難,「下一步我們還會繼續確認它的具體種群來源,以便分析可能的入侵路徑」。
它是怎麼來的
記者搜索發現,河川沙塘鱧俗稱四不象、獃子魚、瘌蛤蟆魚等,肉多刺少、肉質鮮美,是長三角地區餐桌上的佳肴。不過,隨著環境惡化,野生沙塘鱧數量驟減,價格也居高不下,目前以養殖為主。
那麼,會不會是被人帶來養殖的呢?
對此,趙亞輝表示,人工養殖逃逸是入侵的一種重要途徑,但是懷柔水庫上游的懷沙河—懷九河水生生物保護區是北京市級保護區,過去周邊的虹鱒養殖場因為排放的廢水營養太高,早就關停或遷走,近幾年保護區周邊已無養殖場。
他推測,還有一種可能性是人工放生。
「現在全國放生的問題太嚴重了,信教要放生、企業開張要放生、獻愛心也要放生,什麼動物都放,結果成了外來物種的最重要來源,給環境造成很大威脅。」提起放生,趙亞輝一腦門不樂意。
外來入侵生物是指非本地的,對自然環境、生物多樣性、農林生產、人類健康造成威脅危害的,能自然繁殖的生物。由於沒有天敵,外來物種容易造成生態災難,甚至本地物種滅絕。
總有人開玩笑地表示,對付外來入侵物種,最好的辦法是吃完。
趙亞輝說,這個想法太天真。
目前,中國外來入侵物種資料庫中記錄在案的入侵物種為754種。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物種中,我國就有50餘種。至今沒有一種被吃絕。
盲目引進養殖也是造成入侵的一大原因,如美國牛蛙、羅非魚和福壽螺都是先例。
「我們出去作科普報告時,被問的最多的問題,一是好吃嗎,二是怎麼做好吃。我想說魚都是有生態作用的,還有好多魚需要保護,別總想著吃。」趙亞輝說。
消失的魚類和魚類分類學家
同增加的外來物種相比,更令人擔憂的是北京地區土著魚類的消失。
從本世紀初開始,趙亞輝和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張春光等人跑遍了北京周邊的水域,歷時10餘年調查,於2013年出版《北京及其鄰近地區的魚類》。其中披露,北京的野生土著魚類,1930年以來驟降33種,由74種下降到到時調查的41種。原因包括環境惡化、北京地區天然來水量減少、修建水庫造成洄遊性魚類消失,城市擴張致自然棲息地消失等等。
一個好消息是,懷沙河—懷九河水生生物保護區的土著魚類由本世紀初的22種,上升到近兩年的33種。
「這說明環境治理效果顯著。」趙亞輝說,「只要水體環境得到改善,魚類多樣性很快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
但是,趙亞輝所從事的魚類系統分類這一學科卻很難從瀕危恢復。他告訴記者:「現在已經很難找到比我年輕的同行了,很多前輩和同輩都轉行了,也很難招學生。」
「別人總愛半開玩笑地說,我們這些做分類學研究的,分類分類一分就累。」張春光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指出,經典的宏觀分類學以體表特徵和內部解剖特徵為主要判斷依據,為了精準辨認,往往需要十年甚至二十年的野外調查經驗,才能培養出一個分類學工作者。但是,這樣的工作周期長、發文章慢,且影響因子通常不會太高。
對於逐漸邊緣化的宏觀分類學,張春光認為不僅不能放棄,反而亟需加強。
據悉,我國淡水魚類約有1300多種,其中近900種為中國特有。但是,這些魚的準確物種信息都非常匱乏,資源調查是物種保護的基礎,物種分類又是資源調查的基礎。
退休之後,張春光比以前更忙碌,他奔走在水電站、水族館等各種涉水工程建設的環評中,切身感受到國民經濟對分類學工作者的旺盛需求。他說:「就目前我國環境急劇變化的現實來看,環境評價工作非常重要,需要大量像分類學這樣的基礎工作來支撐。」
※信息時代,你的朋友早就「出賣」了你
※施一公發言稱「非常認可」,這份建議來自馬化騰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