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孟買,半數土地為填海所得,GDP佔印度的8.6%
孟買瀕臨阿拉伯海,是印度最大海港和極為重要的交通樞紐,更是印度經濟的神經中樞。然而就是經濟總量位居印度首位的特大城市,其前身卻只是散落在海洋中的七座島嶼。那麼孟買是如何從七座島嶼發展為一個囊括兩千萬人口的特大城市的呢?其歷史脈絡又是如何呢?這一切還要從歐洲染指印度說起。
歐洲勢力染指印度起自十五世紀,最早到來者是葡萄牙。1497年7月至1498年5月,達伽馬率領的商船在越過迪亞斯發現的非洲好望角後,到達了印度西海岸的卡利卡特。隨後,葡萄牙為了控制從西歐繞行非洲到達東方的航線,在航線所經的沿海區域設立了一系列的據點。其中孟買被佔領是在1534年,當年古吉拉特邦蘇丹為防範北方實力強勁的莫卧兒帝國,與葡萄牙代表在一艘大型帆船上籤署了《巴塞因條約》,將孟買七島的所有權交給了葡萄牙。
時間轉至1662年,這一年,葡萄牙國王阿方索六世將自己的三姐凱瑟琳嫁給了新任英國國王查理二世,並陪嫁了北非丹吉爾和印度孟買兩處戰略要地以及價值80萬英鎊的錢幣。這樣,孟買在十七世紀末成為了英國在印度的三個重要據點之一(另兩個是加爾各答和聖·喬治要塞)。而葡萄牙之所以將孟買拱手相送,是因為其剛剛復國,急需英國的鼎立支持(1580至1640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兼并)。
英國在取的孟買所有權後不斷對其疏浚和填海,為的是將之打造為南亞次大陸的進出口貨物集散地和交通樞紐。至十九世紀,孟買原有的七個島嶼已經通過填海合併成了一個大島。後來這個合併出來的大島又與其北部的薩爾塞特島和特隆比島相接,形成了現今的孟買大都會區。在孟買發展過程中,誕生了眾多標誌性建築,比如阿拉伯海之濱的印度門和橫跨馬希姆灣的班德拉沃利大橋。印度門建於1911年,為的是接待到訪的英王喬治五世(19101936年在位),以及凸顯出孟買是印度門戶的卓越地位。其外形酷似法國凱旋門,現已成為孟買政府迎接各地貴賓的重要場所。而班德拉沃利大橋全長5.6公里,是印度工業製造的結晶,當然也是孟買經濟實力強勁的體現。
孟買在印度經濟格局中扮演著引領者的角色,其貢獻了全印度10%的製造業就業、30%的所得稅、60%的關稅、20%的中央稅和40%的對外貿易額。2017年,孟買GDP總量2248億美元,佔印度GDP總量的8.6%。那麼作為印度經濟晴雨表,孟買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呢?
可以說,孟買的崛起離不開國家層面的扶持。尼赫魯執政時,印度實施了三個五年計劃,其中第一個五年計劃(19511956)的主要任務是最大限度的恢復生產和安排就業,「二·五」(19561961)和「三·五」(19611966)計劃的任務是重點發展國營重工業和基礎工業,建立起包括電力、採礦、冶金、機械製造、化肥生產和石油化工在內的一套完整的工業體系。而此時的孟買憑藉優良的海港、溝通全國的交通線路和豐富的人力資源,逐漸從一個全球知名的棉紡織中心發展為了擁有毛紡、化工、煉油、製藥、食品等各個生產部門的工商業重鎮。
當時的尼赫魯雖然竭盡全力發展國家資本主義性質的公營經濟,但其並沒有削弱私人壟斷資本和個體產業等私營經濟,而且在其女兒英·甘地執政時期,更是對私營經濟採取表面限制,實則鼓勵的政策。比如塔塔、比爾拉等二十大財團的資產就從1966年的233.5億盧比增長到了1980年的761.3億盧比。而這些財團的大部分主營業務都與孟買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其中印度最大的三家私營企業的總部均設在孟買,即塔塔集團、信實工業和阿迪亞波拉集團。而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開始,孟買更是憑藉金融、電子信息和外包等步入了經濟繁榮新時期。
但是孟買也存在著諸多不足,尤其是孟買的貧民窟在人口比例和所佔城市用地等方面都居於亞洲各大城市之首。由此可見,孟買想要發展成為世界級的經濟中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對夫妻在死人堆里藏了三天三夜,苦尋千里只為完成一個使命!
※皇帝、妃子、大臣、兒子都欺負她,她卻穩坐中宮28年,一世善終
TAG:那你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