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階層未必固化,但教育能改變命運嗎?(下)

階層未必固化,但教育能改變命運嗎?(下)


寫在前面的話:吳軍,80年代畢業於清華,後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得計算機科學博士,頭銜無數:谷歌研究院資深工程師、谷歌中日韓文搜索演算法主設計、騰訊副總裁、矽谷風險投資人、暢銷書作家。他不僅在互聯網和數學等領域博學精深,對教育的理解也頗有見地。

你所處的時代就是你的命運

你最終這一輩子有多大成就,首先取決於你的時代

全世界75個最富有的人中有20%出生在同一個國家,而且都在1830年—1840年這10年間,這就是美國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洛克菲勒、老梅隆(梅隆的父親)等都是那個時代的人。而中國現在所有的富人基本上都趕上了改革開放的浪潮。所以說,生在一個好時代,你的命運就被決定了,你要相信你這個時代

決定你命運的,首先是大時代,所以你到哪個山就要唱哪個山的歌。過去的30多年是很好的時代,今後20年也會是個不錯的時代,該做什麼就做什麼。過去30多年中我們中國人最大的不幸就是不相信這個時代,跟著這個時代倒著走。

其次,有些事你能把控,有些事你不能把控。時代你不能把控,因為你不能選擇自己出生的時代,而有些事你能把控,比如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教育」,你是可以把控的。對於教育,首先你要明白的是教育不光是學習,而是我們今天做的任何一件事。

比如說你在地圖上看到我們今天所在的酒店,進來以後怎麼找到這個房間,底下會有一張圖,那張圖上告訴你現在在哪,然後你要去那個目標。所以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做兩件事:

第一件事:你知道自己現在在哪。

剛才我講了,比如有的孩子從小地方來到北京上學,已經感覺自己很不錯了,但當他看到同學是富二代,心理很不平衡,那是因為他沒有想明白自己在哪。首先要明白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件事:你自己要去哪。

這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如果我們把中國人劃分成兩個層次,處在不同層次的人目標是不一樣的,其所要進行的教育也不一樣。

如果你處於社會最底層,想要上升到中產階層最重要的是學會技能教育,對於這個層次的人來說,博雅教育是沒用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藍翔技校的畢業生要比很多白領賺得多——因為他們掌握了基本技能。所以首先你要知道自己在什麼位置:如果你處於這樣的社會階層,你要接受的第一步的教育就是技能教育。

在《大學之路》第二版里我專門補了一章講美國公立教育,主要就是講技能教育。在美國,私立名校的教育是為更高一層的進階準備的,但是公立教育總體來講就是技能教育。

技能教育的重要性

看一個人,不能因為出身就給貼上笨或聰明的標籤,每一個孩子都是可造就之才。

在美國有一個program叫KIPP,就是培根那句話: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

和中國一樣,在美國也有好學區和差學區之分,而且學區房這個概念其實是從美國來的。

在一些比較差的學區(比如一些貧民窟所在的學區),這些學區的校長關心的不是如何教育孩子,老師管的也不是孩子,他們關心的是這些孩子是否每天都來上學。例如一個班上30個孩子,今天只有25個孩子來上學,剩下的幾個孩子居然「忘記上學」,因為他們被鄰居的孩子帶去遊戲廳玩了。所以,「KIPP」就是把這些孩子和他的家庭隔絕,讓他們早上六點就來學校,晚上八點鐘再回家,這樣他們就沒機會去和鄰居家孩子廝混。

但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可以進入這個項目(KIPP),貧民窟的孩子需要抽籤進入。運氣好的孩子還會被送到一個距離自己家庭所在地比較遠的學校。剛進去的孩子成績很差,但很快成績就趕上來了,這樣看起來有點像衡水中學。這些孩子在申請大學時候,可能上不了常青藤大學,但他們可以上到州立大學。這個項目中的孩子升學率較高,畢業後也能找到一份比較體面的工作,這樣就可以與之前的家庭隔離,徹底走出自己家庭所在的階層,也徹底走出貧民窟。

美國社會階層分化很明確,基本上只有5%的人能夠從底層的20%上升到上層的20%。所以,只要把這些孩子與周圍糟糕的環境隔離,他們都是可塑之才。但是前提是一定要好好讀書,並且要有讀公立學校,擁有一技之長。

