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老電影中的長津湖之戰:志願軍決死衝鋒,沒有一個當俘虜!
眾所周知,美國國內有很多反映越南戰爭時期的電影,但是卻少有朝鮮戰爭時期的電影,不過少有卻不代表沒有,其中1952年上映的《永不撤退》就是其中一部。
這部電影主要反映的是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一部從介入戰爭到仁川登陸,再到攻克漢城,再到長津湖之戰的主要歷程,其中後半段主要反映的是與中國人民志願軍交戰時的場景。
我們注意到這部電影的上映時間是1952年,當時戰爭還沒有結束,而在電影中美國人塑造的志願軍形象並沒有一味地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與之交戰的9兵團的一些情況,我們不妨借著電影來聊一聊。
電影以美國海軍陸戰隊一支建制部隊為核心描述,通過這支部隊各級塑造的幾個人物來表現美軍形象,同時以實際發生的戰事來推動劇情發展,我們重點談長津湖之戰。
電影中這支美軍與志願軍的首次交戰中,志願軍一方出現了一輛T34坦克,同時還有步兵對美軍進行阻擊,這在真實的作戰中是存在的。
這反映的是我抗美援朝第一次戰役期間東線的黃草嶺阻擊戰,當時我參戰部隊為13兵團第42軍主力。
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沒有帶一輛坦克,當時全軍也沒有T34坦克,為什麼美軍電影會有T34與志願軍協同作戰的場景呢?
實際上,T34坦克還真有,不過是朝鮮人民軍的。當時朝鮮人民軍建制不全,但是在東線尚有兩三千人的殘部配合我42軍作戰,其中有7輛T34坦克。
根據美軍戰史記載,其中一輛T34衝進了美軍營指揮所附近,並打掉了美軍的火箭筒組,這一點反映在了這部電影中。
美軍集結起兵力後,對志願軍阻擊陣地猛攻,志願軍並未戀戰即撤離了陣地,美軍隨後開進到柳潭裡,真正的大戰一觸即發。
據我方戰史記載,第一次戰役東線作戰規模並不大,敵我兩軍傷亡均在千人級別。之後我42軍調至西線作戰,東線全部交給了新上來的志願軍第9兵團。
美國電影中反映了志願軍9兵團對美軍陸戰隊的夜襲作戰。
戰鬥在夜晚進行,伴隨著一陣嘈雜的軍號聲,志願軍從山脊線上出現了。
對於志願軍的進攻,現在網上不少人抄來了韓國人的史料,稱之為「人海攻擊」,這種進攻方式在韓國電影《太極旗飄揚》中曾經展現過,尤其不能理解的是我國上映的《我的戰爭》中也是蜂擁而來毫無章法的人海攻擊隊形。
但實際上當時我軍的進攻方式並非如此密集的隊形,就連美國海軍陸戰隊史料中也這樣寫道:中國人很少一次採用超過一個團的兵力發動襲擊……中國軍隊令人敬畏,不是因為他們人數眾多,而是因為他們善於運用欺騙戰術和達成攻擊的突然性。
而在《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一書中則這樣認為:
儘管有許多關於中國人採取「人海戰術」,用「大批軍隊」猛攻美軍陣地的說法,但使人望而生畏的不是中國人的集中進攻,而是他們的佯攻、奇襲或夜間的悄悄滲透。
中國人確實採用成排成連的進攻作戰,以優勢兵力佔領精心挑選的戰術陣地,以便進行決定性的穿插,但這些通常是為了牽制敵人防禦部隊,與此同時,其他中國部隊從側翼發動進攻,並在敵後設置路障。
而在這部1952年背景下的電影中,我們也只是看到了志願軍鬆散但卻有明顯波次的進攻隊形,在當晚的作戰中志願軍撕開了美軍一個連陣地的口子,幾名志願軍戰士甚至還打進了美軍的指揮所。
這種作戰方式確實符合當時我軍的進攻方式:首先以鬆散隊形進攻美軍陣地,尋找薄弱點,爾後再以優勢兵力猛攻薄弱點、撕開突破口,打開缺口後則重點打擊美軍指揮所、後勤單位,以將美軍戰線打亂。
不過當晚的進攻,志願軍撕開突破口後卻無力發展進攻,最終美軍恢復了陣地。
這一點也基本符合事實,我方後來的總結認為,在夜襲中後續兵力的投入不及時,沒能利用突破口很好發展,另外由於我軍通訊設備較差,很難具體掌握到突擊連級的進攻發展情況,而美軍則能輕易地掌握到連級甚至排級的作戰情況。
在電影中,有美軍重型火炮支援的場景,不過缺乏了坦克參戰的鏡頭。實際上當時美軍以上百輛坦克構成防禦節點,而我軍無有效反坦克火器,使得在攻擊美軍陣地時往往久攻不下還損失甚重。
電影中有一個情節是美軍在夜戰之後各部彈藥告罄,天亮後由航空兵空投了大量彈藥,這一點倒也與史實相符,要是沒有美國航空兵的全力支援,美國海軍陸戰隊真是要完蛋了。
夜襲之後,志願軍在白天也展開了進攻,這些戰士不顧身邊戰友們一個個倒下,對著美軍陣地發起衝鋒。
真實的柳潭裡作戰時,我9兵團各部確實在白天也與美軍交戰,美軍航空兵此時對我軍陣地進行了火力覆蓋,支援陸戰隊收縮整合兵力。
在電影中,遠景志願軍攻擊部隊緩慢,一開始還以為這是美軍在黑志願軍,但實際上可能有另外一層含義:當時9兵團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凍傷,很多戰士的腳已經難以活動自如,實際上戰術動作確實會變形
(注意一點,當時9兵團身著華東地區棉衣,並非沒有棉衣,但是華東棉衣難以抵禦長津湖零下四十度的嚴寒)
經過白天的作戰之後,美軍各部也傷亡不小,同時美軍也意識到了被圍殲的風險,於是下令撤退。
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當時有句名言稱:撤退?我們只不過是換個方向進攻罷了!電影中也展現了這個情節,同時契合了影片名字《永不撤退》。當然了,咱們都知道,美軍這就是撤退嘛!
