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林則徐:制怒,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智慧

林則徐:制怒,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智慧

文:向尚瞰(讀史專欄作者)

晚清禁煙英雄林則徐,四歲讀書習字,七歲就能寫出好文章,十三歲中舉人,二十七歲中進士,在家鄉素有「神童」的美譽。

不過,幼時聰慧過人的林則徐,性情剛烈,脾氣急躁,其父林賓日親筆寫下「制怒」二字懸於林則徐的書房之內,並為其改名「則徐」,意思是要他控制脾氣,處事舒緩。

為官之後,林則徐牢記父親的教誨,親自書寫「制怒」二字牌匾,掛在書房、廳堂,用以時時警策自己。久而久之,林則徐還從中悟出了一些制怒養身的道理。

林則徐認為:性子急躁,遇事不順心,便易發怒;發怒多了,肝火就旺;肝火旺,既壞事,又傷身。老年人得中風,十有八九就是肝火旺的緣故。

此說在電影《林則徐》中也得到了印證:廣東海關監督豫坤和洋人勾結破壞禁煙,林則徐知道後怒不可遏,把茶碗摔破。當他一抬頭,「制怒」二字映入眼帘,頓時沉住氣,控制了感情。第二天,他仍然若無其事地接待豫坤,經過巧妙周旋,終讓豫坤乖乖地交出了修建虎門炮台的銀兩。

這一細緻入微的情節,再現了林則徐制怒的意志力。

說到制怒,我還想到了《世說新語》中的藍田侯王述。王述是個性情急躁的人,有一次吃雞蛋,用筷子去夾取雞蛋,沒有夾著,就大發脾氣,拿起雞蛋扔到了地上。雞蛋在地上轉個不停,他就用木屐齒去踩,又沒有踩著。他氣極了,再從地上撿起來放進口裡,咬破就吐,以示解氣。

就是這麼一個性情急躁的人,碰上比他更粗暴的人,反倒沒脾氣了。有個謝無奕,此人是東晉宰相謝安的哥哥,淝水之戰前線總指揮謝玄的父親,比他更牛。

謝無奕性情粗暴固執,因為一件事與王述鬧矛盾,親自上門去數落王述,肆意謾罵。王述連忙轉身對著牆,不敢動。過了半天,謝無奕離開很久了,他才回過頭問身旁的小官吏說:「走了沒有?」

小官吏回答說:「已經走了。」他才轉過身來坐回原處。

這一次,他也算控制了自己的脾氣。當時的人讚賞他雖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審時度勢,讓過比他脾氣更暴躁的人。

明代朱袞在《觀微子》中說,一個有涵養的人,「能忍人所不能忍,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遇事愛發脾氣,不是嘴巴不好,而是意志薄弱,失去自我控制能力,缺少涵養的表現。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為個人得失恩怨,動輒發怒,就不是理智行為。任著性子,小事生煙,大事冒火,不僅於事無補,還易鑄成大錯。

「發怒是禍水,衝動是魔鬼」。怒於人際關係有害,很傷人;怒於事情處理有害,很壞事;怒於個人身體有害,很傷身。

倘若為個人小事動怒,只能說明自己缺乏修養,氣量狹小,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在正常情況下,遇到矛盾和問題,還是提倡以冷靜理智處置為主,以柔克剛方為上策。

發脾氣成事不足,敗事有餘。有句話很有道理:「暴怒能使小過變成大禍,有理變成無理」。

在社會生活中,人與人的相逢相處是一種緣份,應當互相尊重,互相體諒。朋友之間、鄰里之間、家庭之間,鬧點矛盾和誤會這很正常,只要大家冷靜對待,心平氣和,各自多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想問題,多作自我批評,多作解釋說服工作,火氣就升不起來,即使上了點火,也會很快煙消雲散,不致把關係搞僵,矛盾加深。

如果不知道控制自己的情緒,彼此以火相攻,大發雷霆,說出激憤的言語,採取暴烈的舉動,就會導致裂痕擴大,誤會加深,矛盾升級,釀成亂子。

古人說:「小不忍則亂大謀」。發脾氣從微觀與宏觀上看,都危害極大,切不可以等閑視之。

凡成功者,一般都能像林則徐那樣,有著超乎常人的意志力,「每臨大事有靜氣」,忍得住,能沉住氣。這裡的「忍」是一種修養之忍,是一種趨吉避凶的智謀,是圓融無害的處世智慧。理智的人尤其是領導者應當盡量少怒,儘可能不怒,善於制怒。絕不怒而決斷,怒而行事。

「三思方舉步」,戒急、戒氣、戒躁,這是避免發怒失誤的妙法。

.End.

好書推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史 的精彩文章:

人性的25個弱點,你有幾個?
你在我背後開一槍,我依然相信是槍走了火!

TAG:讀史 |