今天我們整個國家都提倡博雅教育、通識教育,而實際上,在中國,可能80%的人需要的是技能教育。衡水中學所培養的人和清華附中培養的不是一類人,讓衡水中學像北京頂級中學那樣培養人是錯的。所以,社會需求不一樣,針對的家庭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樣的

向上一個階層的路註定是艱辛的

實際上,中產階層的孩子是最辛苦的.經常有家長和我抱怨孩子太辛苦,平時要上課、補習,還要學各種藝術體育等。我告訴他,中產階級想要進入精英階層,就是最辛苦的。因為:

·你的孩子需要具備一技之長(接受技能教育),否則沒有立足之地。

·所有你認為的精英階層需要具備的技能,需要在在他這一代人中補齊。

所以,中產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因為向上的通道太窄了,而教育也不會是輕鬆的,只會更辛苦。要知道,向上的路註定是艱難的,而向下的大門永遠敞開,不辛苦就會面臨階層下滑

在美國也一樣,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是最辛苦的。在真正的上層社會,你擁有的資源是別人沒辦法比的。例如,特朗普的女婿,據說連算數都算不清楚,但是因為他父親給哈佛捐了幾百萬,所以他很輕鬆進入了哈佛。

最重要的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如果你在20歲的時候相信絕對公平,說明你是一個有情懷的人,但到了40歲,你依然相信絕對公平,那你就有點傻了。世界是不可能絕對公平的,因為一旦出現絕對公平,世界就停止進步了。比如今天的北歐社會,就很公平。但是如果你在那裡呆一段時間後,就會明顯感覺到整個社會死氣沉沉,因為沒有任何變化,也沒有給你任何機會。

教育資源永遠是不夠的。今天整體的中國教育水平進步非常快,比30年前從資源、經費各方面都有十倍的提升。但是清華還是招那麼多人,所以永遠有人上最好的學校,有人上最差的學校。所以不用糾結自己是否進入了最好的學校,重點是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

中國高等教育的同質性太強,每所大學都要建設成研究型大學。其實有些學校不適合,有些大學可能應該好好地搞教學、培養學生的一技之長,讓這些學校大學畢業以後能夠去發揮自己才幹的地方。

另外一方面,教育問題不是單方面的問題,不是學校問題,也不完全是社會問題,也不完全是個人問題,也不完全是家長問題,但是每一方面都有一些問題。從你自身來講,家長、個人,你也要意識到這一點,哪怕你進入到了一個學校以後,有些人確實需要是有一技之長的。

這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剛剛我提到了,命運決定了人的一切。那麼,命運是由什麼決定呢?撒切爾夫人有句話說的很好: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比如,當你打網球的時候,你會發現打球用力過分的時候動作會變形,這就說明你想法不對的時候行動會變形、言辭會變形。

再比如,你在公司里幹得很一般,沒有得到提拔,但是你自己卻覺得自己很厲害,是全公司的5%,你覺得老闆不公平,就去找老闆(領導)吵架。那麼,也就是你的「動作變形」了,這也是你的想法決定了你的行動。

以前我總說一些投資人,以後肯定會破產,果不其然。因為他們總喜歡做一些冒險的行為,做一次賺一次便宜,慢慢形成習慣了,最後碰上一次倒霉事。「黑天鵝事件」發生了,他就永遠破產了。

所以,我們的行為形成了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基本上就是這樣一條線。所以,一開始是很小的一件事,我們自己一點點的錯,最終命運就這麼決定了。

綜上,大學應該分類,不能一律都辦成研究型大學,如果大學不能分類,那麼,你需要給自己分類。

講完了技能教育,接下來講一下素質教育。

我們為什麼要學語文?

首先,我們為什麼要學習語文?

每年感恩節前,我會和我女兒的每一門課的老師做一對一交談,一些老師會在交談中告訴家長孩子的長處和短處。其中,她的語文老師是一位文學博士,她不會直接和家長講,而是會先和孩子聊,而且她給孩子提的問題很有啟發性,會讓孩子們想想自己和過去相比今年有哪些進步。

我們把語文放在所有的學科中,語文有什麼作用?語文對你這一步步的成長起什麼作用?後來我的女兒就跟她頭腦風暴,聊了很多,下面就是她們倆討論出來的觀點,不完全是我的觀點。

1、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

學語文不是為了一點兒簡單的文采,是要理解問題和表達思想。很多人講東西講不清楚,不僅是學生講不清楚,很多老師講課也講不清楚。因為他們的語文太差了,不善於把自己的想法用合適的語言對合適的觀眾表達出來。