美軍撤退的車隊以卡車居中,運載火炮、彈藥、補給及傷員,步兵在車隊兩側徒步行軍,另外尖兵在公路兩側反伏擊。
儘管美軍的防寒御暖裝備遠勝志願軍,但是此時美軍的凍傷也很嚴重。
而志願軍也對著撤退中的美軍車隊發起了無數次進攻,其中志願軍動用了迫擊炮,這是整部影片當中志願軍最重型的武器裝備。另外此時志願軍的攻擊已經沒有最開始那麼猛烈了,大多是小股部隊的遲滯進攻。
這一節反映的大體也與事實相差無幾,當時主攻的20軍和27軍各部作戰與凍傷減員非常嚴重,各部只能合併壓縮編製組成小部隊阻擊美軍,同時調26軍上來追擊美軍,但是在美軍航空兵與遠程炮火的遲滯下,26軍兩條腿很難追上美軍的汽車輪子。
陸戰1師此時的處境也是十分艱難,兄弟部隊美7師第31團級戰鬥隊已被消滅,陸戰隊各部戰鬥與非戰鬥減員已經過半。
為了避免這支王牌部隊被全殲,美軍航空兵拚死出動,影片中也展現了這一情節。
為了提振下影片的基調,電影在最後設計了一個志願軍以美軍傷員為誘餌伏擊美軍救援隊,然後又被美軍援兵擊退的情節。
這個倒真是在黑志願軍了,志願軍當時武器雖然落後,但卻是一支比美軍更文明的軍隊。當時我軍允許美軍打著白旗來收斂其屍體,而我軍不射擊;反倒是美軍有借著假投降來襲擊我軍的黑歷史。
因為這部戰時電影總體上是宣揚美國海軍陸戰隊,所以在這個基調下,美軍人人都是神槍手之類的視角比比皆是。
不過對志願軍的描述來說,雖然有黑點(影片中志願軍沒有火力準備就衝擊一開始我認為也是黑點,後來查看了下相關資料,其實當時志願軍最好的支援武器就是迫擊炮和重機槍,但是由於天氣極冷,迫擊炮和機槍的故障率極高,而且即便是迫擊炮和重機槍這點火力,對於美軍來說也是微不足道,所以在其影片中也就忽略不計了)
但是也有一定客觀的成分,拋開影片的宣傳意義,基本上體現了美軍對當時志願軍的認識。
在整部影片中,志願軍的攻擊視死如歸,沒有出現一個投降的,更沒有一個俘虜。這在真正的長津湖之戰中也基本是事實。
所以,就美軍來說,經過真正的交鋒,對於志願軍的認識是比較清晰的,這麼多年過去了,反倒是我國國內有不少人對志願軍的認識還停留在韓國戰史的水平上。
韓國人的戰史除了時間年月和地點,基本上每一個字都得去偽存真,而諸如《我的戰爭》這樣的片子竟然跟著韓國人的思路去體現什麼人海密集攻擊,真是連1952年美國人拍的電影都趕不上。
最後,那場戰爭過去快70年了,真心希望能有幾部國產的好片子出現,如果可以的話,希望吳京團隊可以研究下,畢竟這是一批真正用心的電影人。
※20000噸巨艦直接開進防務展,中國海軍這個廣告打得真霸氣!
※戰地之吻,遠不止是浪漫這麼簡單!
TAG:熊熊點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