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繼續說白惠元的這本《英雄變格》。人人都知道,孫悟空本就「善變」,他最強大的能力,就是七十二般變化。在作者看來,「變」這個特質剛好適應了現代中國的需要,因為「變」才是現代中國發展的內在動力。所以,孫悟空會在現代中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頻繁出現,絕對不是偶然現象。能有無限變化的英雄,正是現代中國所需要的英雄。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從我們前面舉的例子里你應該已經發現了,這兩次改編都跟時代精神產生了共振。不過,重點其實不在於這每一個點,而是這些點可以串聯成一條清晰的線。白惠元居然在中國的現代史中,拎出了一條可以用孫悟空穿起來的線索。他發現,在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都有一個獨特的孫悟空形象出現。換句話說,時代變了,孫悟空就會跟著變。這就可以說是一個非常值得玩味的文化現象了。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先來看看這個變化的起點。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孫悟空坐著時光機來到今天,看到高鐵、飛機、火箭、衛星,你覺得他會感到新奇嗎?還別說,在晚清民國的時候,真有好多人想過類似的問題。當時有一部小說叫《新西遊記》。在第三回里,孫悟空和豬八戒來到大城市上海,第一次看到了電車。你猜孫悟空的第一反應是什麼?是揮起金箍棒把車砸扁么。不是。孫悟空的感受,是困惑。他不明白電車為什麼能動,就問豬八戒:八戒啊,火車能動還好理解,它雖然沒腳,但至少有火。火是能看見的。那電是什麼呢?這哥倆兒瞎扯了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這種茫然失措,正是中國人遇到西方工業文明時一種普遍的心理感受。豬八戒被孫悟空問得沒轍,只好強行解釋,說:「電是空的。」但「空的」又怎麼能推動火車?他說不清楚,孫悟空就更想不通了。你看,在先進的西方現代的物質文明面前,古代中國在這類知識上的匱乏就暴露出來了,甚至連解釋的能力都沒有了。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這種舊人物跟新現象的衝突,在當時成了一類小說的核心場景,這類小說叫作「滑稽小說」,有點像今天的情景喜劇。這些小說里,有時候會戲仿《西遊記》里的橋段,比如孫悟空和豬八戒誤打誤撞到了美術館,把裸體畫里的女人當成了盤絲洞里的妖精。不過大多數的時候,這些小說的情節都沒什麼邏輯,只是為了搞笑而已。而笑點,就是曾經大鬧天宮、降妖取經的孫悟空,來到了現代城市,卻發現自己完全落伍了,還鬧出各種笑話。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在滑稽小說這股潮流中,孫悟空被迫一次次游上海,一次次感受現代文明的衝擊。他是那麼不合時宜,像是一個誤闖進高端舞會的鄉巴佬。相信當時的中國人都曾經有過類似的感受。所以說,這就是孫悟空不得不變的根本原因,他被迫闖進了一個讓他無所適從的新世界,就像古老的中國,被迫捲入了一個全新的歷史潮流之中。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之後,時代發生了變化,新中國成立了。經過晚清到民國的亂世,一切百廢待興,那個時代呼喚的,是破舊立新的革命英雄。當時的文藝界有一股潮流叫「推陳出新」。這是延續了延安時期就開始的大眾文藝改造運動,目的就是把傳統的變成當代的,創作出適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文藝作品。於是,孫悟空順勢而出,重新上演了一場《大鬧天宮》的大戲,成了有反抗精神的英雄。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你可能會問,《大鬧天宮》的故事不是早就有了么,怎麼就說它代表了那個時代的精神呢?其實咱們今天熟悉的《大鬧天宮》是改編之後的版本,在古代的小說戲曲里可不是這樣的。這個故事最早在戲劇舞台上演,是乾隆皇帝的欽定版。你想啊,如果站在乾隆的角度來看,歌頌反抗英雄不就成了鼓勵「造反有理」了嗎?他肯定不能接受歌頌反抗英雄的設定。