我們在職場中要做職業化的人,可是好多工程師寫郵件寫不明白,講半天自己的意思也講不清楚,這樣會給別人的感覺是:這個人不職業化,希望我做什麼,半天說不清楚。相比而言,美國人起草的一份比較正式的郵件信函,就能寫得清清楚楚。

2、語文是職業化的基本訓練

語文是你成為一個職業化的人必須具備的素質,把一個東西寫清楚,正式地告訴他人,這就是一個職業化的訓練。

我們都希望我們找的會計師、律師、醫生等是個職業化的人,而不是業餘的,如果你的語文不好,永遠給別人一種業餘的印象。

3、語文是進入上流社會的敲門磚

如果看一些美國原版電影你會發現,黑人說話就是這樣的(模仿)。比如,在公對公的對話中,一個律師說話用詞是不一樣的,黑人就有一些「哈哈哈」的語言,不同階層用詞是完全不一樣的。

學好語文是你說出來的話、用的詞,能夠達意準確。有的人為什麼叫他「土豪」?因為他說來說去就是那些基本辭彙,完全沒有文采,這是語文的重要性。比如,很多人表達好就會一個詞——好,沒了。有些時候你都不知道他說好是真的好,還是他知道這件事了。

這也是語文的作用,你想進階,往上走,語文必須好。高等教育在最早的時候,像哈佛、耶魯這些大學只教拉丁文,為什麼?三個原因:

讀懂拉丁文的《聖經》。

那時的學術語言是拉丁文,就是要訓練你做事的職業化。

你學會拉丁文,就學會了上流社會的語言。就像中國過去的讀書人得會文言文一樣:白話文早就有了,但只有讀書人會寫文言文,文言文就是你進入更高階層的敲門磚。

我們為什麼要學數學?

數學的重要性在於它培養科學的常識和基本的素養,講究邏輯和方法。每一種解決數學題的法,都是可以用於工作和創業。當你遇到一個不會解決的問題,以前那些解數學題的邏輯全都用得上。

為什麼很多人學不好、考不好數學?有一天,我女兒有些數學題做不出來。我把我自己的成績單拿來看,我高中的數學平均99分,就是期中期末考試加起來平均分99分。後來我就在想,我倆在學數學上到底有什麼差別:

讀題。很多人題就讀錯了,或者是沒讀懂。那這是語文的問題,說白了數學不好是因為你的語文不好,這個因素佔了三分之一。

基礎知識。你真得學會一些數學知識,否則肯定不會做題。比如說勾股定理你不知道,好多幾何題就都不會做。老師天天讓你做練習題,只能幫助你解決基礎知識的問題。

邏輯。把題讀懂了,從已知到未知,讀懂題就是知道自己現在的位置在哪兒,未來要去哪兒。分析和邏輯就是找到這條路,基本知識是你的工具。你的邏輯就是這條道路,你得自己學會把它走通了。

學好數學就是這三條,很遺憾,大部分人學數學只知道學第二條。仔細想想,數學競賽題做不出來,並不是老師教得不好,老師把第二條全教給你了,關鍵是你題也沒讀懂,也沒找到邏輯。

我們為什麼要學歷史

這也是那次開家長會,跟女兒歷史老師聊天后我的一個體會。歷史在英語里叫history(男人的故事、他的故事),當然女權主義者說應該叫herstory,甭管是什麼,歷史不是要講故事。

中國老說以史為鑒,這件事其實不容易。真要是有以史為鑒,當年司馬光寫《資治通鑒》就是為了以史為鑒,讓皇帝們不要做荒唐事,司馬光之後的昏君照樣數不勝數,比明君不知道多多少,所以為什麼不能簡單地以史為鑒呢?因為條件是在變化的,什麼事都是在變化的。

舉個例子,大家知道明朝的土木堡之變吧?就是明英宗去打蒙古,被人圍在土木堡了,全軍覆沒,蒙古人就打到了北京城下,你說怎麼辦?當時大家說逃吧,于謙就說要堅守,結果一仗不但把蒙古人打敗了,把明朝救了,而且從此蒙古的部落就完蛋了。

到了崇禎皇帝,他也這麼干,李自成快打來了,說逃吧?不行,不能逃,要守,結果自己到梅山上弔死了。

情況看上去差不多,以史為鑒並沒有用,因為條件變了。

那學歷史是為了什麼呢?主要是這麼幾件事:

