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機越玩越燙怎麼辦?我們在中國黑科技最多的地方找到了答案
提到2012,很多人想到的就是那部末日大片。其實,這個數字還有著另外一層含義:華為2012實驗室,據說其名稱的靈感來源正是電影《2012》。
在最近的華為雲普惠AI開放日活動上,我們走進了這個「中國最多黑科技的地方」,並有幸看到了一些新鮮的科研成果,小到手機晶元的散熱材料,大到通訊網路的節能預測。它們均來自這次開放的2012實驗室其中的兩大實驗室——諾亞方舟實驗室和先進熱技術實驗室。
華為諾亞方舟實驗室的自然語言處理研究
據說任正非在創立2012實驗室之初時說過,大數據就像洪流一樣,需要造一艘「諾亞方舟」來拯救華為。那麼,這艘船上究竟都有些什麼呢?
智能的通訊網路
在位於深圳坂田總部的2012實驗室里,華為展示了一種自適應的無線基站智能關斷系統,它能通過AI節約基站的能耗。
要知道,基站時時刻刻都需要電力,會造成大量能源的浪費。一個很可能實現的想法是,根據網路業務量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然後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需求,以此達到節能的目的。
「智能的通訊網路就類似於現在的自動駕駛一樣,」負責現場講解的實驗室專家說。
在沒有這種動態系統之前,運營商其實已經在做節能措施了,但它們只能依賴於以往的經驗作出固化的決策。如果對每個基站未來15分鐘的情況進行預測,再通過多智能體協同的動態決策過程,系統有望從整體上調控所有基站的運作。
根據華為方面的說法,試點省份預計全年節電量能達到800萬度,碳排放量也能減少5000多噸。
L4級自動駕駛
在自動駕駛方面,華為也為我們帶來了一段實際路況的演示視頻:在複雜的路況、交通和天氣等情況下,測試過程中只進行過一次人為干預。而且更令人驚嘆的是,自動駕駛還完成了入庫停車的操作。(車庫的信號通常都很差,對自動駕駛來說是個不小的麻煩。)
長期以來,自動駕駛都是一項極具挑戰的技術,而且公眾對自動駕駛的認識並不足夠,很多人會誤認為輔助駕駛就是自動駕駛——典型的例子就是特斯拉已經配備在Model系列上的Autopilot系統。
Waymo自動駕駛 | Grendelkhan/WikiMedia Commons
最近,有關自動駕駛的事件還引發了不少安全方面的擔憂,例如去年的一起Uber無人車撞人事件。還有一些更長遠的普遍擔憂在於,無人車會奪走人們的工作,或者面臨人類司機都很難解決的「到底殺一人還是五人的電車難題」等。
但從目前來看,從L1(輔助駕駛)到L5(全自動駕駛)階段,自動駕駛技術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所有開發自動駕駛的公司如今都在朝L4階段,也就是高度自動駕駛的方向努力。根據SAE標準,車輛在這一階段的所有的操作都是由無人駕駛系統完成的,不過前提是人們還得在有限制的條件下駕駛。例如,遇上了極端的惡劣天氣,車輛還是得交給人類司機。
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會(SAE International)「駕駛自動化等級」 | SAE
要實現L4級自動駕駛的標準,需要感測器、激光雷達、規劃控制和高精度地圖等在內的一系列技術,其中激光雷達可以根據周圍環境繪製出3D模型。據專家介紹,在業界,華為的感測器陣列基本上是最多的。
儘管華為的自動駕駛在演示視頻中有不錯的表現,專家坦言,「這個測試路段我們還是很了解的,真的到一個完全不了解的測試路段,還是很有挑戰的。」
如何應對數據的洪流?
