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大英帝國的老底,終究還是被這場脫歐鬧劇給揭了個底朝天

大英帝國的老底,終究還是被這場脫歐鬧劇給揭了個底朝天

當地時間3月14日,英國議會下議院以412票贊成、202票反對,通過了延長里斯本條約第50條規定的3月29日的脫歐期限。與此同時,議會還否決了舉行二次公投的動議。這意味著在經過兩年半艱難的談判後,英國決定將命運交給歐盟安排,因為現在只有歐盟才能決定是否接受英國的請求。

這實在是一件很鎚子的事。脫歐算得上是事關英國百年國運的超級大事。這樣一件頂級國家大政,英國人自家久拖不決,拿不出個章程也就罷了。最後鬧個延期,還得看歐盟臉色。鬧成這個樣子,也真是讓人無話可說。

不過,真要說丟份,其實也不光是這延期一件事。實際上脫歐這事兒從一開始,英國政治的顢頇,就已經初露端倪,並伴隨著脫歐進程的深入而不斷展現在世人面前。事情發展到今天,不僅脫歐本身已經淪為笑柄,英國政治應對在這項進程中,也出現出了嚴重的問題——無論是一開始的脫歐公投,還是後來不斷推倒重來的脫歐決議,再到今天脫歐期限到期,一事無成以至於不得不舔著臉求歐洲延期,每一個階段,英國政界的表現,都可以說是拙劣透頂。

為什麼會搞成這個樣子?表面上看,是政治人物的無能以及鄉愿,但往深了究,其實是英式民主的運行出了問題。

我們從這一系列矛盾的源頭——2016年的那場脫歐公投說起。

首先,這脫歐公投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錯誤。

為什麼這麼說?關於這一點,雲石君在之前的《雲石:今天咱們就來捋捋,看大英帝國是怎麼把脫歐整成一灘漿糊的》中曾有解釋:脫歐是一件事關英國百年甚至千年發展大計的重大事項。這種重大事項的決策背後,固然需要尊重普通民眾的意見,但同樣需要專業的政治家、經濟學家的主導——因為後者明顯比前者更有學識,更有宏觀視野,更能從整體角度,來綜合權衡這個事件對國家的利弊。

這是很好理解的。畢竟民眾是感情遠高於理性的群體,而且學識和視野都相對有限。這種群體特質,決定了通常都對正在發生,立時可見的東西更能感知,比如歐盟要求英國接受難民,要求英國出錢去給歐豬國家買單,這些當時英國面對的來自歐盟的壓力,讓他們怒不可遏,所以很容易產生脫歐衝動。但對過去幾十年,英國通過加入歐盟,從而獲得的廣袤市場空間等等好處,以及脫歐後面臨孤立的這種可能性風險,卻很難理解。

鑒於民眾的這些缺陷,那麼,在國家大政方面,他們的參與權必須是有限制的——民意當然要聽,但除此之外,精英的意見也同樣不能忽視。

但脫歐公投,這擺明了就是完全不尊重精英的作用,而把國家頂級大政,全部交由相對感性且淺薄的民眾來決定。稍微懂點政治的都知道,這簡直就是瞎胡鬧!結果就是這項國家大政,在一幫稀里糊塗、對脫歐利弊嚴重缺乏理解的民眾手裡,變成了現實。

回顧往事,輿論通常把過錯歸咎於親手批准公投的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認為他的草率,引發了這場政治災難。而卡梅倫也確實領了這頂帽子,在公投結果宣布後既引咎辭職。

但這僅僅只是表象罷了。卡梅倫在英國這個老牌資本主義強國的政壇摸瓜滾打了幾十年,而且還披荊斬棘,一路坐上首相寶座。這樣的人物,政治能力不敢說是舉世無雙,但放眼全球,也絕對是一流的存在。身為全球頂級政治精英,卡梅倫難道不知道脫歐公投存在巨大政治風險?不知道這樣的大事完全摒棄精英,全由民眾決定是不負責任?