美國老師說最好把歷史當做研究。那麼怎麼學歷史才是做研究呢?就是給你一個問題,你把這個問題給解決掉,你自己去找一些證據,發表你的觀點、證實你的觀點,這就是做研究

比如,華盛頓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抄歷史書是沒用的,他是美國的國父,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等等,而且搞民主政治,那些都不是你研究的成果。你要寫這個,在美國的歷史課是會不及格的。

你可以說他是一個英雄,有什麼什麼證據,可以。你也可以說他就是一個白人奴隸主,也可以,只要你有證據。沒有絕對的對和錯,只有研究做得好和不好,所以歷史是可以培養做研究的

歷史是美國的第二寫作課。因為你做完研究後,還要寫一個十頁紙的報告(初三的學生),你自己要到圖書館查資料,要有自己的觀點,結論還要和前提、論據能夠自洽。歷史沒有絕對的對與錯,但是有好與壞。這是歷史訓練你做研究。

了解過去有助於我們變成一個更好的人。這個有點兒像我們中國說的以史為鑒。因為歷史是在一個很長的時間線看問題的,從歷史出發,你有可能了解未來。

我在寫《智能時代》時就講,你了解了第一次工業革命會造成什麼結果,你發現第二次工業革命造成了一模一樣的結果,第三次照樣也是一模一樣的結果,你就能知道第四次智能革命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你不想成為被淘汰的人,應該怎麼做就很清楚了,這就是能知道未來,讓自己處於更優勢的位置上。

中國人研究歷史和美國人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中國人一般會分析一件事的真相,就是進行考古發現,當年光緒皇帝就是給毒死的,這個很重要,這是真相。當年朱允炆(明朝的建文帝)就是沒死,不知道跑道哪兒去了,研究出這個結論就是為了發表論文的。

去年有一本書叫做《地質時代的中國史》,是劍橋大學出的。這個書是很有趣的,有兩個大特點:

特點一:根本不管中國是5000年歷史還是3000年歷史,以前搞不清楚歷史就不寫了,從秦漢開始寫,2000多年的歷史。但是他會把每個歷史事件放在這2000多年的時代里,來看這件事到底有多大意義。

特點二:把中國這個歷史事放在全世界的範圍內,去看它的意義有多大,而不是孤立地寫中國這一件事。

這就體現了美國人研究歷史很重要的特點。

回想到我剛才一開始說的,學習語文有什麼好處,你把語文放到所有的學科里看有什麼好處。語文你去年什麼水平、今年什麼水平?從長遠來看學語文有什麼好處?這樣的思路是很重要的。

所以,今天我講來講去很重要的一條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目標在哪兒,無論是學歷史還是學語文都是這樣的

學歷史你還會了解世界的多樣性,會變得更包容。學了歷史,你才知道這個世界是多樣化的,並不像我們周圍的生活這麼簡單。

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

什麼是科學的素養?今天看到很多說法,就是我們信仰科學,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科學從來不是信仰,科學是懷疑,宗教才是信仰。你說信仰科學,那是宗教,不是科學。科學是要不斷被證偽的,今天看上去正確的結論,明天可能就會過時了。

但是你不能瞎懷疑,有時候我們在海外的時候諷刺一些人逢中必反,凡是中國人說的話他就一定要反,有些美國人是這樣的,這種就是瞎懷疑,科學不是這樣子的。

科學是說這個真理成立是有條件的,研究科學就要看在環境變化的時候,或者說過去對條件不夠了解的時候,得到的結論在更大的範圍內、更廣的範圍內是否還成立。

比如,過去是生活在比較慢速度的環境下的,自然覺得牛頓定律是千真萬確的事,當你到了光速的時候,發現好像牛頓定律不成立了,這就是環境變化產生的變化。

最早的時候德國有一個化學家發明了兩種葯:阿司匹林和海洛因。這是一個人發明的,拜耳公司的。剛開始的時候海洛因是個不得了的葯,為什麼呢?它可以讓人戒掉嗎啡,後來發現它的危害比嗎啡還大。

剛開始出現阿司匹林的時候,大家說這是一個壞得不得了的葯,因為它的副作用太大,後來把它做成了腸溶片,不要在胃裡溶解,到腸子里溶解就沒事了。

所以,原來覺得很正確的事,換一個新的環境,就會有新的認知,科學就是這樣不斷地在進步的

科學不是迷信,不是說某一個院士說的就一定是正確的。你要依照一定的方法來得到這個結論,這是你學科學的目的,學會了這套方法,可以使你成為一個不迷信的人、一個理性的人

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

我們說「教育改變命運」,那麼,究竟受教育和沒受教育的差別在哪裡呢?