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所以那時候的「鬧天宮」不叫「鬧天宮」,而叫「安天會」。「安天會」的主語是天庭,從名字你就能看出來,安天會的主題是反叛者最後被降伏了,終於萬世太平。而「把顛倒的歷史顛倒過來」,正是當時大眾文藝改造運動的綱領。所以,新版的《大鬧天宮》主語就變成了孫悟空,寫的是孫悟空的反抗性,天宮玉帝成了陰謀家。孫悟空成了人民的代表,成了反抗舊秩序的英雄。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這還不算完,到了冷戰時期,中蘇關係惡化之後,孫悟空又出現了,這次改編的是《孫悟空三打白骨精》。毛澤東那句著名的詩「金猴奮起千鈞棒」就是寫給這齣戲的。這個故事的核心衝突就是,孫悟空看出了白骨精是敵人,而唐僧他們看不出來。我們來轉換一下話語方式,你就明白它為什麼重要了。這不就是在說,能不能識別出人民內部矛盾和敵我矛盾嗎?正好符合20世紀60年代的時代精神。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再往後的故事,就是我們在前面講的了,改革開放初期,時代需要的是重建對「祖國」的認同,孫行者就帶著我們重遊了祖國河山。而改革中期,年輕人開始感受到成長的無奈和必然,於是,他們明白了一個道理,至尊寶是必然要成為孫悟空的。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你看,是不是就像我們前面說的那樣,在現在中國每一個重要的歷史節點上,都有一個經典的孫悟空形象應運而生?說到這兒,你心裡肯定會有一個疑問,現代中國這麼多我們耳熟能詳的人物形象,只有孫悟空符合這個規律嗎?確實,在每一個歷史關鍵節點,同一個人物形象反覆以新的面貌出現,這樣的例子,真的找不出第二個了。而且,這也不是孫悟空天然具備的特點。在《西遊記》小說形成之後,從明代到清代的幾百年來,孫悟空這個形象還是很穩定的。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這樣來看,白惠元發現的這個現象,就特別值得我們深思了。我們或許沒辦法給出一個特別明確的解釋,但是作者給我們指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聯,就是孫悟空作為一個人物形象的「變」和作為一個文化符號的「變」,跟現代中國的「求變」之間,一定是有某種內在的精神關聯。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在古代中國,社會秩序、價值觀念是比較穩定的。孫悟空的「變」不那麼重要,古人大概更認同內在意義一致性更強的「關羽」這樣的文化符號。但是,中國進入現代之後就不一樣了,過去那套社會秩序被打破了,傳統的價值觀念也行不通了,放回到《西遊記》的故事裡,就是取經的意義、修行的目的都被消解了,不能適應現代社會了。孫悟空之所以一直在變,不僅是因為「變」是他的特質,更是因為,他所處的環境正在經歷顛覆性的變化。這體現的是現代中國在面對世界局勢時,不得不採取的一個策略,就是求變。而背後的根本動力,是特定時期中國在全球體系中的位置在變,中國人對這種位置的認知在變。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我們可以做一個假設,假如古代著名人物形象同台競技,在這場歷史巨變之中競爭,那麼孫悟空最終勝出,不就是因為他最符合「變」的特質嗎。在白惠元看來,孫悟空率先闖入了現代世界,他的每一次變化,都順應了時代的大勢。有破就會有立,但是立的過程一定更漫長,環境又總是在變,所以孫悟空就得跟著環境一起改變,跟著中國一起改變,一起突破自我的局限,完成自我的超越。

孫悟空的七十二變原來還可以這樣解讀,換個視角看問題果然不一樣

所以說,孫悟空的「變」這個特質,正是在中國從古代到現代的顛覆性變化中,在新舊文明的衝突中顯現出來的,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歷史大潮,才呈現出了更大的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儒學對宋代影響有多深,那是上至男人做官,下到女人纏足啊
魏晉南北朝之前,騎兵、步兵孰強孰弱,其實很難說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