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教育」從娃娃抓起,聽過學校老師的意見了嗎?
在3月15日證監會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新聞發言人高莉透露,證監會、教育部近日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證券期貨知識普及教育的合作備忘錄》(下稱《合作備忘錄》)。此前,證監會與公安部、國資委等聯合發文較為多見,與教育部聯合發文則非常少見。此次的《合作備忘錄》,也被網友們稱為「『炒股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從積極的角度看,『』炒股教育」從娃娃抓起,有利於培養學生的投資風險意識,這也是對學生進行理財教育的一部分。但是,現在從娃娃抓起的實在太多了,在什麼都要從娃娃抓起的背景下,再推進『』炒股教育」從娃娃抓起,這樣的教育,即便有意義,也有可能被學校敷衍對待,流於概念和形式,同時,由於缺乏對相關教育的認真論證、研究,並不能真正給學生有價值的理財教育。
可以說,所有進校園,要從娃娃抓起的教育,都可以說出一番大道理。如加強證券期貨知識普及教育,可以說是學生綜合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可增加學生的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加深學生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了解,並培養學生從事金融經濟工作的興趣,為培養金融創新人才打下基礎,等等。但是,有意義是一回事,真正落實、做到,又是另一回事。
一項教育在學校中面向學生開展,如果要起到相應的教育效果,是需要進行科學論證的。包括採取什麼形式,需要哪些資源,是納入課程體系,要開設新的課程,還是只是作為課外活動?如果納入課程體系,就需要具體的上課時間、授課教師、教材,這些怎麼解決?如果只是作為課外活動,那課外活動怎麼組織,怎麼評估課外活動效果?從媒體報道的信息看,教育部門是要求將證券期貨知識融入課程教材體系的,那麼,對於小學、初中、高中,究竟怎麼融入,就需要進行科學論證,並要求教師有相應的教學能力。
目前看來,很多進校園從娃娃抓起的教育活動,基本都是由行政部門發文,要求學校落實,並沒有充分論證的過程。大家所見的是,進校園的教育活動越來越多,而學校對此怨聲載道。這樣的進校園教育活動無非兩種結果,一是發文之後,大家並不把文件當回事;二是學校做一些表面文章應付,如開展加強證券期貨知識普及教育,納入課程體系,可能就是在社會課上,增加部分有關證券期貨知識的介紹,而不納入課程體系,極有可能就是有條件的學校組織學生參觀一下交易所,大部分學校的教育活動會是組織學生徵文活動,組織以炒股、理財為主題的演講賽或者辯論賽等等。
這些活動能培養學生的金融知識和金融素養嗎?支持者說,只要學生參加,或多或少會有作用。但是,這是不考慮學校的實際辦學與學生的實際學習、生活情況的。不進行科學的論證,就把某項教育塞給學校、學生,只會讓學校和學生不堪重負,也讓教育流於形式。要尊重學校的辦學規律,要給學生好的教育,就必須對進校園的教育活動進行科學的論證,要充分聽取學校、老師的意見,不能就由有關部門拍腦袋。去年以來,各級各類部門給學校布置的任務過多,導致學校老師和學生負擔沉重的問題,已經引起輿論關注,不要什麼都從娃娃抓起,要給學校老師減負,已成基本共識。
本文圖片來源:網路
理財教育,說到底是生活教育,這類教育和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一樣,不能知識化和概念化,只是教給學生一些知識、概念,並不能增強學生的理財意識和能力。學習證券期貨知識也一樣,即便知道入市有風險,可是,這並不能就真正提高學生的風險意識。近年來,隨著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有不少大學生陷入校園貸、網路貸的陷阱之中,輿論一直呼籲要加強對學生的理財教育。對學生有價值的理財教育,除了理財的途徑和投資的風險教育外,更重要的是自強自立的教育,很多陷入校園貸、網路貸陷阱的學生,不是急缺錢花,而是大手大腳花錢,攀比消費、超前消費,不懂得量入而出,把父母給的錢用光之後,就去借錢。同樣,如果沒有自強自立的教育,還是消費者,沒有收入來源的學生,就可能想著借「炒股」一夜暴富,假如他們把父母給的生活費用於炒股,其結果是可想而知的。
其實,我國之前就有高中學校,開展模擬股市之類的活動,但對這類教育一直有爭議,最主要的原因是,離開以自強自立教育為基礎的「炒股教育」很可能適得其反,而自立自強的教育,就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以獨立性、自主性為主的積極適應社會、規劃人生髮展的生涯規劃教育。簡單來說,理財教育也好、炒股教育也罷,這都應該納入學生生涯規劃教育,這才能把相關教育做好,對學生有實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