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去探索太空?
2019年新年伊始,太空探索就成為我們的熱門話題。中國在1月4日,發布了「嫦娥四號」探測器實現成功登陸月球背面的消息,創造了人類的首次記錄。並且中國預計到2020年,將建成自己的太空空間站。
《流浪地球》也成門最受人們歡迎的電影之一,2019年也被稱為是中國科幻電影元年,開啟了大眾對浩瀚宇宙的探索之旅。不單單是中國,在全球範圍內,也正在掀起新一輪的探索太空熱。
為什麼各國都如此重視,在太空探索上投入巨大?
我們為什麼要探索太空
1970年,當時NASA正花費數十億美元投入在火星探索項目上,尚比亞一個叫瑪麗·尤肯達(Mary Jucunda)的修女給時任NASA航行中心科學副總監恩斯特·史都林格(Ernst Stuhlinger)博士寫了一封信,質問:目前地球上還有這麼多小孩子連飯吃不上飯,你們美國怎麼能為遠在火星上的一個項目花費數十億美元呢,把這些錢省下來做慈善接濟這些貧苦的孩子不好嗎?
史都林格博士在回信中首先講了一個真實的小故事:
400年前德國的一個小鎮上,有一位心地善良的伯爵,樂善好施,他將自己收入很大一部分都用來接濟鎮上的窮人了。中世紀時的歐洲,傳染病很流行。那時正在爆發席捲全國的瘟疫。有一天,這位伯爵遇到了一個與眾不同的人,看上去很奇怪。他在自己家裡弄了一個小試驗室,白天外出努力工作,晚上回到家裡專心地做研究。他做的研究是把小玻璃片打磨成凸透鏡片,然後把鏡片裝到鏡筒里,成了一個放大鏡,可能用它來觀察平時肉眼看不到的小物體。伯爵對這個研究十分感興趣,不僅贊助他的研究,還邀請這個怪人住到了自己的城堡里。
然而,鎮子上的人知道了這個事之後,不樂意了。他們抱怨,鎮上的老百姓正遭受瘟疫之苦,你怎麼能為這麼個閑人,還有這個沒用的玩物而亂花錢呢!伯爵聽後,就告訴他們:我資助這個項目相信一定會有回報的,大家的困難我也會盡量接濟。於是,這些研究得以繼續進行。
後來,這項研究果真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它就是顯微鏡的發明。顯微鏡給醫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革命,使得人類首次看見肉眼無法看到的微觀世界。由此而展開的研究,最終消除了世界上大部分地區的瘟疫等傳染性疾病。伯爵為了這項研究所花費的金錢,最終的回報要遠遠大於把這筆錢單純地用來救濟窮人上。
接著,史都林格博士就對修女提出的飢餓問題與太空探索的關聯,給予了正面的答覆。解決飢餓問題一個主要方面是提高食物的生產。通過高科技手段,例如灌溉、施肥、育種、耕作的時間選擇等,可以有效地提高作物產量。人類太空探索的成果之一人造地球衛星就是一個強有力的工具。衛星在遠離地球表面的太空運行,能夠在極短的時間裡掃描大面積陸地,可以同時搜集到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多項指標數據,土壤條件、溫度、濕度、天氣、作物成熟度、病蟲害程度等等,有了這些信息,地面的農業耕種可以更精準、更高效、更經濟。這其實是解決飢餓問題的一個最根本的途徑。
太空探索的好處,這些只是冰山一角。每年有數千項的太空技術被用於地球上,走進我們的工作與生活中。這些技術能幫我們打造更好的飛機、輪船、通訊和醫療設備,以及日常工具等。人類的重要技術突破都不是按部就班線性發展的,只有解決重大工程問題時,往往才能夠激發出強大創新精神,整合好所有資源向目標發起挑戰。
太空探索是科技進步的催化劑,它為研究工作提供了絕佳的機會,有些是地球上無法實現的,例如在低重力太空環境下的科學試驗等。太空探索帶來的不僅有那些新技術所所提供的生活品質的提升,隨著對宇宙研究的深入,我們對地球,對生命,對人類自身的感激之情將越深。太空探索讓地球更美好。
太空大時代的必修課
人類的活動已經正式邁入外太空,我們已進入一個太空大時代。太空給了我們一個嶄新的活動領域,提供新的資源,還可能幫助我們給一些懸而未決的問題找到答案。可以想像太空對人類的未來生活影響越來越大。其實對月球探索的競爭已經在大國間展開。對太空的認知已經成為一門必修課。太空涉及航空航天、新材料、能源、生物醫藥等眾多領域,滲入經濟的方方面面,與我們的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
認知迭代,開拓創新思維
各國之所以越來越重視太空探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能夠以創新性的方式來為地球上的問題提供解決方案。今天我們能夠輕易地獲得天氣預報的信息,要歸功於運行於地球上空的各類氣象衛星,這是先前古人無法想像的。我們對宇宙的知識和利用還遠遠不夠。太空探索有利於我們打開認知的窠臼,跳出慣性思維、線性思維,擴展視野,從一個有別於地球上一切的環境,來重新尋找答案。
從太空看地球是什麼樣子?在太空失重的環境下,一切又會是什麼樣子?……我們的大眾教育往往是只提供一種答案,整齊劃一的程式化思維。太空探索就給我們在解決問題的時候,提供了一個不同的思考維度,可以有別於現有的一切。商業上的真正競爭往往都是來自不同的維度,例如通訊領域,移動的最大競爭對手,最後才發現並不是聯通,而是互聯網。在經濟越來越成熟,競爭越業越競爭,新思維同新技術一樣,成為未來致勝的重要條件。
太空探索對常人來說也許遙不可及,但「觸碰」太空也並非「難事」。這些科普小知識點,在我們的《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里都可以找到!
