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聯合課題組對51個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評價 北京、上海位居前十
3月11日,由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人文藝術研究院和文化創意產業學院聯合舉辦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學術研討會」在上海交通大學召開。
上海交通大學中國城市治理研究院嘉華教授徐劍學術團隊與美國南加州大學安娜伯格傳播學院教授托馬斯學術團隊在紫竹國際合作研究項目支持下聯合開展國際合作研究,通過分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各種統計標準,進而給出一套客觀、科學的國際文化大都市的評價指標體系,並通過收集統一口徑的全球數據,針對51個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了首次全球評價的探索。
十個一級指標構成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指標體系
中國建設全球城市,需要一個客觀的評估體系作為參照。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是對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全面性測評和分析,是對城市文化魅力、實力、潛力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評價,反映城市的文化、基礎設施、經濟發展能力、物質文化創造能力等方面,由多個指標緊密聯繫共同組成統計指標群,以此來全方位準確的反映城市文化的現實情況。目前國際上學界和業界從不同維度對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指標體系展開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還沒有對於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具體排名評價。
此次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為:一要有全球比較視野;二要可操作、可測量;三要系統覆蓋和前瞻性相結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主要圍繞城市吸引力、創造力、競爭力三大維度,形成10個一級指標,52個二級指標:(1)人文生態建設:城市旅遊視頻數量、谷歌圖書曝光度、預期壽命、世界文化遺產、公共綠地空間佔比;(2)公共文化設施:每百萬人圖書館數、每百萬人劇院數、每百萬人音樂廳數、每百萬人體育場館數、每百萬人電影院數、每百萬人博物館數;(3)公共文化供給:年度劇院演出場次數、年度音樂演出場次數、重大文化節慶活動數、大型體育賽事數量、影院銀幕數;(4)公共文化參與:藝術表演場館觀眾人次、博物館與畫廊參觀人佔比、主要節慶參加人數、電影觀影人次(入場人次)、城市馬拉松參與人數;(5)文化市場:書店數量、餐館數量、集市數量、酒吧數量、咖啡館和茶館數量、畫廊數量;(6)文化經濟發展:文化產業增加值、文化產業佔總產業比例、文化產業就業佔總就業比重、旅遊總收入;(7)文化教育:高等院校數量、高校學生數量、非專業類藝術培訓機構數、研究人員大型國際交流會議數量、國際學生數量;(8)互聯網發展:網吧和遊戲廳數量、城市互聯網網站數、網速、城市計算機互聯網協議地址數、智能手機普及率;(9)文化旅遊:大型地標性主題公園數量、星級以上旅遊酒店數量、旅遊景點數量、年度遊客人數;(10)文化全球影響:境外旅遊者數量、境外人士定居人數、國際媒體報道數量、城市大使館或領事館數量、A類電影節數量、國際知名智庫數量、世界大學500強數量。
北京、上海進入國際文化大都市綜合評價前十
經過實證調研和專家會議討論,中美聯合課題組選取51家代表性的國際文化大都市進行評價,所有數據均來源政府官方網站、城市文化年鑒,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銀行等權威機構的統計數據。在本次發布的《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報告》中,位居前十名的城市為:紐約、倫敦、巴黎、東京、舊金山、柏林、北京、洛杉磯、上海、羅馬。
在本次國際文化大都市評價中,上海成為排在北京之後的中國第二大國際文化大都市。說明上海近年來文化建設已經卓有成效,後發優勢明顯。上海在國際文化大都市的公共文化參與方面排名首位;在文化旅遊方面,排名第七;在文化教育方面,上海排名第八,整體實力均衡;在公共文化供給方面,上海位居第九,體現出較強潛力;在互聯網發展方面,上海排名第九,凸顯移動網路優勢。
北京在國際文化大都市整體排名中名列第七。在十項一級指標中北京有七項指標(人文生態建設、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教育、互聯網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全球影響)名列前十,其中公共文化參與指標位居第二,文化旅遊指標位居第三,公共文化供給位居第四。此外51個代表性國際文化大都市中的其他中國城市排名情況為,香港位居第25,廣州位居36,深圳位居39,台北位居40。
在十項一級指標中,紐約有七項指標(人文生態建設、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經濟發展、文化教育、互聯網發展、文化全球影響)名列前十,除了人文生態建設位居第四,其他六項指標均名列前三。倫敦有六項指標(人文生態建設、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經濟發展、文化教育、文化全球影響)名列前十,其中人文生態建設、文化教育、文化全球影響等三項指標名列首位。巴黎有七項指標(人文生態建設、公共文化供給、公共文化參與、文化教育、互聯網發展、文化旅遊、文化全球影響)名列前十,其中公共文化供給得分位居第一。
打響文化品牌,構建城市核心標識系統
對於上海的國際文化大都市建設,徐劍認為,上海需要通過打響上海城市文化品牌戰略措施,既包容過往開放的歷史,又連接面向全球創新的未來,凸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和紅色文化的交織,以「魔幻之都」的核心標識來塑造全球民眾對於上海的想像和文化認同。
頂級國際文化大都市都有自己獨特的優勢文化產業,而上海的核心文化產業特色還不明顯,應結合已有的文化產業布局和優勢,發展上海有競爭識別優勢的文化產業。此外,與全球其他國際文化大都市相比,上海公共文化資源人均佔有量亟需進一步提升,應提高城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加強公眾文化參與度,促進市民文化消費結構升級,從內部出發提升上海城市文化競爭力。
目前上海節慶的文化影響力也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上海要打造的核心優勢文化產業的參與互動要求還有一定距離。徐劍建議,應圍繞打響上海城市文化品牌,重新規劃節慶活動;設立國際性主題節慶和地方特色小節慶,吸引全球人流、本地人流,全面提升城市文化吸引力。
※呂莎:環境倫理視域下的太空荒野觀
※周懿 劉海春:弘揚改革創新精神 不斷開闢發展新境界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