這就在於科學和經驗是不同的。經驗往往在於個人的悟性,而科學則可以在任何一個人身上得到延續和發展,並且能夠一直往前走

譬如你小學時候學習過一些基本的數學知識,初中又讀了幾何原本,你學會了幾何,這是2000年前歐幾里得寫下的知識,你能夠學習到並且傳承。如果你是一個數學天才,還能在他的基礎上增加一些定理,讓幾何更加完美,之後的人在你的基礎上又可以繼續推出新的定理,這樣幾何這樣一門科學就一直在發展,隨時時代在向前走。

今天任何一個三甲醫院主任級的醫生,他都敢拍著胸脯講:我比50年前全世界最好的名醫都要好。這是因為科學是一個積累,過去的醫學成就他都學到了,而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科學和接受教育的原因。

我們受教育的目的是能夠不斷地進步、不斷地積累。你有了這個基礎以後,就能主動地來做事情

我們知道人類到目前為止最偉大的一件事是工業革命。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全世界發展2000年平均GDP就是600—800美元。中國到1978年改革開放前人均GDP只有180美元,這是沒有工業化的結果。今天中國的GD將近人均9000美元,因為我們工業化、現代化了。

所以,工業革命很重要,那麼工業革命是靠蒸汽機起來的?對蒸汽機貢獻最大的人是瓦特,他改進了蒸汽機,製造出了萬能蒸汽機。在瓦特之前的發明家,都只是工匠。他們只憑經驗做事。沒有辦法把經驗傳承給他人,如果他死了,可能他的技術就失傳了。

中國瓷器的發明就是這樣的,發明、失傳、再發明、再失傳,這就是工匠式的發明。

而瓦特不是這樣的,他是有一套科學知識來指導他。瓦特出身於一個中產階級家庭,爸爸是一個名商人,只是後來生意賠了導致瓦特沒有讀大學。但是,他在大學工作,大學裡的課他都上過,只是沒有學位而已。

當時,瓦特工作的大學裡的蒸汽機壞了,需要他去修。在維修過程中,他看到了很多蒸汽機的不足之處。因為他在大學裡學了所有力學和熱力學的課程,在此基礎上,他用自己所學的科學知識,成功改進了蒸汽機。

之後,我們就知道要做一件事,首先需要具備科學指導(當然還有其他很多條件),這也使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後發明的速度變得非常快速,與以前的完全靠經驗積累發展相比,進步飛速。

這就是我們為什麼要接受教育的原因,因為教育是你獲得進步的捷徑,你不能靠著工匠式的積累,那個太慢了。學習前人的經驗是最快進步的路徑,這是我們要接受教育,而且一輩子接受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原因。

最後的總結

今天把我所講的內容總結出這樣四條,倒著來講:

1、你要相信這個時代,我們處在一個非常好的時代,當然你要找一個相對好一點兒便於自己的發展環境。這個很重要,有時候我們再努力,也不如環境好,這點非常重要。

2、人的見識、教育可以加速進步。

3、素質教育很重要,但是在一開始溫飽階段,必須掌握一個技能。

4、教育確確實實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史蒂芬森,從最底層一下子到最頂層,認識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認識清楚自己的目標,教育是一個途徑。

謝謝大家!

媽媽圈與人民郵電出版社聯合推薦《大學之路》,限時一周6.5折促銷,掃碼購買

美國大學在陸續放榜。得到offer 只是第一步。為了在美國大學平穩過渡,學業成功,利用赴美之前這段時間,上過橋課吧!。

【媽媽圈在線學堂】已經累計了100多門,1200多小時的美國本土老師的原版美國課程,從小說和報刊雜誌經典文章精讀,到歷史,再到AP課程,實現與美國學生同步。

赴美之前,,如果您希望彌補與美國同齡人之間的巨大文學和歷史素質差距,請加入我們的原版課討論群,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我們可以幫您個性化定製課程包。歡迎掃碼入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美國留學媽媽圈 的精彩文章:

做大池塘里的小魚,還是小池塘里的大魚?這會影響孩子一生

TAG:美國留學媽媽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