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颱風」伊代橫掃莫三比克等三國,或釀非洲大陸最嚴重風災
北京時間3月15日早晨6時前後,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伊代」在莫三比克第二大城市貝拉附近登陸。氣象雲圖可見,登陸時伊代有渾圓清晰的風眼,結構紮實的底層,按我國標準為強颱風或超強颱風(15-16級)。
伊代登陸前後的雲圖動畫,來自meteologix
熱帶氣旋,是地球上發生在熱帶或亞熱帶洋面、有相對正壓和暖心結構的風暴的統稱。用大白話來說,熱帶氣旋就是像我國颱風那樣的風暴的學名;颱風不僅僅我國和西北太平洋有,中北太平洋、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北印度洋、南印度洋、南太平洋也都有,不過在別的地方,按照當地人習慣不叫颱風,而叫颶風、氣旋性風暴、氣旋、旋風,或者直接就叫「熱帶氣旋」。因為莫三比克原來是歐洲國家葡萄牙的殖民地,所以當地媒體報道時有時稱之為「颶風」,有時稱之為「強熱帶氣旋」。
全球熱帶氣旋別名示意圖,中氣愛標註,底圖來自WMO
伊代叫颶風也好、熱帶氣旋也好,不感興趣的朋友只需要知道,它和我國的颱風是一回事,只不過發生的地方不一樣;颱風有的災害,它也一個不少。況且,伊代是一個非常特殊的熱帶氣旋,它的特點非常鮮明,因此災害也特別大。
伊代登陸莫三比克前的雲圖,來自EUMETSAT
首先,伊代壽命特長、速度特慢、雨量特大。3月2日伊代的胚胎98S在莫三比克陸地上形成,3月18日,伊代的殘餘低壓才在莫三比克和辛巴威交界處消散,生命史超過半個月,且都在莫三比克、馬拉維、辛巴威附近活動、多次登陸。正因為此,伊代在莫三比克、馬拉維、辛巴威灑下天量雨水,根據ECMWF預估,總降雨量最大可達1000毫米以上,因此在三國釀成特大洪水。
伊代二次登陸前的路徑圖,來自法國氣象局
其次,伊代登陸時強度特強,且精準命中莫三比克第二大城市。伊代雖然終生都在狹小海域內活動,但由於莫三比克海峽海溫很高,因此最強時也達到了超強颱風強度(16級),最後以強颱風或超強颱風強度(15-16級)在莫三比克第二大城市貝拉附近二次登陸,且風雨最大的「危險半圓」正中市區、河口。
伊代登陸前後的風眼特寫,來自EUMETSAT
正因為此,伊代既有強颱風特有的狂風、風暴潮災害,又有慢颱風特有的特大暴雨災害,佔了所有的熱帶氣旋災害因素,類似2017年登陸美國的颶風「哈維」。哈維登陸德克薩斯時是超強颱風下限強度(16級),不算美國最強的颶風,但因為速度特別慢,且多次登陸美國,在美國南部灑下超過1000毫米的特大暴雨,據美國媒體報道災害損失達到1600億美元,超過了卡特里娜颶風,成為有記錄以來美國災害最為嚴重的颶風。
哈維颶風登陸美國時的雲圖、洪水實況圖和雨量統計。來自中氣愛微博
伊代的高強度和特大暴雨,對落後的莫三比克、辛巴威、馬拉維來講毫無疑問是滅頂之災。根據社交媒體圖片,馬拉維南部、莫三比克北部和辛巴威東部的基礎設施被大面積毀壞,低洼村落、城市一片汪洋;貝拉市的簡易建築被狂風大量吹毀,大量民房屋頂被掀翻。在伊代二次登陸之前,馬拉維、莫三比克北部已有超過100人死亡;伊代二次登陸之後,截至目前已有至少235人死亡。隨著災區通訊、交通的不斷恢復,死亡人數還可能大幅上升。可以說,伊代有可能成為有氣象紀錄以來,非洲大陸災害最為嚴重的熱帶氣旋。
莫三比克災情,來自外媒
和一般人印象相反,我國有很多同胞在莫三比克工作,大部分是國內企業派駐。伊代風災發生之後,我國大使館率先通過海事衛星和中資企業和漁船聯繫,並核查同胞信息。據微博網友介紹,在莫三比克風災重災區貝拉的中國同胞,大部分都在中國援建的金孔雀酒店附近,這裡建築堅固,且不在伊代風暴潮核心區,生命安全有保障,有不少同胞已於國內親友聯繫並報了平安。目前,伊代已完全消散,莫三比克暴雨已停止,還請在當地的同胞再堅持一會兒,最困難的時候已經過去。
金孔雀酒店位置
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打轉、滯留並不少見,馬達加斯加東邊的留尼汪島曾有熱帶氣旋滯留一星期左右,降下5000毫米左右特大暴雨,創了世界紀錄。不過,留尼汪島畢竟在大洋深處。熱帶氣旋進非洲大陸並滯留這麼久,確實有氣象記錄以來罕見,其中原因值得研究。
※地球變「火球」、外星人攻擊人類…著名學者霍金曾預言過什麼?
※厄爾尼諾拿美國開刀?加州夏天山火冬天洪水,值得高度警惕!
TAG:中國氣象愛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