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青海文物,這個「一帶一路」上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有「國際范」

北京首都博物館展出青海文物,這個「一帶一路」上的交通樞紐自古就有「國際范」

編輯:孫東臨

「一帶一路」,聽說的人多,親眼見過的人少,知道其歷史的人更是少上加少。試問:荒山野嶺、湍急河流怎麼會成為聯結中國與多國的合作紐帶?告訴你,答案並沒有那麼複雜。

在中國古代,修路是一項「體力活兒」,尚不具備技術能力的人們只能依託山脈河流走向形成固定通道。這樣做的一大問題就是:遇到跨越不過去的地方,只好乖乖繞遠路或者直接放棄。

有個地方,偏偏不用修就有聯通東西南北的自然道路,那就是青海。這裡素有「三江之源」和「中華水塔」之稱,人們沿水路、陸路遊走四方十分方便。青海的作用好比現在的交通樞紐站,而沿線途經的「交通站點」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一帶一路」所經城市。

3月2日,遊客在首都博物館觀看青海歷史地形圖。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羌中道等貿易要道的形成,與現代「一帶一路」的建設密不可分。(本文圖片均來自華輿)

近日,青海省13家文博單位挑選了442組件文物在首都博物館展出。這些展品包含了馬家窯、齊家等諸多文化形態,以典型的文物為載體,結合青海歷史發展進程,反映出青海與中原文化、歐亞草原文化、南亞文化等多種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證明了青海在「一帶一路」中的交通功能、歷史作用與現實意義。

2月28日,《山宗·水源·路之沖——一帶一路中的青海》在首都博物館正式開幕。

作為古絲綢之路南線的重要通道,它的地位高高在上。「天含青海道,城頭月千里。」唐代詩人李賀的這句詩就提到了彼時青海乾道的繁盛景象。當然,青海道是我們對它現在的稱呼,在歷史不同時期,它還有羌中道、吐谷渾道、唐蕃古道、青唐道等名字。而每一個名字,代表著人類對未知環境的更進一步。

青海道沿途分布有大量的文化遺址,出土了很多漢、唐至明、清的珍貴文物。青海都蘭發現的東羅馬金幣、波斯薩珊朝銀幣、栗特銀器和大量品種眾多的中外絲織品,洋溢著濃郁的異域色彩,對研究中西方交流史有著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展覽馬家窯文化、半山文化陶罐,對稱花紋和畜牧圖案為中原文化與游牧文化結合產物。

按照歷史發展看,青海道首先在內部發展交通運作力,後來逐步聯結起印度、南非等周邊國家,變得「國際范兒」。

吐谷渾時期的青海道發展興盛。彼時的人民以游牧立國,倚重商業貿易,青海道幹線實現從西北向東南縱觀全境。《周書》卷五十《吐谷渾傳》記載,南朝蕭梁天正二年(553年),北周截獲一批商隊。「商胡二百四十人,駝騾六百頭,雜彩絲絹以萬計。」

漢代卧式羊形燈。寫實主義外形與異域風情的羊角、雕紋,與同時期西方美學有異曲同工之妙。

663年左右,連接中原與尼泊爾、印度的唐蕃古道興起,使青海成為中原與吐蕃乃至南亞之間重要的中繼站。作為文明交流之路,中原典章制度經過此道傳播至吐蕃。宰相制、儒學倫理、佛教理念互通有無。

明代銅鎏金觀音像是本次展覽的「重頭戲」。

「青海道體現了古人開放包容的文化心態,為青海乃至中國加大向西開放力度奠定了歷史基礎。」首都博物館3月2日的講座上,青海師範大學黃河文化研究院教授李健勝如是說。

參考資料:

中新網,2019年3月1日,《422組(件)青海文物在京展出》

青海新聞網,2019年3月1日,《首都博物館震撼講述青海故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輿 的精彩文章:

法國留華學生剪影:看《非誠勿擾》學中文,進步神速!
鬧元宵!新春非遺廟會在北京舉行

TAG:華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