這當然是不可能的。無論是脫歐本身的重要性,還是公投的利弊,卡梅倫都必然一清二楚。但既然如此,他為什麼還要這麼做?

這其實背後折射出的,是英國民主、甚至可以說是整個歐洲民主當下的嚴重弊病。

歐洲,尤其是英國,是現代西式民主的淵藪重鎮。根據現代西式民主邏輯,政治人物的前途命運由選票決定,所以必須極力討好民眾,政治權力也由此被民權高度鉗制。

當然,這只是理論而已。實際操作中,西方權力結構中除了政治權力和民權,還有資本權力——後者的實際力量可能比更大,它既可以與政治權力一起壓制民權,又可以通過輿論引導民眾,一起鉗制政治權力。

資本、政治、民權,三大權力共同構築了西式民主的權力格局。

不過在歐洲,尤其是英國,這三者近年來情況有些失序,民權過度膨脹,資本權力的影響卻相對衰落。

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歐洲去工業化較嚴重,再加上新興工業國的競爭,除了德國,其他的諸如英法,產業資本都逐漸式微。另一方面,隨著社交新媒體的崛起,民眾得到了自主發聲渠道,資本通過控制媒體,進而引導民眾,鉗制政治權力的傳統模式逐漸失效。

資本的相對式微,民權卻藉助社交媒體得以崛起,這一減一加,使得傳統三足鼎立的權力結構,勢必出現變化。

根據傳統西式民主制度,政治權力理論上本就要受制於民權,以前還可以通過跟資本權力的合作,對民權予以壓制。現在資本權力式微,民權又藉助社交媒體凝聚力大增,這種情況下,政治權力在民權面前,更難以維持獨立性,政客在處理政治事務時,也生怕得罪民眾,所以面臨社會分歧明顯的問題時,下意識的會推卸責任,以求自保。

這樣一來,就會整出問題。

脫歐公投就是這種事件的典型代表。如果當時英國全民都要求脫歐,那卡梅倫不用公投,直接順水推舟就是;如果民眾大多支持留在歐洲,那卡梅倫對脫歐這個事兒理都不會理。

可當時社會輿論,脫歐和留歐在英國大致就是一半一半(後來的公投結果也證明了這一點——脫歐派僅以微弱優勢戰勝留歐派)。

這就麻煩了。脫歐已成民眾高度關注的熱點,政府必須對此作出回應。卡梅倫作為首相,擁有是否脫歐的實際最高決策權(理論最高決策權在女王那)。可民意在脫歐議題的高度分歧,決定了無論他支持哪一派,都會狠狠的得罪另一派。而且,鑒於民權過於強大,不管自己做什麼決定,都有另一半民眾會因此不滿,英國政治也永遠不得安寧。

這下卡梅倫就抓瞎了。一旦做出決定,就註定得得罪一半民眾,這接下來再稍微有個風吹草動,卡梅倫和保守黨就得下台滾蛋。而不做決定,拖下去,自己作為首相,又會被視為無能,受到民眾無情無盡的責難,早晚還是滾蛋的命。

卡梅倫當然不想滾蛋。既然如此,索性把決定權交給人民——這樣無論最後是什麼結果,都是人民的意願。誰也說不得自己。

當然,從政治的角度來看,這是很不負責任的。而且這個所謂的順應民意,也不可能得到主流精英集團的認同——且不說這種做法本身就是兒戲,光脫歐這事兒來說,他們比民眾更明白脫歐的嚴重性。一旦公投結果是脫歐派獲勝,那事情就麻煩了。

但卡梅倫沒辦法。主流精英集團雖然不願意脫歐,但他們無法說服民眾,更無法壓制民權。可如果執意不脫歐,自己作為首相,就成為民眾攻擊的靶子。所以卡梅倫必須用一場公投,來堵住民眾的嘴。