智能通訊網路和自動駕駛離我們還比較遠,諾亞方舟實驗室研發的AI晶元則切切實實出現在了很多人的身邊,例如手機上。
如今,能夠處理圖片和視頻的人工智慧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了,無論是增加圖像的解析度,還是OCR的識別功能,AI都能達到相對理想的精確度。但一個比較現實的問題在於,終端的算力是很小的,我們無法在手機等設備上運行所有的AI模型。
理想的解決方案是雲計算或邊緣計算,最終將大算力解決為小的算力。前者能夠實現數據的集中處理,例如在雲端訓練的模型,最終可以通過壓縮並傳輸到手機上,實現實時的視頻編輯等。邊緣計算則能在終端就處理一部分的數據,並將需要計算的數據返回雲端,舉例來說,監控探頭或自動駕駛產生的大量數據中,並不是所有數據都是值得上傳到雲端的。
「未來一定是大數據和小數據的聯動,我們不可能在所有的場景都用大數據。」華為雲專家解釋說,用現在掌握的大數據來訓練世界級的模型,然後再推廣到小任務上,這是目前大部分的AI突破所用的邏輯。
「清爽」的數據中心
隨著數據處理的需求增多,我們也會面臨一個自然而然的普遍問題:無論是手機還是雲伺服器,必然要用到性能越來越高的器件,但這也意味著很大的功耗。換句話說,我們該如何解決設備的發熱呢?
華為的先進熱技術實驗室,就在致力於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在該實驗室里,華為專家一開始就介紹了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應用場景:其實無線快充並不需要儘快散熱,反而要「聚熱」。無線快充在使用時熱量會很高,但它的散熱面積又是極其有限的。通過一種名為PCM的特殊材料,熱量就可以存起來,讓無線快充的溫度在一段時間內幾乎保持不變。但溫度不可能一直保持下去,這就是為什麼市面上的無線快充只能用20-30分鐘。
華為先進熱技術實驗室
當我們領略各種散熱材料的神奇之處時,很難忽視實驗室內部傳來的風扇的噪音。這些惱人噪音的背後,就是數據中心經常用到的風冷技術了。
有辦法處理這些噪音嗎?
其實和我們使用的降噪耳機一樣,這裡也需要用到各種主動降噪和被動降噪的技術,華為就為我們展示了其中一些效果不錯的方案,例如讓風速拐彎的風道,或者能夠降噪的新型材料。
不過對於風冷技術來說,散熱效率可能是比噪音更大的問題。無論是空間還是能效上,空調都不佔優勢,因此像華為雲IDC這樣的數據中心都會採用液冷技術——常用的方法是通過冷板讓水把CPU等元件的熱直接帶走。
既然空調和液冷都需要水,為什麼液冷的節能效果更好?關鍵在於水的溫度。
Tanner Boriack/Unsplash
一般來說,空調需要的水的溫度大概在7-12度,光是冷卻就得付出不少的能源消耗。而液冷根本不需要冷凍水。「我們的CPU允許的溫度是八、九十度,所以水溫可以到四、五十度,外面的水可以直接進來。」除此之外,專家還補充說,液冷本身的散熱能力也很強,甚至能應對一千瓦的CPU功率,普通的散熱材料或技術是做不到這點的。
看到未來
以上所述的技術,無論是AI還是基礎的材料研究,只是2012實驗室的冰山一角。不過它們無一例外地都和此次活動的主角——華為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華為雲BU CTO張宇昕介紹說,華為雲就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其核心技術都是來自於華為技術的長期積累。例如,去年發布的AI晶元昇騰系列和智能網卡,就來自2012的另一家實驗室,圖靈實驗室。
在應對任正非所擔憂的「香農定理、摩爾定律的極限」時,2012實驗室究竟能發揮多大的潛力應該是個很難回答的問題。但至少在這一波的洪流中,我們已經從已有的產品,無論是更智能的手機,還是「推動整個社會AI化」的雲,看到了未來技術最有可能的面貌之一。
而這對於一個技術驅動的公司來說,無疑已經是一件值得樂觀的事了。
作者:EON
※一拳超人:餓狼不是最佳人選,第二季BOSS他來當最合適
※你吃的豬蹄是前蹄還是後蹄?最簡單的區分方法竟然是……
TAG:果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