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軍攻宋時,北宋如何用「神操作」將自己送上末路?
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朝代更替是個很常見的現象。絕大多數王朝滅亡是因為本身走向沒落,喪失了對國家的控制力。然而有一個王朝卻是在自身實力尚且不錯的情況下,莫名其妙就突然亡國了,這個奇葩王朝就是北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1125年秋,金國出動十二萬大軍兵分兩路南下攻宋。北宋朝廷懼怕金國的兵威,出重金求和,結果金軍在收錢之後先是退兵,但僅僅過去了半年時間又再度南侵。公元1127年初,金軍佔領北宋京師汴梁(今開封),宋徽宗、宋欽宗以及大量趙氏皇族、後宮妃嬪、貴卿、朝臣都成了金軍的俘虜,北宋滅亡。歷史上將這一事件稱為「靖康之變」。
金國兩度攻宋,第一次兵力約為十二萬,第二次兵力約為十五萬,而北宋總兵力是金軍的好幾倍。那麼問題來了,金軍攻宋的時候,宋朝軍隊去哪了?
金軍第一次攻宋的時候,北宋京師禁軍加上各地趕來的勤王軍隊,總兵力約為三十萬,這還不包括主動報名加入義軍的開封市民。然而在兵力具備壓倒性優勢的情況下,北宋皇帝與主和派大臣卻選擇了向金國割地賠款,以請求對方退兵。統治階層如此膽小懦弱,真是令人搖頭嘆息。不過,與後來的一系列奇葩舉動比起來。北宋統治者在金軍第一次犯境時所做的選擇也就沒那麼奇怪了。
金軍第一次退兵後,北宋統治階層沒有考慮如何加強國防建設,而是忙得不可開交地爭論該不該割地議和。以至於在金軍第二次攻宋的時候,北宋朝廷這邊還沒有爭論出結果。更奇葩的是,為了彌補金軍攻宋時造成的賠款損失,宋欽宗竟下令讓各地趕來的約二十萬勤王大軍全部就地解散,各回各家。主戰派大臣李綱、种師道等人建議集合大軍駐屯黃河兩岸,預防金軍再次渡河。結果這一建議又被主和派大臣給否決掉了,理由是萬一金軍不來,這筆巨大的軍費就會被浪費掉了。
1126年9月,金國大軍第二次伐宋,此時離金軍第一次退兵僅過了半年時間。按理說,在經歷了第一次慘痛教訓後,北宋應該積極加強防備。可事實卻是,在金軍第二次南侵時,宋朝的國防實力卻更弱了。
1126年12月,金國東西兩路大軍相繼兵臨開封城下。直到這時,宋欽宗才急忙下詔動員全國各地軍隊火速進京勤王。雖然此時下詔勤王已經錯過了最佳時機,但各地軍民保衛大宋的決心還是非常堅決,一些勤王軍隊甚至是從福建、兩廣「越數千里爭先勤王」趕往北方。
可是這一次金軍也做好了充分準備,早在各處關隘要地派駐重兵阻擋宋朝勤王大軍進京,比如北宋最精銳的西軍就被金國名將完顏婁室擋在了潼關之外。
為了解決困境,宋欽宗派人攜帶蠟丸詔令正在河北的康王趙構(宋徽宗第九子、宋欽宗之弟)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讓他火速召兵勤王。趙構得到這一任命,立即開府召集兵馬。當時兩河山東一帶的軍民紛紛加入到趙構軍中,其中就包括了大名鼎鼎的岳飛、韓世忠、張俊等人。由於當時軍民抗金情緒激昂,趙構在很短時間內就召集到了十幾萬兵馬。可是,趙構卻沒有帶著大軍去解京師之圍,而是繞著開封轉了個半圈。直到宋徽宗、宋欽宗都被金軍俘虜後,趙構就順理成章地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市)登基稱帝了。
除了北宋朝廷內部混亂延誤戰機,以及趙構手握大軍卻不作為以外,北宋統治者在開封圍城戰中的表現更是令人哭笑不得。當時開封城內共有守軍八萬多人(原守軍七萬,加上南道總管張叔夜所率的一萬三千人勤王部隊),此外還有為數眾多的開封市民自願請戰。雖然在兵力方面比不過金軍,但由於北宋這邊是守城戰,加上汴京有著當時最好的城防體系,所以在形勢上並沒有處於劣勢。反觀金軍長驅直入,後方許多城鎮仍然控制在宋朝軍隊的手中,一旦形勢發生變化,則時刻面臨著陷入腹背受敵的窘境。而且金軍戰線過長,後勤補給也難以長期供應。所以從長遠來看,只要北宋軍民守住開封城不被攻破,待到各路勤王大軍陸續趕到,金軍就會面臨非常糟糕的處境。
可是,北宋統治者不知道哪根筋不對,竟聽信術士郭京的鬼話,將城牆上的守軍全部撤下,讓郭京帶著所謂的「六甲神兵」(其實就是一幫江湖混混)上城牆作法,據說是能用法力將城外的金軍一掃而空。結果金軍看到城牆上無人把守,立即發起攻擊,迅速將開封城牆給拿下了。在整個人類戰爭歷史上,以這種「神操作」方式作死的,除了北宋以外,恐怕找不出第二家。
金軍攻佔了開封城牆後,仍不敢貿然對內城發起主動攻擊。可是腦子有坑的宋欽宗卻在金軍的恐嚇下,兩度進金營求和,結果被扣為人質。在金軍的威逼下,開封城內金銀財寶、布帛、騾馬,均被洗劫一空,北宋朝廷還下令逮捕和殺害抗金市民。偌大一個開封城,竟然以一種極不可思議的方式淪陷了。
中國有句老話叫:「將帥無能,累死三軍」。北宋統治者用接連不斷地「神操作」,最終使北宋成功上演了亡國慘案。作為這件慘案的主要負責人宋徽宗、宋欽宗父子也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不僅自己成為金國的階下囚,他們的妻子、兒女也遭受到了難以想像的欺凌。
參考文獻:《宋史》、《三朝北盟會編》
※北周武帝宇文邕死後,他的后妃子女結局如何?
※此人本可成千古一帝,可惜信錯了一個人,留下妻兒任人欺負
TAG:夜讀史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