《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
NASA美國宇航局×美國國家地理聯手創作!
壯麗的宇宙自然百科!
全景展現太空與探索,內部大公開!
培養宇宙觀,啟發創新力!
IMAX電影《美麗星球》原型
傳奇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作序推薦!
推薦理由一
美國國家地理×NASA美國宇航局
聯手創作
NASA美國宇航局全程展現太空與探索,內部大公開。
美國國家地理300幅第一現場照片,高清實拍,近距離透視,身臨其境。
從火箭發射到軌道飛行,從太空梭到國際空間站,從太空生活到返回地球,認識比海洋更浩瀚的太空,拓展比地球更遼闊的心靈。
1、有壯麗的宇宙自然百科,這種美是太震撼了
晨昏線、閃電雲層、雷暴、颱風、積雲、絢麗極光……無法從地球上看到的自然之美,創紀錄的30餘萬張太空攝影照片,一一呈現。
在太空中近距離觀察月球
2、還實景拍攝了大量宇航員的生活
宇航員餐桌
航天飛船
太空行走
3、圖片蘊含大量的科普信息
衛星離開空間站的場景
空間站的介紹和構成
機械臂訓練捕捉
推薦理由二
太空生活時間最長的宇航員之一
親身講述體驗與經歷
這本書記錄了執行航天任務期間,特里身上發生的故事:激動人心的升空經歷、頭暈目眩的失重體驗、驚險刺激的太空行走、千鈞一髮的危急時刻,乃至衣食住行的點滴小事。宇航員特里以其獨特視野,讓這本書從前所未有的角度帶你探索太空,一覽宇宙的偉大與壯觀,更能體驗生命的深層意義。
這本書對於鍛煉孩子的閱讀能力是極好的,書裡面用文字刻畫了宇航員的經歷、感受和心路歷程,非常生動和傳神。
就拿第一章起飛來說!
火箭點火起飛那一段,平常我們只是在電視里看到火箭點火的場景,蔚為壯觀,可是身處火箭裡面的宇航員卻是什麼感受呢?
講到如果軌道失敗就得犧牲那一段,很難想像一個小小的軌道偏差,那麼火箭就會被人為引爆,為了保護更多的人,所有的宇航員都會犧牲。讀到這裡不禁對宇航員這份風險精神肅然起敬。
丟電筒那一段,它首先講述了電筒丟棄,這個看起來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在太空中卻能形成的巨大危害,雖然文字輕鬆,但是孩子卻能感受到這背後宇航員巨大的壓力。
在描述經歷的時候,還摻雜著大量的科普
1、起飛時,火箭助推器不同時間段的脫落
2、太空行走的危險是可能會患上「減壓病」,所以先要呼吸純氧。宇航服具備了通訊、制氧、清除二氧化碳、冷卻降溫、加高氣壓,防止微型隕石和極端高溫等多種功能。
3、宇航服漏水,會發生溺亡的風險。NASA曾多次發生這樣的事故事。
4、宇航員在作業時,手套非常重要,一旦戳破裡面的高強度纖維層,就可能發生氧氣泄露,危及宇航員安全,所以任何一個細小的程序都得高度重視。
推薦理由三
IMAX電影《美麗星球》原型
傳奇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作序推薦
《國家地理太空探索全書》由美國國家地理與NASA,聯合出版,由NASA授權,不僅全程公開航天發射的整個過程,從火箭發射、飛行控制、動力飛行,到降落地球,還首次完整曝光了太空梭和空間站的完整內部結構。
作者特里·維爾茨是NASA最優秀的宇航員之一,也是停留太空時間最長的宇航員之一,有著200多天的太空生活經驗,深得首批登月宇航員巴茲·奧爾德林的推崇。特里擔任過「奮進號」太空梭飛行員、國際空間站指令長等職。備受好評的IMAX紀錄電影《美麗星球》就是他在太空的生活原型。由特里本人真實出境,並承擔主要的攝影工作。
介紹完畢,這就是一本
高大上必剁得鎮家之寶
※洞察號開始提供氣象報告了
※嫦娥住在月亮上,日常用水怎麼辦?
TAG:NASA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