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富蘭克林的碰壁到六尺巷,看如何走出人生天地寬
據說凡是報考印度孟買佛學院的學生,進校的第一堂課就是由該校教授帶領進出學校正門一側只有1.5米高、0.4米寬的小門。門如此小,一個成年人要想進去,就必須彎腰側身,不然就會碰壁撞頭。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美國總統富蘭克林。
富蘭克林是一個身材魁梧的人,走起路來器宇軒昂、趾高氣揚,做事的時候不懂的妥協、退讓,以至於得罪了許多人,辦砸了許多事。他很苦惱,就去拜訪一位智者。當他昂首闊步走進智者的屋子時,沒注意一下子就撞在了門框上。仔細一看,發現智者的門要比平常家庭的門矮,富蘭克林不低頭彎腰是進不去的。富蘭克林只能低頭彎腰走進了智者的屋子,請求智者給予教誨。智者說:「我要說的在你進門的時候就已經告訴你了。」富蘭柯林頓悟,心滿意足地走了,從此他在為人處事上有了很大改變,贏得了別人的尊重。
無獨有偶,這樣的例子在東西方可謂比比皆是。上個世界七十年代,當秦陵兵馬俑被發掘出來的時候,人們發現一些站立的陶俑在陵墓塌陷的時候被砸斷了頭或者砸斷了腰,而那些跪射佣卻能夠安然無恙。這是什麼原因呢?就是因為跪射佣以低姿態出現,躲過了巨大的壓力。
人生何嘗不是這樣呢?老子就說:「兵強則滅,木強則折」,東西太過於剛強了就缺乏韌性,一旦面臨強大的對手,那麼必有一方要折斷。適時的低姿態或者妥協不失為保全自己的一種方法。在鴻門宴上,面對項羽及其謀臣,劉邦和他的謀士畢恭畢敬,顯示出無意與項羽爭奪天下,沒有稱王關中的野心。樊噲的一席話更是把劉邦比作馬前卒,進入關中是為了替項羽掃清障礙,迎接項羽入關的,項羽不應該聽信謠言而誅殺有功的劉邦。此時的項羽有四十萬大軍,劉邦十萬,不管在軍事上還是政治上,項強劉弱,硬碰硬,無異於以卵擊石。可是,劉邦在鴻門宴上的低姿態使得項羽起了婦人之仁,放過了劉邦。我們不能不說:是劉邦的示弱和低姿態使他在鴻門宴上化險為夷。
與此相反的是雙方都不肯讓步,最後兩敗俱傷的例子。一隻鷸被一隻蚌夾住了嘴。鷸說:「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會有死蚌——我渴死你!」蚌說:「今日不鬆口,明日不鬆口,就有死鷸——我餓死你!」雙方就這樣僵持著,誰也不願意妥協讓步。剛好一個打漁的漁夫經過,不費吹灰之力就得到了一隻鷸和一個蚌。
當我們不能改變環境的時候,就應該學著改變自己。當我們不能把門框加高的時候,我們可以把自己的身段放低。學會低頭、彎腰是人生的一種策略,學會妥協、退讓是人生的一種藝術。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 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這對我們現代人依然很有借鑒意義。如果一個人懂得適時妥協、退讓,又何嘗不是一種內心的強大?
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六尺巷的故事猶言在耳。放低姿態,修行正己,也許就是你離成功不遠的時候。
故事百科
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後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後,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裡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一首早春詞,提醒人們早占韶光,無生後時之悔
※十首寫春天的宋詞:人生不止苟且,還有好詞和遠方
TAG:詩詞茶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