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和孩子「道理講不通」?其實是方法問題

和孩子「道理講不通」?其實是方法問題

歡迎大家來到吳曉達老師的直面育兒案例分享。周四中午13:30,吳曉達老師會在超級育兒師的微博直播間內,與我們分享並解決一位特邀家長提問的育兒問題,以此來幫助每位家長學習到更多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

上周四,超級育兒師的育兒答疑直播間迎來了一位4歲半男孩的媽媽。這位媽媽困惑的問題是:孩子自我保護能力低下,做事扭捏、磨蹭。

家長問題闡述

媽媽說:孩子平時特別忽略自己的感受,內心十分糾結。

比如:在幼兒園被小朋友挖了臉,從不願意主動告訴老師,甚至在被老師問到時,都會假說是自己摔傷。

又比如:有時孩子穿衣服會很糾結,剛開始不願意自己穿,然後又不願意讓家長幫忙,最後哭鬧。過了一天之後,才悄悄告訴媽媽,其實當時,他是想要媽媽的一個「抱抱」,可當時怎麼都不願說出口。

媽媽不明白,一個男孩子,為什麼那麼扭捏。

育兒專家答疑

聽完媽媽的敘述,我問了一個問題,讓媽媽陷入了沉思。

我說: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孩子不敢表達自己,他是在怕什麼呢?他如果表達了,會又什麼不好的事情發生嗎?

過了許久,媽媽才說:被老師您這麼一說,確實是這樣。如果他說自己被同學打了、或者他想要做什麼其他的事情,我們一般都會給他 「教育」 「講道理」,或許他是不想要聽到這些吧。

可是,我們對孩子的態度,都是好好的,很有耐心的呀!

關於對孩子 「講道理「 ,其實很多家長存在著誤區。

為什麼明明就是這個道理,和孩子就是說不通?

不僅說不通,而且孩子還變得越來越不願開口了?

今天,就乘此機會,和大家聊一聊這個話題。

一、 講道理之前,先要談感受

道理是死的,人是活的。

固然重要,但重不過孩子。

當事情發生的時候,如果避開感受,直接講道理,不管態度是嚴厲的,還是溫柔的,其實背後的意思就是:你開不開心,是不重要的,道理才重要;你是誰不重要,你做正確的事,才重要。

日復一日,不斷地向孩子傳遞這樣的信息,對孩子的自我價值感、自信的傷害,是非常大的!

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眼看著如此朝向自我的攻擊,向自己撲面而來,沒有本能的反抗,那才是不正常的。

所以,任何情況下,我們都先要關注孩子,此時此刻TA的感受是什麼,可以詢問、可以求證,不管怎樣,顧好了孩子之後,咱們再談事情,才會比較順利。

二、 道理的獲得,在於感受與體驗

面對孩子,很多家長,都本能地想要傳授孩子一些什麼。卻不知,脫離感受的道理,是無效的。

曾經有個小姑娘,進辦公室不敲門,老師有一些不滿,於是就告訴她一個道理:進門之前敲門,是基本的禮貌,我說請進,你再進來。

小姑娘似乎聽懂了,但下次還是忘了敲門。

老師又講了一遍,小姑娘還是忘記。

最後,老師換了一種說法:你這樣突然闖進來,我覺得不高興。

這個小女孩一聽,終於恍然大悟,從此以後每次都會先敲門再進。

我們可以看到:當我們講出自己的真實感受之後,孩子就會知道這個「道理」背後活生生的原因,孩子明確了自己的行為,對對方造成的影響後,就會願意調整自己的行為,維護其他人的感受,並輕鬆自在地遵守規則。

所以,我們在給孩子制定規則的時候,與其跟孩子講道理,不如跟孩子談感受,因為一談感受,親子之間就有了愛的流動。

三、 「更好」 而非 「才好」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常常會用這樣的句式:你……了以後,才是好孩子。

懂禮貌,才是好孩子。

守規矩,才是好孩子。

好好吃飯,才是好孩子。

懂得分享,才是好孩子。

卻不知,在這樣的句式背後,隱含著這樣的意思:你現在,其實是不夠好的,你那樣做了才行。並且聽著這話,有一種被 「威脅」 的感覺。

這是一種將 「人」 和 」事」 混淆的狀態。

對一個人的評價,取決於事情,而忽略了:我們每個生命的存在本身,就是美好而有意義的!

一個人,一旦將自己做的事情,和自己這個人等同起來的時候,他就很難敢作敢當,很難承認錯誤。因為對TA來說,一旦承認我沒做好,就等於在承認自己是一個很差勁的人,這種對自我的打擊,是很大的。

對於孩子也是一樣。

所以,我們在對孩子提建議的時候,不妨換一個方式:寶貝,媽媽愛你,你已經很棒了!如果你願意……的話,會更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超級育兒師 的精彩文章:

孩子炫富「家住大別墅」,被人拆穿超尷尬!如何給他正確的三觀?
再次刷屏,你支持嗎?

TAG:超級育兒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