這實際上就是拿國家前途命運做賭。正常的政治領袖,都不應該允許這種危險的事情發生。但英國政治的特殊格局,決定了卡梅倫要是不想淪為政治犧牲品,就必須要賭上這一把。

當然,卡梅倫也不想脫歐真變成現實。在他的如意算盤裡,民眾中的脫歐派和留歐牌看上去旗鼓相當,但精英集團大多還是反對脫歐的。雖然現在精英集團對民眾的影響力已經大大下降,但在民意雙方大致相當的情況相下,只要精英集團加以引導,那贏面還是較大的。

這就是卡梅倫的邏輯。當然,它也有成功的先例——脫歐公投之前的蘇格蘭獨立公投,卡梅倫就曾攜手精英集團,成功的左右了輿論,將原本旗鼓相當,甚至蘇格蘭獨立派佔優的局面,給生生扳了回來。

有了這個先例,卡梅倫遂依葫蘆畫瓢,企圖重演蘇格蘭公投故事。

只是沒想到,這次玩脫了。雖然精英階層控制的主流輿論大多支持留歐,但最後的結果,卻是脫歐派獲勝。

這下卡梅倫就蒙圈了。但木已成舟,無法挽回。卡梅倫只好引咎辭職並退出政壇。

可卡梅倫走了,脫歐的事兒還得繼續。既然公投已成事實,那接下來不管主流精英集團和接受的新任首相梅姨多麼無語,都只能硬著頭皮來將公投結果付諸實施,與歐盟進行脫歐談判。

而在脫歐談判中,英式民主的弊病又一次顯露無疑。在雲石君之前的《》中已經提到,像對歐自由貿易,北愛邊界問題等等,這些一旦脫歐,都將對英國的經濟發展乃至國家穩定構成重大影響。

這就帶來了麻煩,當梅姨跟歐洲談脫歐協議時。她談的結果——既達成的脫歐協議,卻被英國議會一而再再而三的否決!

為什麼英國議會會否決?表面原因是認為這些協議,沒有妥善解決上述問題,會給英國未來留下隱患,所以堅決不能答應,然後逼著梅姨繼續跟歐洲談,要把英國既得利益全部維護好才行。

這話聽得倒是冠冕堂皇,但實際上就是扯淡。既然要脫歐,對歐貿易當然不可能像以前那麼暢通,北愛邊界當然會出問題,這些本來就是避免不了的——換句話說,這是脫歐必須要承受的代價。

這邏輯就很簡單了。你既要通過脫歐來擺脫歐盟對英國的負擔,卻又不想放棄歐盟給自己帶來的好處,天底下哪有這麼便宜的事兒?你明明知道這事兒不可能兩全,卻偏就要梅姨去辦到,她怎麼可能辦到?這不是耍流氓嗎?

其實議員們也知道梅姨辦不到。他們也知道自己這麼做就是耍流氓。可他們就是要這麼做!

這是為什麼?

說白了,還是討好選民。

民眾很多都頭腦簡單,之前只想著歐盟要塞給自己難民,要攤派經費救歐豬國家,討厭的要死,所以不管三七二十一就鬧著要脫歐。可一旦真的脫歐進程啟動,他們突然發現,歐盟其實還是給了英國很多好處的——以前一直呆在歐盟這個體系內,所以感受不明顯,現在要脫歐了,麻煩就一下子全暴露出來,這又引發許多人的惶恐的不安。這種情況下,民眾的訴求又進一步清晰——他們既希望通過脫歐擺脫那些累贅,但又不想因為脫歐,而承擔損失。

當然,前文說了,這是不合理的。但民眾嘛,本來就是感性遠大於理性的群體。再加上民眾又不是政治家,他們雖然做了脫歐決定,但並不需要親自去操作和執行——所以他們也無需為自己的訴求承擔什麼直接的後果。再加上英式民主制度下,民權對政治權力有足夠的反制力,政客前途命運繫於民眾之好惡。這種種因素,導致民眾在面對脫歐進程時,依然抱有不切實際的想法——即便不現實,也要政客去兌現。要是兌現不了,那就選票侍候。

這種情況下,議員就只有耍滑頭了。議員的前途取決於選票,所以他們必須迎合民眾訴求。至於這種訴求是否不切實際,和議員們沒直接關係——畢竟跟歐盟談判是政府的事,交給首相去執行就好。首相談成了(這是不可能的),那自己有督促之功;首相談不成(這是必然的),那也是他辦事不利,民眾也怨不得自己。

議員們有梅姨墊背,所以可以正義凜然,可梅姨就不行了。她面對的是歐盟,歐盟可不會遷就英國選民。這就有了梅姨一次次拿出脫歐協議,議員一次次否決,最終把脫歐搞成了一團漿糊。

當然,隨著脫歐亂局的持續,部分選民也醒悟了過來,認識到脫歐的壞處和自己之前訴求的不切實際。這時候,二次公投的呼聲也隨之興起。

這似乎是一個解決問題的辦法——畢竟之前的公投中,脫歐派不過是險勝而已。現在世易時移,許多人立場發生轉變,所以這時候再搞公投,留歐派的獲勝機率是很大的。一旦留歐派獲勝,英國不再脫歐,那所有問題不就迎刃而解了嗎?

可是,這次議會又否決了二次公投。這是為什麼呢?

其實,這次否決,還真是議會老爺們清醒了一把。現在的局面,的確是有一部分脫歐派反悔,但也僅僅只是一部分而已。依然有相當選民支持脫歐。現在搞二次公投,那等於否定了一次公投——而一次公投是有法定效力的。這結果一出來,等於否定了法定意見,那強硬脫歐派肯定會強烈抗議,英國政府和議會也會遭受毀滅性打擊——連公投都可以否定,那這個西式民主體制還怎麼服眾?還有什麼嚴肅性?還憑什麼讓人尊重和認同?真到這一步,英國面臨的就不是脫不脫歐的問題了,整個現代民主體制,乃至國家秩序,都有傾覆的風險。

鑒於此,除非英國絕大部分選民達成一致,同意留歐,否則的話,哪怕明知留歐派現在已經略佔上風,英國也不能二次公投——它已經在脫歐問題上玩脫了一次,絕不能再拿體制和秩序來冒險了。

但維護了體制的尊嚴,維護了秩序的穩定,代價就是脫歐徹底整成了一團漿糊。面對這種困境,英國人無計可施,只能祈求歐盟寬限三月,避免硬脫歐發生——可且不說歐盟未必答應(這需要歐盟27個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行),就算答應了,這三個月時間,似乎也很難有什麼本質性改變,英國人的麻煩,還有的是。

那麼,英國脫歐,最後會以何結局收場呢?這個現在誰也不知道。只不過這樣一件事關國運的大事,卻被英國人整成這種爛尾局面,這著實值得好好反思。

為什麼會形成這種局面?最簡單的解釋,就是英國自己作的。而深層次一些,現代英式民主制度下,民權過於膨脹,可謂難辭其咎。很明顯,民眾的普遍政治能力,根本就不足以應對脫歐這種複雜高深的重大政治命題。可偏偏現行體制下,民權獲得了過大的權力,以至於政治權力為了討好民眾,不得不發生扭曲乃至變異。正是這種權力的錯位,導致英國在脫歐一事上顛三倒四,奇葩行徑屢次出現。在讓大英帝國深陷泥潭的同時,也丟盡了英式民主的臉!

那麼,面對這種自我缺陷,英國人本身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很遺憾的是,在英國人看來,這不僅不是麻煩,反而是英國的驕傲,是大英帝國傲立於世界之林的最後本錢!

為什麼英國人會如此執迷不悟?這其實與英國的文化,以及大英帝國在當今世界格局中的自我定位有著密切的關係。關於這一點,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分析解讀。

本文為雲石海(境)外風雲系列1922章。解讀大國博弈內幕,剖析政治深度邏輯,請用微信搜索公眾號:雲石,收看全部雲石君地緣政治系列文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雲石 的精彩文章:

克什米爾衝突繼續發酵,會不會引發第四次印巴戰爭?
沙特這麼牛,為什麼沒有吞併特威特、巴林這些同宗小國?

TAG:雲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